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根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防風根湯 |
防風根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六。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效。主治絡虛而致之肩膊疼痛連臂,漸下入環跳,髀膝。症見肢體肌肉關節疼痛,遊走不定,以大關節為多見,活動受限,舌淡苔薄白,脈浮緩者。
臨床常用於肩關節周圍炎,腰肌勞損,關節周圍軟組織慢性損傷。
基本信息
- 名 稱:防風根湯
- 出 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六組成防風根、於術、當歸、薑黃、生黃芪、桑枝
- 功 用: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 主 治:絡虛而致之肩膊疼痛連臂,漸下入環跳,髀膝
目錄
1 歌訣
2 組成
3 用法用量
4 功用
5 主治
6 方義
7 運用
8 加減化裁
9 使用注意
10 附方
11 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防風根湯治風濕,當歸黃芪炒於術;薑黃桑枝防風根,風祛濕除關節舒。
組成
防風根五錢(15g),於術三錢(10g),當歸三錢(10g),薑黃三錢(10g),生黃芪三錢(10g),桑枝一兩(30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水煎服。 2.現代用法:上藥切碎。每次12g,水煎,去滓溫服。
功用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主治
絡虛而致之肩膊疼痛連臂,漸下入環跳,髀膝。
方義
損傷後期,風邪乘虛而入,着於經絡。風善行而數變,故關節疼痛,遊走不定,肌膚不仁。治當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方中防風、桑枝善祛風邪而舒經絡;黃芪、白朮補氣散濕;當歸、薑黃活血通絡。諸藥合用,可使風邪祛、經絡通,則痹痛止。
運用
1.本方以肢體肌肉關節疼痛,遊走不定,以大關節為多見,活動受限,舌淡苔薄白,脈浮緩者為辯證要點。
2.臨床常用於肩關節周圍炎,腰肌勞損,關節周圍軟組織慢性損傷。
加減化裁
上肢痛加桂枝、海桐皮;下肢痛加牛膝、木瓜、獨活;頭痛加白芷、川芎;濕盛加蒼朮、豆卷。
使用注意
孕婦慎用。
附方
名稱:防風根湯
組成:防風根、白朮、當歸、薑黃、生黃芪、桑枝各9g
用法:水煎服,可復煎藥渣外洗患處
主治:損傷後期經絡虛虧作痛
出處:《雜病源流惑論》
功用: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論:
《雜病源流犀燭》:「防風根湯(絡虛)防風根、於術、當歸、薑黃、生黃芪、桑枝。」
方論選錄:
《沈氏尊生書》:「痛起肩膊連臂漸下入環跳髀膝,由絡虛也宜防風根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