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問劉十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問劉十九》
白居易的五言絕句

《問劉十九》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五言絕句。[1]

此詩描寫詩人在一個風雪飄飛的傍晚邀請朋友前來喝酒,共敘衷腸的情景。詩以如敘家常的語氣,樸素親切的語言,通過寫對把酒共飲的渴望,體現了朋友間誠懇親密的關係。全詩簡練含蓄,輕鬆灑脫,而詩句之間,意脈相通,一氣貫之。

《問劉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隱居洛陽,「天晚欲雪,思念舊人」時所作。劉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時的朋友,作者另有《劉十九同宿》詩,說他是嵩陽處士。也有人認為此詩作於元和十二年(817年),但詩人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不可能邀約洛陽故舊對飲。

作品原文

問劉十九[2] 作者: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原文解釋

釀好了淡綠的米酒,燒旺了小小的火爐。

天色將晚雪意漸濃,能否一顧寒舍共飲一杯暖酒?

詞句解釋

⑴劉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詩作中,提到劉十九的不多,僅兩首。但提到劉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劉二十八就是劉禹錫。劉十九乃其堂兄劉禹銅,系洛陽一富商,與白居易常有應酬。

⑵綠蟻:指浮在新釀的沒有過濾的米酒上的綠色泡沫。醅(pēi):釀造。綠蟻新醅酒:酒是新釀的酒。新釀酒未濾清時,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綠,細如蟻,稱為「綠蟻」。

⑶雪:下雪,這裡作動詞用。

⑷無:表示疑問的語氣詞,相當於「麼」或「嗎」。

作品鑑賞

全詩寥寥二十字,沒有深遠寄託,沒有華麗辭藻,字裡行間卻洋溢着熱烈歡快的色調和溫馨熾熱的情誼,表現了溫暖如春的詩情。

詩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選擇和巧妙安排。全詩表情達意主要靠三個意象(新酒、火爐、暮雪)的組合來完成。「綠蟻新醅酒」,開門見山點出新酒,由於酒是新近釀好的,未經過濾,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顏色微綠,細小如蟻,故稱「綠蟻」。詩歌首句描繪家酒的新熟淡綠和渾濁粗糙,極易引發讀者的聯想,讓讀者猶如已經看到了那芳香撲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紅泥小火爐」,粗拙小巧的火爐樸素溫馨,爐火正燒得通紅,詩人圍爐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臨的屋子,照亮了浮動着綠色泡沫的酒。「紅泥小火爐」對飲酒環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氣氛的作用。酒已經很誘人了,而爐火又增添了溫暖的情調。

詩歌一、二兩句選用「家酒」和「小火爐」兩個極具生髮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喚起讀者對質樸地道的農村生活的情境聯想。後面兩句:「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這樣一個風寒雪飛的冬天裡,在這樣一個暮色蒼茫的空閒時刻,邀請老朋友來飲酒敘舊,更體現出詩人那種濃濃的情誼。「雪」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暢飲的闊大背景,寒風瑟瑟,大雪飄飄,讓人感到冷徹肌膚的淒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襯出火爐的熾熱和友情的珍貴。

「家酒」、「小火爐」和「暮雪」三個意象分割開來,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韻了無,但是當這三個意象被白居易納入這首充滿詩意情境的整體組織結構中時,讀者就會感受到一種不屬於單個意象而決定於整體組織的氣韻、境界和情味。寒冬臘月,暮色蒼茫,風雪大作,家酒新熟、爐火已生,只待朋友早點到來,三個意象連綴起來構成一幅有聲有色、有形有態、有情有意的圖畫,其間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陣陣芳香。

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詩畫相通貴在情意相契,詩人雖然不能像雕塑家、畫家那樣直觀地再現色彩,但是可以通過富有創意的語言運用,喚起讀者相應的聯想和情緒體驗。這首小詩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樸實,溫熱明麗,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悅目怡神之感。詩歌首句「綠蟻」二字繪酒色摹酒狀,酒色流香,令人嘖嘖稱美,酒態活現讓讀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紅」字猶如冬天裡的一把火,溫暖了人的身子,也溫熱了人的心窩。「火」字表現出炭火熊熊、光影躍動的情境,更是能夠給寒冬里的人增加無限的熱量。「紅」「綠」相映,色味兼香,氣氛熱烈,情調歡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詞語,但「晚」「雪」兩字告訴讀者黑色的夜幕已經降落,而紛紛揚揚的白雪即將到來。在風雪黑夜的無邊背景下,小屋內的「綠」酒「紅」爐和諧配置,異常醒目,也格外溫暖。

最後是結尾問句的運用。「能飲一杯無」,輕言細語,問寒問暖,貼近心窩,溢滿真情。用這樣的口語入詩收尾,既增加了全詩的韻味,使其具有空靈搖曳之美,餘音裊裊之妙;又創設情境,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詩人既可能是特意準備新熟家釀來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爾藉此驅趕孤居的冷寂淒涼;既可能是在風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溫暖,也可能是平日裡朋友之間的常來常往。而這些,都留給讀者去盡情想象了。

通覽全詩,語淺情深,言短味長。白居易善於在生活中發現詩情,用心去提煉生活中的詩意,用詩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暉,這正是此詩令讀者動情之處。

《問劉十九》詩從開門見山地點出酒的同時,就一層層地進行渲染,但並不因為渲染,不再留有餘味,相反地仍然極富有包蘊。讀了末句「能飲一杯無」,可以想象,劉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詩之後,一定會立刻命駕前往。於是,兩位朋友圍着火爐,「忘形到爾汝」地斟起新釀的酒來。也許室外真的下起雪來,但室內卻是那樣溫暖、明亮。生活在這一剎那間泛起了玫瑰色,發出了甜美和諧的旋律……這些,是詩自然留給人們的聯想。由於既有所渲染,又簡練含蓄,所以不僅富有誘惑力,而且耐人尋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詩中蘊含生活氣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來,遂成妙章。

作品充滿了生活的情調,淺近的語言寫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摯的友誼。

名家點評

《唐詩快》:豈非天下第一快活人。

《精選評註五朝詩學津梁》:氣盛言直,所謂白詩「婦孺都解」也。

唐詩三百首》:信手拈來,都成妙諦,詩家三昧,如是如是。

《唐詩評註讀本》:用土語不見俗,乃是點鐵成金手段。

《詩境淺說續編》:尋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筆不能達者,得生花江管寫之,便成絕唱,此等詩是也。末句之「無」字,妙作問語,千載下如聞聲口也。

《唐人絕句精華》:讀此二詩(按指本詩與《招東鄰》),知白居易之好客,有酒則呼友同飲。

作者簡介

白居易[3](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繫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視頻

《問劉十九》古詩誦讀新版

問劉十九——白居易

參考資料

  1. 每天一首古詩(29)|《問劉十九》 網易號,發布時間;2018-11-09
  2. 《問劉十九》 古詩文網;
  3. 「詩魔」白居易與重慶忠縣千年忠橙淵源[組圖] 中國網,發布時間;2018-01-18 11: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