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學校環境)原圖鏈接來自 學來幫 的圖片

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位於長沙市開福區蔡鍔北路551號,校園占地面積33,643平方米,建築面積32,035平方米。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的前身為湖南省私立福湘女子中學,經過不斷發展,成為湖南省一所現代化的工科職業技術重點學校。1995年6月16日,經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批覆,正式改名為「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屬全日制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學制三年,由市教委主管,業務上接受省教委指導。同年11月6日,長編委發199538號文件通知,明確「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為副縣級財政全額撥款全民事業單位。2011年底校區搬遷至長沙市雨花區興安路189號(長沙職業教育基地內)


學校簡介

2007年底,在職教職工134人,是一所由長沙市教育局主管的全日制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現開設了電子技術應用、製冷和空調設備運用與維護、通信技術、數控技術、計算機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印刷技術、文秘、旅遊服務與管理[1]電子商務等10個專業。

歷史沿革

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的前身為湖南省私立福湘女子中學。福湘女子中學是1914年(即民國三年)5月17日由在 長沙的美國基督教――長老會,以教會慈善事業為名倡辦的一所女子學校(時稱「南有雅禮,北有福湘」)。當時有遵道會響應,長老會推派美籍傳教士慕亞娜擔任第一屆校長。1919年,由美國凌去尼女士繼任第二屆校長。1920年初,楊開慧在李淑一父親李肖聃的幫助下進入福湘女子中學讀書,同年末,楊開慧與毛澤東結婚,成為毛澤東早年革命活動的伴侶。1930年10月,遷移武昌,1931年春遷回原址。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遷沅陵,1945年1月遷回原址。在沅陵時,曾為私立藝芳女中代辦一個時期(因抗戰時期藝芳女中停辦,原有班次交福湘代辦),合班上課,報案表冊及畢業證件等仍用藝芳名義,原有班次畢業後,即停止代辦。

1949年8月長沙解放,駐校教會退出,外籍人員離校回國。1951年6月25日,經中南教育部審核批准,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貳(51)字02630號文件通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文教廳接管。至1952年11月10日,湖南省文教廳報中南教育部批准,由私立改為公立,更名為「湖南省長沙市第二女子中學1960年下期,曾招收一屆高、初中男生,次年仍不招男生。直到1969年春才改為男女合校。

「文革」中,由市委統一派出工作組進駐學校,1976年12月撤出工作組,由軍宣隊進駐學校。1968年8月,成立長沙市第十中學革命職工聯合會,簡稱「革聯會」。1968年8月21日,軍宣隊離校。1968年10月,由市統一安排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學校。1969年元月10日,市革委會政治部教衛組發出《關於工廠接管學校的安排意見》,長沙市油脂化工廠派出工宣隊接管學校,將學校改為「長沙市油脂化工廠『五.七』中學」。同年9月,又恢復健全革委會,隨後由省建六公司、市機床設備維修廠、市化工廠派出工宣隊進駐學校直到1978年4月工宣隊撤離學校。1969年11月24日,市革委會長革發[69]194號文件批准成立「長沙市第十中學革命委員會」。

1983年機構改革,學校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順應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發展[2],1984年秋開始辦職業高中班。1985年起,停止招普通高中班。學校在職業技術教育中開拓前進,開設了「家用電器」和「辦公自動化」等四個專業。1990年6月,經湖南省教育委員會驗收並批准,長沙市第十中學改名為「長沙市電子電器職業中專學校」。1994年10月22日,市機構編制委員會市編字[1994]45號文件,同意長沙市第十中學更名為「長沙市電子電器職業中專學校」。

歷經十年的創建與發展,該校成為湖南省一所現代化的工科職業技術重點學校。1995年6月16日,經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批覆,同意將「長沙市電子電器職業中專學校」改名為「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屬全日制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學制三年,由市教委主管,業務上接受省教委指導。同年11月6日,長編委發[1995]38號文件通知,明確「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為副縣級財政全額撥款全民事業單位

視頻

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 相關視頻

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
長沙電子工業學校-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