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閒情偶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身為戲曲理論家、戲劇作家的李漁,於飲食之道也頗有心得,其飲食原則可以概括為24字訣,即:重蔬食,崇儉約,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膩,講潔美,慎殺生,求食益。《閒情偶寄》中的「飲饌部」,正是李漁畢生講求飲食之法的專著,生動地再現了明末清初的鄉風食俗以及江南食話。

本書是幾百年來描述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極為出色的著作之一。本書的特點是從養生的角度出發,詳細談論中國人的生活藝術,例如富人、貴人和窮人的行樂之法,春、夏、秋、冬的行樂之法,以及睡、坐、行、立、飲的行樂之法,其中處處體現了中國人機智、幽默和樂生達觀的一面。難怪林語堂先生在他的著名的《生活的藝術》一書中,對李漁的人生態度非常欣賞,並在書中多次引用了其中的有關內容。本書在分段註解、翻譯和內容的編排上獨具特色,相信讀者會在這種旁通博覽的閱讀中產生一種愉悅的感受。

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記述了不少的品茶經驗。其卷四「居室部」中有「茶具」一節,專講茶具的選擇和茶的貯藏。他認為泡茶器具中陽羨砂壺最妙,但對當時人們過於寶愛紫砂壺而使之脫離了茶飲,則大不以為然。他認為:「置物 但取其適用,何必幽渺其說」。  他對茶壺的形制與實用的關係,作過仔細的研究:  「凡制茗壺,其嘴務直,購者亦然,一幽便可憂,再幽則稱棄物矣。蓋貯茶之物與貯酒不同,酒無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論。茶則有體之物也,星星之葉,入水即成大片,斟瀉之時,纖毫入嘴,則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覺悶人。直則保無是患矣,即有時閉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難力導也」。  李漁論飲茶,講求藝術與實用的統一,他的記載和論述,對後人有很大的啟發。 正清人李漁在《閒情偶記》中這樣寫道:"柳貴乎垂,不垂則無柳;柳貴乎長,不長則無婀娜之致。"古往今來,詩人們或詠柳喻人,或借柳送別,或緣柳抒情,"柳"成為中國詩歌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作者簡介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夏李村人,生於南直隸雉皋(今江蘇省如皋市)。 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 自幼聰穎,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曾家設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被後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閒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著述豐富,著有《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閒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萬字。還批閱《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等,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藝術天才。 李漁所著的戲曲,流傳下來的有《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美人香》《風箏誤》《慎騖交》《凰求鳳》《巧團圓》《意中緣》《玉搔頭》(以上十種合刻稱《笠翁十種曲》)《萬年歡》《偷甲記》《四元記》、《雙錘記》《魚籃記》《萬全記》《十錯記》《補大記》及《雙瑞記》等19種。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風箏誤》一劇。此外,有白話短篇小說集《無聲戲》(又名

內容預覽

聲色者,才人之寄旅;文章者,造物之工師。我思古人,如子胥吹蕭,正平撾鼓,叔夜彈琴,季長弄笛,王維為「琵琶弟子」,和凝稱「曲子相公」,以至京兆畫眉,幼輿折齒,子建傅粉,相如掛冠,子京之半臂忍寒,熙載之衲衣乞食,此皆絕世才人,落魄無聊,有所託而逃焉。猶之行百里者,車殆馬煩,寄宿旅舍已爾,其視宜春院裡畫鼓三千,梓澤園中金釵十二,雅俗之別,奚翅徑庭哉哉然是物也,雖自然之妙麗,借文章而始傳。前人如《琴》、《笛》、《洞簫》諸賦,固已分寸刂節度,窮極幼眇;乃至《巫山》陳蘭若之芳,《洛浦》寫瑤碧之飾,東家之子比其赤白,上宮之女狀其艷光,數行之內,若拂馨香,尺幅之中,如親巧笑,豈非筆精墨妙,為選聲之金管,練色之寶鏡乎?抑有進焉,江淹有云:「藍朱成彩,錯雜之變無窮;宮商為音,靡曼之態不極。」蛾眉豈同貌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