闇虛拼音是àn xū,出自於《靈憲》。[1]
詞語解釋
漢 張衡 《靈憲》:「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闇虛。在星星微,月過則食。」
《隋書·天文志中》:「今歷家月望行黃道,則值闇虛矣。值闇虛有表里深淺,故食有南北多少。」
明 王廷相 《慎言·乾運》:「月食日,形體掩之也;日食月,闇虛射之也。日光正灼,積暈成蔽,故曰闇虛。觀夫燈燭,上射黑焰,蔽光不照,足以知之。」
清 王韜 《瓮牖餘談·星隕說》:「﹝流星﹞若為實體,能借光照地,則有時必於一剎那中見之,即入闇虛而隱。」
詞語釋義
闇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