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陽源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陽原縣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地處首都北京、煤都大同和皮都張家口之間,總面積1849平方公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建制,西漢設桑乾、東安陽、陽原三縣。陽原名意為陽水流經之地,治屬幽州。1958年9月陽原縣併入蔚縣。1961年5月恢復陽原縣建制。

陽原縣地處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過渡帶,陰山余脈與恆山余脈複合處。境內南北環山,桑乾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全縣基本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夏季雨熱同季,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晝夜溫差大,小氣候特徵明顯。

陽原縣全力培強三大支柱產業。煤炭物流業,重點是實施鐵路煤炭物流企業擴能技改,加快蘇原遷建萬噸裝車線、化稍營兩萬噸煤炭集運站等項目建設步伐,着力破解煤源不足的瓶頸問題,將陽原縣建成河北最大的內陸煤炭物流基地。五年後,煤炭發運能力達到2000萬噸,實現稅收3億元。皮毛加工銷售業,重點是在鞏固碎皮加工的基礎上,按照「規模適度、爭創精品」的原則,加快推進總投資26.7億元、占地1200畝的陽原國際裘皮城項目,將我縣打造成為京西北裘皮加工集散中心、全球最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和中國皮毛文化發祥地。泥河灣文化旅遊業,重點是圍繞泥河灣文化資源優勢,着力推進泥河灣大遺址保護、泥河灣遺址考古公園、溫泉開發等重大項目,叫響泥河灣文化旅遊品牌,全力打造世界舊石器文化科研考古旅遊聖地。[1]

建制沿革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建制,西漢設桑乾、東安陽、陽原三縣。

中國陽原皮毛大市場

陽原名意為陽水流經之地,治屬幽州。唐屬河東道蔚州安邊縣。遼屬西京道大同府,在今西城置弘州,轄永寧和順聖2縣。金、元繼置,明初撤消。明為京師左衛地,宣德初復置10個馬坊,以為官牧之地;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築順聖川東城和西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名西寧縣。民國二年(1913年)復漢故名陽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晉察冀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先後與蔚縣、懷安、天鎮合併。1945年8月陽原第一次解放,屬察哈爾省第六專區。1948年3月25日,陽原縣第二次解放。1952年11月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市)至今。1958年9月陽原併入蔚縣。1961年5月恢復現今陽原縣建制。

行政區劃

陽原縣隸屬河北省、張家口市。全縣轄5鎮9鄉301個行政村,

陽原縣行政區劃圖

382個自然村。5鎮分別是:西城鎮、東井集鎮、東城鎮化稍營鎮揣骨疃鎮;9鄉分別是:要家莊鄉、東堡鄉、井兒溝鄉、三馬坊鄉、大田窪鄉、高牆鄉、辛堡鄉、馬圈堡鄉、浮圖講鄉。西城鎮是縣城所在地。[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陽原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地處首都北京、煤都大同和皮都張家口之間,距北京市280公里、大同市78公里、張家口市140公里,毗鄰山西、靠近內蒙。全境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約27公里,總面積184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處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過渡帶,陰山余脈與恆山余脈複合處。境內南北環山,桑乾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海拔最高點2045.9米,最低點778米,平均海拔1100米。境內山區占27%,山麓平原占57%,河川占16%。全縣耕地面積總資源73.6萬畝,常用耕地面積60.4萬畝,其中水澆地32.8萬畝。

氣候環境

全縣基本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夏季雨熱同季,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晝夜溫差大,小氣候特徵明顯。年平均氣溫7.7℃,七月氣溫22.7℃,一月氣溫-10.2℃,年均溫差33.4℃,穩定通過10℃以上積溫3125℃。日照充足,年均日照總時數為2842.4小時,年總輻射140.6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長期適中,平均全年無霜凍日期136天,年均降水量364.6毫米。

水文環境

陽原縣境內河流屬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乾河流程103.75km,流域面積1777平方千米。壺流河流程14.7 km,流域面積62平方千米。[3]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初步探明,全縣有礦藏55種,礦點178個。主要有煤、石灰石、大理石、玄武岩、沸石、膨潤土、瑪瑙、磷、鐵、鋁、錳、銅、鉬、石墨等。其中原煤總儲量4.27億噸,主要是煙煤、常煙煤和褐煤,發熱量達6200—7200千卡,且煤層淺、易開採;石灰石預測儲量達10億噸以上,其中具有開採價值的約5億噸;磷儲量,C1級6051.1萬噸,含P2O52.38%,折礦480萬噸;C2級11701.5萬噸,含P2O52.64%,折礦1070.3萬噸,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低品位磷礦;赤鐵、磁鐵儲量320萬噸;膨潤土總儲量3200多萬噸,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優質膨潤土;石墨儲量3000萬立方米,可全部露天開採;鐵鋅鉬儲量2118萬噸;優質礦泉水5處,水溫43.5℃,內含1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作為飲用、醫療和洗浴礦泉水綜合開發利用。

水資源

境內河流屬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其中,桑乾河源自山西寧武縣管冷山下,直線流程80 km,曲線流程103.75 km,流域面積1777 km2;壺流河源自廣靈縣望狐村,直線流程10.5 km,曲線流程14.7 km,流域面積62 km2。此外,縣內洪水流域較多,各種侵蝕溝多達901條,年均過境水量4.81億立方米,常年可用洪水量3626萬立方米。地下水儲量約為7636萬立方米。

電力資源

全縣現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1座,35千伏變電站8座,兼為大秦鐵路和地方用電服務。

區域人口

人口詳情

2015年末,全縣總人口274983人,比上年減少976人;其中:鄉村人口184391人,城鎮人口90592人;年出生人口2428人,出生率8.83‰;死亡人口2055人,死亡率7.47‰,人口自然增長率1.36‰。2015年,全縣常住人口254654人,城鎮人口95674人,城鎮化率為37.57%。

歷年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陽原縣常住總人口257496人,其中:西城鎮57355人,東城鎮17153人,化稍營鎮24705人,揣骨疃鎮24685人,東井集鎮32027人,要家莊鄉19312人,東坊城堡鄉9607人,井兒溝鄉10810人,三馬坊鄉9613人,高牆鄉15953人,大田窪鄉4912人,辛堡鄉12362人,馬圈堡鄉8414人,浮圖講鄉10588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陽原縣常住總人口258086人,其中:西城鎮75277人,東城鎮17154人,化稍營鎮24579人,揣骨疃鎮21946人,東井集鎮26561人,要家莊鄉17672人,東坊城堡鄉7827人,井兒溝鄉9919人,三馬坊鄉8944人,高牆鄉13620人,大田窪鄉4479人,辛堡鄉12159人,馬圈堡鄉7877人,浮圖講鄉10072人。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5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19169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8%。其中 :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13679萬元 , 比上年 增 長3.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1362萬元,比上年增長4.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4128萬元,比上年增長6.3%。地區生產總值中一產 、二產 、三產增加值比重分別為27 %、29 %、44%,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較去年有所提高。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6460元(按常住人口計算),按現行匯率計算,人均達到 2568美元;全部財政收入36528萬元,比上年下降5.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767萬元,同比增長8.2%,財政支出157838萬元,同比增長21%,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為8.71%,經濟運行質量有待提高。

2015年,全部財政收入達36528萬元,比上年下降5.3%,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767萬元,比上年增長8.2%。全部財政支出157838萬元,比上年增長21%,財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較突出

2015年,全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總水平 101.9,漲幅比上年下降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價格指數105.8;衣着類價格指數102.1;居住類價格指數104.1。與去年同期相比,其中:食品價格漲幅下降2.6個百分點;衣着價格漲幅上升0.3個百分點;居住類價格漲幅下降3.1個百分點。

2015年,共有665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415人,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758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

2015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55204萬元,比上年增長5.4%,占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84.74%;民營企業上繳稅金27008萬元 ,比占財政收入的73.9%。

2014年資產負債核算結果顯示,2014年,全縣全社會資產總額為251.6億元。按部門分,非金融部門84.4億元,金融部門76.7億元,政府部門7.4億元,住戶部門80.1億元。從資產性質分,非金融資產87.4億元,其中固定資產72.4億元;金融資產164億元,其中存款77.2億元。 全社會負債總額為142.3億元,負債率為56.5 %。

第一產業

2015年,全縣不斷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全面振興農業和農村經濟,農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9535萬元,比上年增長3.17%。其中,農業產值43447萬元,比上年增長2.84%;林業產值8455萬元,比上年增長36.01%;牧業產值143180萬元,比上年增長1.82%;漁業產值578萬元,同比下降17.16%;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總產值13875萬元,同比增長7.1%。預計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18833萬元,其中農業增加值19334萬元,林業增加值4481萬元,牧業增加值87340萬元,漁業增加值324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7354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32%、2.64%、37.73%、1.81%、-17.16%、6.96%。

隨着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特別是糧食補貼逐年增加,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斷提高。2015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達49286公頃,比上年增加3966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41963公頃,比上年增加177公頃;油料播種面積為4447公頃,比上年減少107公頃;蔬菜播種面積1989公頃,比上年減少158公頃;瓜類播種面積417公頃,比上年增加6公頃。

2015年,當年造林面積1830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497公頃,其它333公頃;當年四旁植樹61萬株。

畜牧業由於扶貧和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全縣積極扶持以生豬、蛋雞、奶牛為重點的養殖業,畜牧業得到穩步發展。全年大牲畜存欄2.47萬頭;豬存欄10.01萬頭;羊存欄19.44萬頭;家禽存欄222.96萬隻;家兔存欄34.51萬隻,飼養量達到160.89萬隻。肉類總產量為28304噸,比上年增長3%。奶牛年末存欄達3400頭,比上年下降8.7%,全縣牛奶產量達9778噸,比上年下降9.2%。

年末全縣農機總動力158378千瓦,比上年增長19.1% 。農村用電量6196萬千瓦時 ,比上年增長3%。農用化肥施用量(實物)33416噸,比上年增長2.3%。2015年,全縣農村擁有機電井1240眼,比上年增加52眼,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8682公頃,比上年增長0.5%。

第二產業

2015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85362萬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9家,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32833萬元,比上年下降9.68%,實現增加值50629萬元,比上年增長7.6%。利潤總額-193萬元。2015年,全社會建築業完成增加值36000萬元,比上年下降0.9%。全縣4家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44614萬元,同比下降6.9%;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6.2萬平方米;實現利潤720.9萬元。

第三產業

2015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606萬元,比上年增長9.5%。四大煤炭運銷企業實現煤炭批發額10.06億元,比上年下降10.4%;發運煤炭373萬噸,交納稅金158萬元,比上年下降91.5%, 僅占全縣全部財政收入的0.43%。

2015年,對外貿易受國內外市場和國家宏觀政策調整等因素的影響,皮毛、陶瓷等出口較為活躍,全年出口創匯總值742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2.7%。利用外資仍然為零,項目工作、對外開放工作急待加強。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全縣有縣級文化館一處,藏書16000餘冊,專業劇團一個,年演出185餘場,收入56萬餘元。報社一家,年出版報紙15期。泥河灣博物館正式開館運行。

教育事業

2015學年,全縣共有各類學校91所,其中:小學33所、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8所、一貫制學校12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特殊學校1所、幼兒園35所。

小學33所,班數600個,在校生19402人,畢業生3337人,升學率98%,教職工1254人,專任教師1051人,教師達標率100%;普通中學21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8所,一貫制中學12所;初中教學班192個,在校生8977人,畢業生2567人,升學率23%,教職工1218人,專任教師986人,教師達標率,98.9%;高中教學班數26個,在校生1377人,畢業生368人,高中教職工249人,專任教師124人,教師達標率100%;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2289人,畢業生759人,教職工150人,專任教師107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學班5個,在校生23人,教職工13人,專任教師10人;幼兒園35所,教學班278個,在園人數6884人,教職工372人,專任教師220人。

醫療衛生

2015年末,全縣擁有各類衛生機構18 個,衛生技術人員650 人,其中執業醫師364人,個體診所31個,村衛生室289個,鄉村醫生662人,衛生機構床位數達806張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零,嬰兒死亡率為零。

社會保障

2015年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55996人,其中企業22446人(退休9230人),機關3487人(退休1130)人,農村130063人(領取保險人數42369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29120人,其中職工12924人,居民16196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達183440人。年末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5302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37201人;2015年末全縣擁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5個,擁有床位360張,收養190人。

歷史文化

文化現象

陽原縣素有「皮毛之鄉」之稱。改革開放以來,陽原皮毛業依託其獨特的加工工藝和一流的技術得到迅猛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強縣支柱產業。目前全縣皮毛加工戶達到1500多家,年交易額達10億多元,年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從事皮毛加工人員達到5萬多人。年加工各類皮毛材料800多噸,其中水貂材料300多噸,狐狸材料200多噸,其它品種材料300多噸。陽原昌升皮毛大市場於2006年5月動工,次年7月竣工,共投資1.6億元,建設工程10萬平方米,商鋪986套。全縣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1家,千萬元以上的有10多家,取得自營出口權的有13家。

民族文化

「毛毛匠」是對碎皮加工傳統手工藝者的簡稱,業界一直有「世界看希臘、中國看陽原」的說法。國內碎料加工總額中,陽原縣占了八成,該縣的東城鎮又是全球「毛毛匠」最為密集的地方,加工技藝享譽世界。這樣一個久負盛名的手工藝,在陽原縣始於漢、盛於清,如今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場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是什麼力量和條件讓「毛毛匠」手工藝傳承至今,他們又會給皮毛產業做出哪些貢獻?今日起,本報推出《走基層·「毛毛匠」的拼接風景》系列報道,以期探尋答案,再現「毛毛匠」對傳統手工藝的挖掘,記錄他們對歷史的敬畏,展望山城皮毛市場未來。

地質遺蹟

位於境內的泥河灣地層,是中國和世界進行第四紀地層對比的標準剖面。泥河灣層是包括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跨時代地層,記錄了200—300萬年來泥河灣古湖變遷的完整過程。地層中飽含着古湖時期的動植物化石古人類活動的遺蹟,形成了一個「天然博物館」,是研究我國古人類、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及新構造運動學的寶地,在國際地質界和考古界享有盛譽,尤其是在世界早期人類起源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泥河灣的系統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特的文化現象—泥河灣文化。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我國地質和考古工作者相繼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和研究,已發現早期文化遺存的遺址80多處,其中100萬年以上的就有25處,全國共30處。距今136萬年前的小長梁早期遺址區、10萬年左右的侯家窯中期遺址區和1萬年左右的虎頭梁晚期遺址區,統稱為泥河灣遺址群,被公認為「世界人類及其文化起源中心」,在國內和國際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在我國人類起源史上,泥河灣作為中華民族的起源地載入史冊。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起始格上記載:「距今100—300萬年,人類已出現在中華大地……我國雲南、四川、陝西、河北已發現這一時期直立人化石和文化遺存,最北一處是河北陽原小長梁。」2001年10月,馬圈溝遺址又有新的重要發現,此處人類進餐的遺蹟經有關考古專家確認距今約二百萬年前。馬圈溝遺址是迄今為止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具有確切地層的人類活動遺址。泥河灣被譽為「人類的東方故鄉」,泥河灣遺址群於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2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10月被列入國家「十一·五」大遺址保護項目,在全國10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中排列36位,在全省排第一位。

名優特產

鸚哥綠豆:鸚哥綠豆產於陽原一帶,因其色澤與鸚鵡羽毛相似,故得名。陽原鸚哥綠豆粒大顆勻,深綠泛光,具有豆味濃香、好煮易爛、含澱粉率高的特點,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之功效。

圪渣餅:圪渣餅,這個名字的由來。緣於陽原當地人稱「鍋巴」為「圪渣」。算起來陽原縣揣骨疃鎮製作的名貴糕點「圪渣餅」,已有近五百年歷史。圪渣餅一直是陽原縣的美食品牌。來到陽原,如果不參觀一下圪渣餅精細的製作過程,不品嘗一下圪渣餅的酥脆口感,那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帶着這樣的心情,記者一行人來到圪渣餅現在傳人程振全及其子程玉斌的店內,可惜,主人外出不在。我們輾轉又找到了程玉斌的徒弟馬材忠在西城的加工點,馬師傅說,製作圪渣餅選料精良,工藝考究,火候適中,配料、和面、看爐是圪渣餅製作過程中的關鍵。眼前的圪渣餅只有2毫米左右厚,呈半透明圓形狀,色澤金黃,有着油脂性光彩,再加上撲面而來的一陣陣香味,不禁令我們食慾大開。掰一小塊入口,酥、脆、香、甜,可口異常。

供佛杏:陽原縣供佛杏產於高牆鄉南口村安樂寺院內,因專供佛事活動而得名。

供佛杏

供佛杏是陽原縣的特產之一,因杏個大、色艷、味美而聞名,被稱為京西第一杏。1991年在河北省杏品種鑒評會上獲中晚熟品種第一名。1999年供佛杏作為張家口市的名優產品在世博會參展,深受國內外客商好評。供佛杏不但個大、色艷、味香、仁甘甜,而且豐產穩產,屬杏果、杏體兼用品種,供佛杏在陽原的栽培歷史已有80多年,這一優質果口已得到各地消費者的認中。

化稍營狗肉:陽原美食之中出名的還有狗肉。陽原狗肉的吃法多種多樣,燒、燉、鹵、炒等皆可成佳肴,傳統的化稍營狗肉以燉為主。燉狗肉最關鍵的是老湯。在化稍營,各家狗肉館均有一個大盆用來盛湯,湯的配製各有特色,一鍋湯經千百遍熬煮之後,有時連配製的人也無法說清其中的味道究竟怎麼得來,用這樣的湯燉出的肉,味道可深入到骨子裡去,傳統的燉狗肉以黃狗為上, 白狗次之, 黑狗為下,現在大多以肉用狗為原料,夏天涼拌, 冬季熱燉。還有鹵狗肉,於柔韌中帶甘美, 為下酒佳肴。

傳統名吃--黃糕:北方人吃黃米麵糕,南方人吃糯米糕,西部少數民族吃糌粑。而吃糕一般都在過年,取其「粘」與「年」,「糕」與「高」南諧音,又稱吃「年糕」,圖個年年順利、步步登高的吉利。陽原人極愛吃糕,奉為主食,是天天過年、頓頓登高。每天在食堂里或農家吃飯,每人桌前必有一盤黃澄澄的糕,大家一起談笑風生,吃得津津有味。黃糕是用黍子去皮(俗稱黃米)後磨成麵粉做成的。陽原的土地大概極適合種植谷黍類的作物,產量、質量均屬上乘。黍子做成的糕雖然質硬不好消化,但卻耐飢抗餓。有農諺曰「三十里莜麵四十里糕」,當地的農民基本上把它作為口糧,因此幾乎天天吃糕也就不奇怪了,而且糕還是招待客人的首選食品,你如果第一次到陽原縣農家作客,吃飯時主人一定會給你端上一盤香噴噴的糕來。

油皮:陽原的油皮,張張片片都是鵝黃鵝黃的,絲絹般柔曼輕盈。

油皮

那油皮光滑的表面,如透香的凝脂,透着處子般的誘惑。最正宗的陽原油皮,據說,已經有上千年的製作工藝,無論你怎樣揉搓,它都不會有一絲裂縫,更不會掉渣掉角,清水芙蓉般青翠欲滴,讓人不得不憐愛,甚至有要生吞活剝的欲望。是陰山余脈與恆山余脈複合處那條流淌在丁玲筆下的桑乾河的水質,給了這些油皮特殊的潛質?還是二百萬年泥河灣這個東方人類發源地的蒼天厚土繁衍給了這些油皮非凡的靈性。

傳統名吃--玉米糊糊:張家口很多地方都有喝糊糊的習慣,但陽原的糊糊別有特色。壩上的糊糊是玉米面和莜麵混合後熬成的,有點兒粘;蔚縣暖泉糊糊面以豆面為主,清爽精巧,但不夠厚重。正宗的陽原糊糊以玉米面為主,和以少量豆面熬成,入口微苦,還有一股淡淡的土味兒,但這正是讓人懷念之處。

風景名勝

陽原東城、西城

陽原東城、西城,即歷史上的順聖川東西城,兩城城廓相仿,

東城玉皇閣

規格相似,僅相距60里,猶如一對孿生兄弟,均位於陽原縣中西部,桑乾河北岸。

西城

漢時,為代郡陽原縣地;北魏時,置長寧縣;北齊時置齊德、長寧二郡;唐代開元中置橫野軍。

遼統和年間(983年—1012年),於西京道大同府置弘州(治今西城南關),轄順聖(治今舊東城)、永寧(治今西城南關)二縣。故陽原也稱弘州(清乾隆後,為避乾隆名「弘曆」諱,改稱宏州)。

金代屬西京路,仍置弘州,轄順聖、襄陰(原永寧,大定七年即公元1167年改,治今西城南關)二縣。

元朝屬中書省大同路弘州襄陰縣。

明代為京師(治順天府,今北京)宣府鎮(治今宣化)左衛地,洪武年間城廢。永樂十五年(1417年),為保安右衛,永樂十七年(1419年),衛移治西沙城。天順四年(1460年)武強伯楊能奏請重筑西城,同時新建東城。成化二十年(1484年)置分守參將於西城。以東西二城屬南路,隸萬全都指揮使司(治今宣化)。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順聖川西城改置西寧縣,以東城併入,治今西城,屬宣化府。

民國時屬直隸口北道(治今宣化),民國二年(1913年),為避免與甘肅的西寧府重名而改為陽原縣,治今西城。

陽原西城天順四年築,嘉靖二十四年(1546年)參將楊鉞重修,萬曆二年(1574年)包磚。城周長四里五十二步,高二丈五尺,更鋪十四間,舊有城門三座,東門叫定遠,西門叫鎮遠,南門叫朝陽,皆有城樓及月城。北城又稱鎮朔樓,成化二十一年始穿門筑北關,關城周長二里八十步。西城形狀像一頭臥牛,因此被稱為弘州臥牛城。東門樓奉文昌、南門樓奉祝融、西門樓奉武成、北門樓奉昊天。南門城樓上曾有無耳鍾一座,每天清晨鐘響,聲徹四郊,故傳「南樓曉鍾」為西城十二景之一。縣誌載:「(陽原西城)北枕高原,東阻沙溝,西環滸水,南限泥河灣,既踞形勝之區,復羅重關之險,名為臥牛,殆非虛傳……」可見地位的重要。

明時,北元勢力經常侵擾明朝疆域。陽原西、東城也不時遭到從野狐嶺經萬全,或經張家口侵入的蒙古兵的殺掠。明政府曾設南路參將駐守西城。清順治初延明制,又於西城中軍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順治十年(1653年)參將改為蔚州路,西城只設城守守備、把總。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西城改置西寧縣,裁把總,只設守備。

東城

「南臨大川,北枕崇崗,原壤遼闊,元時牧場也」(《讀史方輿紀要》)。遼代於西京道大同府置弘州(治今西城南關),設永寧、順聖二縣,順聖縣治所在就是舊東城,這一帶也因此得名順聖川。

今天的東城是明朝天順四年(1460年)所建。東城以東10華里處,尚有遼時順聖縣治,即舊東城。

澍鷲寺塔

澍鷲寺因坐落在鷲峰嶺而得名,因此目前人們仍以鷲峰寺相稱,位於陽原縣縣城西南20公里處,東白家泉鄉窯兒溝村西南方向1000米的山坡上,至今有保存完好的佛塔,即澍鷲寺塔,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天鎮縣誌》記載,鷲蜂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年一805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清咸豐年間(1851年一1861年)重修。寺西側的高塔,俗稱唐塔,與寺同期建成。鷲峰寺依山就勢修築,坐西面東。寺內建築高低錯落,排布有致。寺院原有兩座殿宇,西為正殿,東為過殿;南北建有禪房。咸豐年間重修時,北房也改建為殿宇。整個寺院建在高坡上,只要打算到寺院裡面去,都得先要屏息駐步,舉目瞻仰一番。緩步登上台階,穿過山門,進入過殿。過殿也是寺院的東殿,殿內兩旁四大天王側目注視;過殿的中間,前有面東的接引佛相迎,後有面西的觀世音菩薩坐待。繼續前行就進入並不算大的合院式布置的寺院。西正殿的正面供奉釋迦牟尼佛,高達五米;兩側為十大明陽佛。所有佛像均為石雕,石像體態勻稱,雕鐫細膩,偉俊壯觀。北殿是彌勒佛殿,東西兩邊塑有十八羅漢像,也為石雕。南面配房是僧人食宿,平時誦經做功課的禪房。寺外還有一些碾磨坊等附屬用房。遺憾的是,在20世紀60年代佛殿均遭毀壞,現剩殘石像九尊,石碑三通,其中兩通已殘,字跡不清;另一通《澍鷲寺碑記》尚可辨認,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立。惟有佛塔保存尚好,傲然卓立,直插雲天。

鷲峰寺塔,為高僧道遠的墓塔。磚砌,實心,八角13級,總高約25米。鷲峰寺塔不僅精巧、美觀,而且風格獨特,形式異趣。其基本形狀採用了漢地密檐塔的建築手法,如平面八角形,疊澀出檐等;而在細部和局部則揉進拱形窗頂、窗罩,特別是在第七層打破層層密檐的規律,插入一層覆缽狀的原印度佛塔和藏地佛塔建築符號,使得塔體總體造型垂直分作三段,外部輪廓由直線變成曲線;第八層以上至第13層仍為密檐式。很可能,當初的塔剎也是藏式覆缽上0相疊的造形。如果是這樣,那麼它不僅反映出漢地佛塔與藏地佛塔造塔藝術的融合,也顯示了張家口地區漢、蒙、藏文化的交融,記錄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築思想和技藝。

據說在鷲峰寺塔兩側還曾經建有雞塔、狗塔各一座。據說曾有一位道遠和尚「吃石頭、燒大腿」,虔誠苦修終於成佛,並帶着雞、狗一起升天。其師傅後悔自己心不夠誠,就化緣為道遠建塔,而且連雞、狗也建了塔。根據這個傳說,鷲峰寺塔也叫道遠塔。近年來,寺院不斷得到修繕。2002年農曆九月初九日,廣惠和尚進入東南山坡上的六角關室內,進行三年的閉關苦修,使得該寺院更加受到善男信女們的尊崇,香火日盛。

官廳湖

官廳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這裡山青水秀,浮光耀金,靜影沉壁,碧波蕩漾,上下天光,游目聘懷,物阜民豐,被譽為「塞外明珠」。 大文豪郭沫若留下了「官廳水庫魚三尺,夾庫湖山兩岸青」的讚美詩句;

官廳湖位於永定河上游,東南距北京市中心77公里,西北距張家口市80公里,湖面面積225平方公里,是頤和園的567倍,湖中有月亮島、臥牛山等小島。湖岸有甘家灘、小七營灘、容辰葡萄莊園等;

到官廳湖可以大壩觀光、游泳、划船、垂釣、捕撈、龍舟、快艇、水上跳傘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