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托爾斯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托爾斯泰 Alexei Nikolayevich Tolstoy,全名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82年12月29日— 1945年2月23日)出生於薩馬拉一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伯爵,母親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前蘇聯著名作家,以創作歷史小說和科幻小說出名。是俄國偉大的文學家及思想家。[1]

1901年,入彼得堡工學院,後中途離校,投身文學創作。在像徵主義影響下開始文學創作。托爾斯泰是一位跨越了沙俄和蘇聯兩個歷史時期的俄羅斯作家。他善於描繪大規模的群眾場面,安排複雜的情節結構,塑造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公認是俄羅斯文學的語言大師。[2]

不認識托爾斯泰的人,不可能認識俄羅斯

『不認識托爾斯泰的人,不可能認識俄羅斯。』 -- 高爾基如是說。

托爾斯泰為俄國寫實文學的泰斗,終其一生,其寫作皆在不斷地展現其對俄羅斯社會未來命運的關注時代視野。[3]

終其一生幾乎都在其領地與農民一起生活,他無法在自己的優渥生活中,和廣大的俄國貧民慘境中,求得平衡;不斷地思索及嘗試可以解決的方案。而這一切努力,都反應在他一生的諸多巨作之中。

經典語錄

①.在清水裏泡三次,在血水裏浴三次,在堿水裏煮三次,我們就會純凈得不能再純凈了。 --《苦難的歷程》

②. 只有熱愛祖國,痛心祖國所受的嚴重苦難,憎恨敵人,這才能給我們參加鬥爭和取得勝利的力量。

③. ……這種猛烈的熱風已經颳了兩天了。灰粉的塵霧,籠罩着城市,遮蔽了陽光。一團團濃密的飛沙,打街頭一陣陣卷過,每次吹來,街上那疏落的行人便都背過身去。塵沙鉆進所有的隙縫,穿過宙格,在窗檻上積起厚厚的一層,連人們的牙縫裏,電都在沙沙作響。窗戶被風吹得直搖晃,屋頂上的炔片也發出嘎嘎的響聲。加以這風又熱又悶,即使在屋子裏,也有一股街上的味道。 ——阿·托爾斯泰 《苦難的歷程》[4]

主要作品

托爾斯泰早年醉心於象徵派詩歌,1911年之後轉向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5]

1911年,出版了中篇小說集《伏爾加河左岸》。

1912年,出版長篇小說《跛老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以戰地記者身份上前線。

十月革命後不久,托爾斯泰離開了俄國僑居巴黎、柏林,

1920年-1922年,寫作自傳體小說《尼基塔的童年》,並開始寫《苦難的歷程》第一部《兩姊妹》。

1923年,回國,成為蘇聯社會主義與史達林的堅定支持者,至死不渝。曾與高爾基合作報導他們的白海-波羅的海運河工地之旅見聞。

1937年,中篇小說《糧食》(即《保衛察里津》)。

1941年,《陰暗的早晨》 、《祖國》。

1942年-1943年,歷史劇《伊凡雷帝》。

1942年-1944年,短篇小說集《伊凡·蘇達廖夫的故事》等作品。

托爾斯泰還是科幻小說的先鋒,如關於火星之旅的《Aelita》(1923年),《Engineer Garin's Death Ray》(1927年),在少年讀者中極其流行。

傳世名作-《彼得大帝》

長篇歷史小說《彼得大帝》(1929年-1945年,未完成)。

本書為長篇小說,主要描寫彼得大帝一生的業績及其對俄國的貢獻,展現了俄國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宏偉壯闊的生活圖景和歷史事件。

小說共分三卷,第一捲髮表於1930年,主要描寫了彼得為爭取權力而進行的鬥爭,描寫了宮廷貴族之間的 傾軋,描寫了彼得為促進國家西歐化而採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卷出版於一九三四年,描寫了彼得為奪取水域而進行的鬥爭,描寫了西歐各國之間的衝突,描寫了彼得為準備「北方戰爭」而從事的外交和軍事活動。 第一、二卷僅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三卷才是長篇小說最主要的部分。它將描寫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動,描寫俄國軍隊保衛尤里耶夫和納爾瓦城的英勇鬥爭,還將描繪國際上的叱吒風雲和西方一些國家──法國、波蘭和荷蘭的絢麗多姿的圖景。

代表作《苦難的歷程》三部曲

《苦難的歷程》三部曲(1922年-1941年)。是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從構思到完成,歷時20載。

第一部

《兩姊妹》側重描寫的是主人公個人的命運,反映的是個人對時代的感受,帶有「家庭生活」小說的特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到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國社會動盪不安,但是作為俄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典型的4個主人公卻都沉湎於個人的愛情而置身於社會鬥爭之外,生活十分空虛。

第二部

《一九一八年》則開始轉向了史詩式的描寫。作者在國內戰爭的巨大歷史畫面上展示人物的命運。在暴風驟雨的年代裡,4個主人公的個人生活都遇到了不幸,但在斗爭中有的找到了革命的真理,有的仍在進行艱苦的探索。

第三部

《陰暗的早晨》在同樣廣闊的背景上描寫了1919年前後蘇聯人民抗擊外國干涉者和白匪軍的英勇鬥爭,4個主人公也在經歷了洗煉之後,先後走向了革命。

他們在莫斯科重逢,並一起傾聽了列寧關於電氣化計劃的報告。小說預示著「陰暗的早晨」以後將迎來幸福的、陽光明媚的白天。

《苦難的歷程》史詩式的描寫了卡嘉與達莎兩姐妹與她們各自所愛的人羅欣、捷列金在1913年-1919年所經歷的彷徨、苦悶、求索,在大時代血與火考驗中逐步走向革命的歷程。語言樸素,心理描寫細膩深刻,情節生動流暢。

調查納粹屠殺

托爾斯泰曾加入特別狀態委員會,調查納粹種族屠殺罪行的委員會。

1945年2月23日,托爾斯泰在莫斯科去世,但他們的調查結果獲得了紐倫堡法庭的採用。

1946年2月19日的法庭紀錄曾有如下一段話:「特別狀態委員會在調查德軍在斯塔夫羅波爾地區所犯罪行時第一次確切無疑地證實了毒氣室大規模屠殺事件。這篇文件最早是由我存檔的,命名為『Exhibit Number USSR-1 (Document USSR-1)』。斯塔夫羅波爾地區德國法西斯分子的罪行調查是由著名蘇聯作家托爾斯泰領導的,他也是特別狀態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但現已去世。

著名作品

《抒情集》(1907, 詩集)

《The Ordeal》(1918)

《尼基塔的童年》(1921)

《苦難的歷程》三部曲(1921-40,獲1943年史達林文學獎)

《Aelita》(1923)

《Death Ray of Garin》(1926)

《彼得大帝》(1929-34,獲1941年史達林文學獎)

《A Week in Turenevo》(195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