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靜陽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陰靜陽躁拼音是yīn jìng yáng zào,陰靜陽燥中的靜是靜止不動的意思,燥是躁動的意思。
解釋 陰靜陽燥一詞是由《易經》(《易》有《連山》、《歸藏》和《周易》三易,通常所說的《易經》指的是三易之一的《周易》)中的陰陽之說而來,在易經中陽代表動,陰代表靜。中醫在理論上和《周易》的思想是相通的。 陰靜就是人體在陰盛陽衰的情況下容易表現出憂鬱、安靜的狀態,不喜歡活動;陽燥而是人體在陽盛陰衰的情況下容易表現出活潑、好動的狀態,靜不下來。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
《易經》蘊涵着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諧辯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其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各家共同的經典。 [1]
目錄
參考文獻
- ↑ 易經陰陽的起源,什麼是陰陽?張平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