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相思二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相思二首》
李白的作品

《長相思》唐朝李白作品。

一共兩首,這兩首詩,都是訴述相思之苦。其一,是訴述相思之苦,以秋聲秋景起興,寫男思女。所思美人,遠在長安。天和地遠,關山阻遏,夢魂難越,見面為難。或以為此詩別有寄託,是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後,對唐玄宗的懷念。其二,以春花春風起興,寫女思男。望月懷思,撫琴寄情,憶君懷君,悱惻纏綿。真有"人比黃花瘦"之嘆。這兩首詩,在《李太白詩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所寫時地迥異,格調也截然不同,實為風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輯為先後,看起來似乎是一對男女,天各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實不然。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長相思

作年代;唐

作者;李白

原文

長相思·其一[1] 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淒淒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譯文

長相思呵長相思,我們相思在長安,秋天蟋蟀常悲鳴,聲聲出自金井闌。薄霜淒淒送寒氣,竹蓆已覺生涼寒;夜裡想她魂欲斷,孤燈伴我昏暗暗。捲起窗簾望明月,對月徒然獨長嘆;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雲端!青青冥冥呵,上是無邊無垠的藍天,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湯湯的波瀾。天長長來地迢迢,靈魂飛越多辛苦;關山重重相阻隔,夢魂相見也艱難。長相思呵長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長相思·其二

李白

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

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

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橫波目,

今作流淚泉。不信妾腸斷,

歸來看取明鏡前。

譯文

夕陽西下暮色朦朧,花蕊籠罩輕煙,月華如練,我思念着情郎終夜不眠。柱上雕飾鳳凰的趙瑟,我剛剛停奏,心想再彈奏蜀琴,又怕觸動鴛鴦弦。這飽含情意的曲調,可惜無人傳遞,但願它隨着春風,送到遙遠的燕然。憶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邊,當年遞送秋波的雙眼,而今成了流淚的源泉。您若不信賤妾懷思肝腸欲斷,請歸來看看明鏡前我的容顏!

點評鑑賞

李白五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筆力,寫得豪邁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詩篇能在豪放飄逸的同時兼有含蓄的思致。像組詩《長相思二首》,大約是他離開長安後於沉思中回憶過往情緒之作,就屬於這樣的作品。

"長相思"本漢代詩中語(如《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六朝詩人多以名篇(如陳後主、徐陵、江總等均有作),並以"長相思"發端,屬樂府《雜曲歌辭》。現存歌辭多寫思婦之怨。李白此二首詩即擬其格而別有寄寓,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創新。 第一首詩大致可分兩段。第一段從篇首至"美人如花隔雲端",寫詩中人"在長安"的相思苦情。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緊承"美人如花隔雲端"句,寫一場夢遊式的追求。第二首寫婦女對從征戍邊的丈夫的思念。開頭兩句,描繪春夜的美景;接着寫女主人公鼓瑟彈琴以解悶,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然思念成空,淚如泉湧;結尾含蓄而雋永。全詩塑造了一個感情熱烈而又富有教養的思婦形象。

這兩首詩在形式上也有很多突破。第一首詩形式勻稱,"美人如花隔雲端"這個獨立句把全詩分為篇幅均衡的兩部分。前面由兩個三言句發端,四個七言句拓展;後面由四個七言句敘寫,兩個三言句作結。全詩從"長相思"展開抒情,又於"長相思"一語收攏。在形式上頗具對稱整飭之美,韻律感極強,大有助於抒情。第二首詩在結構上打破了以"長相思"一語發端的固定格式,而是從景物中引出人物來。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兩首詩詩意隱然含蓄,具備一種蘊藉的風度。所以王夫之贊道:"題中偏不欲顯,象外偏令有餘,一以為風度,一以為淋漓,烏乎,觀止矣。"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2]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神龍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於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云:「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視頻

一代詩人 李白

長相思 李白

參考資料

  1. 長相思·其一 古詩文網
  2.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