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閏正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閏正月

農曆的置閏規則,與節氣有關。二十四節氣又可分為節氣和中氣兩大類,簡稱為節和氣。古人從冬至起中氣、節氣相間安排,於是小寒為節氣,大寒為中氣,依次類推。一年共12個中氣和12個節氣,一般情況每月各有一個中氣和一個節氣。每一中氣都配定屬於某月,不能混亂。

據《宋史》記載,文彥博平定貝州王則起義就是在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閏正月。

閏正月是罕見的閏月,從18世紀開始一直到22世紀都沒有出現過任何閏正月,此後的25世紀,28-41世紀也沒有閏正月。上一個閏正月出現在17世紀的1640年(庚辰年)(當時用的是平氣法,若用定氣法回推則是1556年上一次出現在,下一個閏正月將出現在23世紀的2262年(壬寅年)。

閏正月的年份一定是春節最早的年份,因為閏正月的前一年春節日期一般在2月1日或2日。

提示:閏正月是從一年中的2月19日【雨水】前後到3月20日【春分】前後結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閏正月

外文名稱; leap January of Chinese calender

性質; 農曆的置閏規則

相關; 與節氣有關

春節日期; 1月21、22日

除夕; 1月20、21日

閏正月初一對應的日期; 2月20日、21日

近幾百年出現的組數; U17組(1651年)、U1組(2262年)

簡介

閏正月[leap January of Chinese calender]:

地球的自轉給我們帶來了時間的第一個自然單位"日",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動帶來了第二個計時單位"年",月亮繞地球的運動為我們建立了第三個時間單位"月"。

我們知道,一個太陽回歸年等於365.2422平太陽日,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朔望月)等於29.5306平太陽日。顯然,年和月的長度並不正好 是日的整數倍,這就給日常生活中的計時問題帶來了一些麻煩。如何利用年、月、日這三個單位來計算時間的方法稱為曆法,其中包括一年的日數,一年中不同月份 的日數如何確定,以及置閏的規律等內容。

在曆法中,年和月的長度是日長的整數倍,它們不再是時間的自然單位,分別稱為歷年和歷月。

陽曆又稱太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所定出來的曆法。陽曆的每一歷年都接近於回歸年。在一長時間內,歷年的平均長度應儘可能與回歸年相等。 在這一前提下,每年劃分為12個歷月,它們沒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因此,在陽曆中,便採用與回歸年最相近的整日數來計算年的長度,一年365日。

很明顯,如果陽曆的歷年長度每年都為365日,那麼由於每一歷年比回歸年長度短0.2422日,長此以往,差數不斷積累,季節就會不斷向後推 遲。為了克服這一點,陽曆規定設置閏年,閏年為366日,而把含有365日的年份稱為平年。置閏的規則可用三句話來表示:非世紀年的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的 為閏年,世紀年的公元年數能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其餘的年份為平年。陰曆 陰曆又稱月亮歷,是依據月亮運行的周期所定出的一種曆法。制訂陰曆的原則是使每一歷月都接近於朔望月,歷月平均長度應等於朔望月。然後,使歷 年的長度儘可能接近回歸年。由於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陰曆的歷月是大月30日,小月29日,交替相間,以使歷月平均長度接近於朔望月。當然, 這樣做還是存在着不小的差異。由於陰曆的歷年不能反映出季節的變化,和農業生產及人們的日常生活脫節,因而已很少為人所用。

我國沿用已久的農曆並不是完全用陰曆,也不是完全用陽曆,而是兩者並用。一方面,農曆以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歷月長度等於朔望月; 另一方面,農曆設置閏月以使歷年平均長度儘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置24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農曆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所以稱為"陰陽曆"。

陰陽曆的歷月長度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農曆規定,月初必合朔,月朔之日定為初一。月建的大小取決於合朔的日期,即根據兩個月 朔中所含的日數來決定。由於兩個朔望月的長度並不正好為59天,因而一年中的大、小月數也不一定相等,有時可能連續出現兩個大月或小月,以使歷月的平均長 度儘可能與朔望月相近,其剩餘的差數則依靠閏月以及閏月月建的安排來調節。

朔望月和回歸年是兩個難以相合的周期,它們的餘數都很零碎,而我國的農曆卻把作為陰、陽兩歷基礎的這兩個自然周期調和的十分成功。早在春秋時 代就已發現,如果在19個陰曆年中插入7個閏月,那麼總長度便和19個陽曆年長度幾乎相等。這種"十九年七閏法"在古歷中稱為"閏章"。

節氣定法

有兩種。古代曆法採用的稱為恆氣,即按時間把一年等分為24份,每一節氣平均得15天有餘,所以又稱平氣。現代農曆採用的稱為定氣,即 按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為標準,一周360°,兩節氣之間相隔15°。由於冬至時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運動速度較快,因而太陽在黃道上移動15°的時間不到 15天。夏至前後的情況正好相反,太陽在黃道上移動較慢,一個節氣達16天之多。採用定氣時可以保證春、秋兩分必然在晝夜平分的那兩天。

由於兩個節氣的長度平均約為30.5日,而陰曆歷月平均約只有29.5日,因而每月中節氣所在的日期必然會較上一個月推遲1-2天。如此下 去,總會有一個月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這一個月被規定為"閏月",作為該月所在農曆歷年多餘的第13個月。既然節氣嚴格按回歸年長度周而復始地出現,根據 上述規定來設置閏月必然能保證農曆歷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十分接近。十九年七閏法就是這樣來置閏的。

由於定氣方法的採用,冬季一節一氣的平均長度約為29.74天,比朔望月長不了多少,節氣逐月向後推遲得很慢,所以冬季設置閏月的可能性就很 小。相反,夏至附近地球運動得慢,交節氣也慢,一氣可達16天之多,因而夏季及其前後幾個月,如農曆三、四、五、六、七月,閏月設置較多,在公元1821年到2020年的200年中共有農曆閏月74個。其中閏正月、閏冬月、閏臘月一次也沒有,而閏五月最多,達16次。

1645年-3358年一千七百多年中有閏正月年份共5次,分別為:2262 2357 2520(2月29日恰逢閏正月) 2539 2634

出現年份

歷史記載

1.東漢建武三年,即公元27年,歲次丁亥,閏正月。

2.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歲次丁酉,閏正月。

閏正月年份

8年、27年、103年、141年、160年、179年、217年、331年、369年、388年、426年、600年、657年、687年、706年、763年、782年、801年、820年、839年、1048年、1116年、1173年、1268年、1306年、1317年、1355年、1420年、1488年、1507年、1545年、1640年、2262年、2357年、2520年、2539年、2634年、4103年、4828年、4923年、5868年、6088年、6183年、6240年、6278年、6460年、6555年、6612年、6650年、6832年、6984年、7022年、7041年、7166年、7242年、7424年、7519年、7538年、7614年、7633年、7796年、7891年、7910年、7986年、8005年、8206年、8377年、8388年、8578年、8760年、8798年、8855年、8874年、8950年、8969年、9132年、9170年、9208年、9227年、9322年、9341年、9390年、9523年、9542年、9580年、9599年、9610年、9618年、9705年、9713年、9724年、9762年、9800年、9838年、9914年、9933年、9982年[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