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馬王堆漢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長沙馬王堆漢墓 |
長沙馬王堆漢墓一般是指「馬王堆漢墓(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的結構宏偉複雜,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三棺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此外,還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屍1具,以及方劑書籍帛書《五十二病方》。
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為研究漢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及長沙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將馬王堆漢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1]2016年6月,馬王堆漢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2021年10月18日,馬王堆漢墓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馬王堆漢墓
外文名稱:Mawangdui Han Tombs
門票價格:2元
開放時間:9:00-17:00(16:15停止入館)
墓葬年代:公元前2世紀早期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屬國家:中國
地理位置: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發掘年代:1972-1974年
地理位置
馬王堆漢墓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挖掘出土三座漢墓。三座漢墓中,二號墓的是漢初長沙丞相軑侯利蒼,一號墓是利蒼妻,三號墓是利蒼之子。馬王堆三座漢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二號墓墓主軑侯利蒼約下葬於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三號墓墓主利蒼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一號墓墓主利蒼妻下葬年代可能還要略晚一些。
馬王堆是瀏陽河下游沖積平原中隆起的一片土堆,長約500米,寬約230米,土堆上東西各有一圓而平的土冢,相距20餘米,底部相連,遠遠望去,因外形很像馬的鞍具被當地人叫做「馬鞍堆」。關於這2個土冢,有着諸多美麗的傳說。北宋《太平寰宇記》中記載,西漢長沙王劉發在長沙縣東側十里地埋葬其母程、唐二姬,人稱「雙女冢」。明清時期的地方志也多依此記載,如光緒年間的《湖南通志》中明確指出「二姬墓在長沙縣東」。又相傳為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馬王堆。原來馬殷曾建都長沙,其父子經營長沙數十年,留下了多處遺蹟至今,如「九龍殿」、「馬王街」等。關於馬王堆是馬氏家族墳地的說法,也有人對此存疑,認為這裡只是一座疑冢,而且還從地方史志中找到了支持這一觀點的相關記載。如光緒年間的《湖南通志》引用《善化縣誌》曰:「馬王疑冢,在縣東南五里,楚王馬殷築,相傳三千三百六十七冢。」
文物價值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為研究西漢初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
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比《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藥物計240多個。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的醫學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製作精緻,紋飾華麗,光澤如新。珍貴的是一號墓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襌衣,該衣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織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出土的帛畫,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一號漢墓的彩繪漆棺,色澤如新,棺面漆繪的流雲漫捲,形態詭譎的動物和神怪,體態生動,活靈活現,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三號墓出土的10多萬字的大批帛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資料。帛書的內容涉及古代哲學、歷史和科學技術許多方面。經整理,共有28種書籍,12萬多字。另外還有幾冊圖籍,大部分都是失傳的佚書。
二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其繪製技術及其所標示的位置與現代地圖大體近似,先後在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展出,評價極高,譽為「驚人的發現」。
一號墓由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外槨、中槨、內槨)、三棺(外棺、中棺、內棺),以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約1萬餘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達60-130厘米。棺內出土了一具保存 2100多年的完整女屍(利蒼的妻子辛追),屍體長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潤澤柔軟,部分毛髮尚存,部分關節可以彎動,許多軟組織比較豐滿,柔潤而有彈性。古屍內臟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對位置基本正常。這是世界上已發現的保存時間最長的一具濕屍。
其中發現的甲、乙本《老子》,為我們現在所見最古的版本;發現的《五星占》,是我國現在發現的最古老的天文書;發現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在發現的最古老醫書。預計在2012年出版《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包括全部的內容。
研究保護
1983年10月底,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的部分文物及複製品被盜,其中包括部分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素紗襌衣。此後這批文物被警方悉數追回,相關疑犯也被捉拿歸案。
關於辛追夫人屍體如何不腐的討論自從馬王堆發掘之後就一直在進行,有人認為是事先在內棺當中注入的液體所致,也有說法認為是棺槨內存在的特殊氣體所致。由於當時的保存方式所限,辛追夫人的屍體被解剖後保存,但此後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脫鈣現象,經搶救保護後方脫險。
出土於馬王堆一號墓的帛書的印刷複製品被當做禮物送給了當時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此後,帛書上的「房中術」相關內容被馬王堆發掘業務副組長組周世榮編譯後改稱《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竹簡「養生方」釋文》,首先在《馬王堆醫書研究專刊》1981年第2期上刊登,但限於編者個人原因一直未能在國際上發表。1981年,以赤堀昭為團長的日本醫學代表團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馬王堆醫學會將此刊當作見面禮贈送給了日方。「房中術」的相關內容隨後被日本麥谷邦夫先生整理,並首次在國際上發行。
2009年,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被長沙市文物局列為「近年來長沙十大考古發現」。
2012年,部分長沙市民以「漢墓風水好,土壤有靈氣」為由,多次從馬王堆醫院一側盜挖馬王堆漢墓封土,拿來種菜、養花,甚至醃製鹹鴨蛋,馬王堆三號墓遭到破壞,加之雨水沖刷,導致墓頂原本的水泥板邊緣出現塌陷,此後院方聯合漢墓管理機構加強了該地區的保安巡邏,盜土現象得以遏制。
2014年,對馬王堆中出土的文獻類文物研究書籍《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正式出版。
2015年,湖南省將以湖南省博物館為主建立以科研文獻查閱為主要目的的馬王堆漢墓研究數據中心。
文物所存放的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於2015年上半年主體封頂,2015年下半年將同步推進新館安裝工程和裝飾、裝修工程,計劃在建設資金有保障的情況下,湖南省博物館開館時間確定,將于于2016年初建成開放。
文化活動
由湖南省博物館舉辦的「馬王堆漢墓文物精品展」開幕式在長沙大河西先導區規劃展示館舉行,展覽將於3月29日在該館正式開放,[1]與觀眾闊別將近兩年之後,馬王堆漢墓文物再次面世。湖南省博物館由於場館擴建,自2012年6月18日起暫停對外開放,「馬王堆漢墓文物」也隨之淡出觀眾視野。此次湖南省博物館遴選50餘件(套)具有重大意義的馬王堆文物,重新推出「馬王堆漢墓文物精品展」。
參考文獻
- ↑ 長沙馬王堆漢墓等四項湖南考古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九派新聞,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