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熱帶輻合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間熱帶輻合帶 |
亦稱赤道幅合帶(Equatorial covergence zone)或副熱帶幅合帶。熱帶為大信風氣流之軸,或其中一部份。此軸屬東南信風(南半球)與東北信風(北半球)間之分隔線。晚期發現實際上輻合僅現於此線上之若干部份而非早期之全部。
簡介
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和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相輻合的區域,稱間熱帶輻合區,又稱赤道槽(EquatorialTrough),形成一道近乎連續、環繞地球赤道的低壓槽,且隨季節而移動,故又稱間熱帶低壓槽(Intertropical Trough),或稱溫度赤道,以示有別於地理赤道。間熱帶輻合區一年之中南北移動兩次,約較太陽的兩次直射南北迴線內地區延遲兩月。因此,絕大多數的熱帶地區,每年必有兩次雨季和兩次旱季。
評價
每到颱風季,總會提到熱帶輻合帶。其實熱帶輻合帶主要由兩支氣流形成。南支來自南半球,越過赤道後成為西南氣流;北支是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的東北氣流。當兩支氣流在赤道以北相遇,很容易產生旋轉,從而形成一串逆時針旋轉的氣流漩渦,也叫季風低壓、熱帶擾動。它們充滿水汽,招風致雨,在合適的海溫和能量條件下,就有機會發展為颱風;其實南海至西太洋面上一直就活躍着這麼一條輻合帶,前期的颱風「瑪莉亞」「安比」「雲雀」大都北上為主,對我省的影響不大,但目前還是颱風多發季節,我們除了關注高溫、雷雨還要多留意海上這條輻合帶的動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