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壩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壩縣,隸屬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位於川、甘、青三省結合部,位於東經101°18′—102°35′,北緯32°18′—33°37′之間,全縣面積10435平方千米。是以藏民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縣。是以牧為主、農牧林兼營的縣,屬典型的老、少、邊、窮、病地區,是全國罕見的大骨節重病區。*[1]

阿壩縣屬高原寒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擁有世外桃園—神座景區、蓮寶葉則景區、曼則塘濕地、茸安柯河峽谷等自然景觀。*[2]

歷史沿革

阿壩縣地區歷史悠久,遠古時代,即有人類生息。

唐初,在劍南道設羈鷹州168個,阿壩屬松州都督府所轄。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年),唐太宗決定安撫吐蕃,把一個遠房侄女 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占領松州以西地區後,曾從吐蕃腹地 阿里一帶移民駐軍於此,居住繁衍,遊牧耕作。《 安多政教史》載:「吐善以武力攆走唐軍後;(藏族)百姓次第定居下來,所以阿壩當有古代守邊的吐警士卒血統,宗喀巴時代也有藏族部落(來阿壩)安家」。「多麥南北人民好多都是吐蕃法王派來駐防唐蕃邊境的部隊之後裔」。

明洪武初年,屬潘州衛;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上中下阿壩屬松潘衛所轄,稱為三阿壩。

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阿壩亦納入松潘廳建制;雍正元年(1723年),授甲爾多、麥桑、安羌官寨為土千戶;麻休、恰窩、阿爾根、學玉貢、浪洛為土百戶,受松潘廳漳臘營管轄。

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屬松潘縣管轄並形成11個大部落、37個小部落,逐步稱為阿壩。

1951年12月,阿壩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建立。

1954年1月,西南行政委員會批准設縣。

1956年3月,阿壩正式完成建縣。

1959年實行民主改革,廢除了統治人民長達數千年的封建農奴制度,確立了 社會主義制度。

1990年底,全縣行政建置為1鎮、5 區、18鄉、2場、83個行政村。

1997年,阿壩縣面積10369.6平方千米,人口5.4萬。轄1個鎮、18個鄉:阿壩鎮、哇爾瑪鄉、 麥昆鄉、 龍藏鄉、河支鄉、 各莫鄉、 甲爾多鄉、四窪鄉、 德格鄉、 安斗鄉、 求吉瑪鄉、 安羌鄉、 洛爾達鄉、茸安鄉、 垮沙鄉、柯河鄉、 麥爾瑪鄉、查理鄉、 賈洛鄉。縣政府駐阿壩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達到62312人。

2004年,阿壩縣轄1個鎮、18個鄉。

2018年末,阿壩縣轄2鎮、2場、17鄉,總人口8.16萬,全縣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4.1%,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縣。

2020年2月18日,退出貧困縣。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末,阿壩縣轄3個鎮、17個鄉、2個場:阿壩鎮、賈洛鎮、麥爾瑪鎮、哇爾瑪鄉、麥昆鄉、河支鄉、龍藏鄉、求吉瑪鄉、甲爾多鄉、各莫鄉、德格鄉、四窪鄉、安斗鄉、柯河鄉、垮沙鄉、安羌鄉、查理鄉、茸安鄉、洛爾達鄉、若柯河農場、賈柯河牧場。 阿壩縣人民政府駐阿壩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阿壩縣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四川省西北部,與甘肅、青海兩省交界,東北面和東面與若爾蓋、紅原相連,南面和西南面接馬爾康、壤塘,西面和西北面與青海省果洛州的班瑪縣,久冶縣相依,北面與甘肅省甘南州的瑪曲縣隔黃河相望。在相鄰的三省九縣中,阿壩縣既處於紅原、壤塘、若爾蓋、馬爾康、久冶、班瑪、瑪曲七縣的中心位置,又是班瑪、甘德、久冶、瑪曲等縣到成都的必經之地,區位優勢尤為突出。全縣幅員面積10435平方公里。介於東經101°18′—102°35′,北緯32°18′—33°37′之間。縣城所在地阿壩鎮海拔3290米,城區面積5.2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阿壩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年波也則山平均海拔4900米以上,境內最高峰5154米,終年積雪;北以鵝持下仍山為天然屏障;東南部查理鄉境內有阿依拉山;北部和東部是廣闊的高原淺丘草地;西部和中部為深丘狀草地,逐漸向南部高山峽谷林區過渡;高度由海拔5141朱遞減到2936米。地貌分為東北丘狀高原、平坦高原區;中西部盆地、高原山地區;南部高、中山河谷林區三種不同地貌區域,並有高原山地向高山峽谷過渡的地貌特徵。地貌分為東北丘狀高原、平坦高原區;中西部盆地、高原山地區;南部高、中山河谷林區三種不同地貌區域,並有高原山地向高山峽谷過渡的地貌特徵。*[3]

氣候

屬寒溫半濕潤季風氣候,無明顯四季之分,長冬無夏,春秋相連,干雨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在3.3℃,年均變化在2.7—3.9℃之間,年平均差15.4℃,多年極端最高溫28℃, 多年極端最低溫-33.9℃,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11.7mm,多年平均蒸發量775.3mm,年平均相對溫度65%,最大凍土深為1.2-1.5米。晝夜溫差大,全年無絕對無霜期,相對無霜期33天。 年均降水量712毫米,濕季(5—10月)降水集中,占全年的89.6%。

===山脈河流=== 

阿壩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巴前顏喀拉山槽區,川西高原北隅長江、黃河支流分水嶺河源地帶,地形複雜。全縣地貌分為東北丘狀高原、平坦高原區;中西部盆地、高原山地區;南部高、中山河谷林區三種不同地貌區域,並有高原山地向高山峽谷過渡的地貌特徵,縣境垮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境內有麻爾曲河、阿柯河和賈曲河及其支流和溪溝以及大小海子(高原湖泊)。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阿壩縣土地總面積1565.2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10.30%。林業用地面積318.42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0.96%;非林業用地1200.44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9.03%。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117.71萬畝,占36.99%。灌木林地198.31萬畝,占62.227%;疏林地1.75萬畝,占0.55%;無林地6235畝,占0.19%;苗圃地173畝,占0.005%。

中藥材資源

阿壩縣境內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縣境內 野生動植物中藥材品種繁多,量多質好,植物藥材有69科179種,主要中藥材資源蘊藏量在300萬公斤以上。以質優聞名世界的冬蟲夏草川貝母川赤芍甘松羌活黃芪大黃鹿茸熊膽麝香等動植物藥材資源十分豐富。

綠色產品資源

縣內立體氣候十分明顯,日照豐富,晝夜溫差較大,具有建立青稞綠豌豆馬鈴薯油菜及其它多種經營生產基地的優越條件。除畜產品資源外,川西北草地資源還有提取香精、香料的野草、野花種類繁多、分布廣闊。縣內還盛產松茸蕨菜沙棘人生果等多種野生食用菌類及山野菜野果,為無污染天然綠色食品加工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畜牧業資源

阿壩縣草地牧草資源豐富,鮮草貯量極大。草場面積1321萬畝, 阿壩縣占全縣總面積的84.40%,可利用草場面積1074萬畝。牧草種類繁多,有55科,182屬, 353種,其中飼用植物258種,占草地植物的73%;優勢牧草60種,占飼用植物的23%。此外,尚有大量的藥用植物和蜜源植物。畜種資源也十分豐富,以飼養草食家畜氂牛、藏系綿羊(賈洛羊)為主,山羊、驢次之。對發展畜牧業具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巨大的生產潛力。畜產品均以半野生、半野味、純天然、無污染著稱,是有着廣闊市場開發前景的名、優、特、稀綠色食品。我縣於2005年成功認證為全省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基地。國家對藏區科學種草養畜加大投資力度,不斷夯實草業基礎,為開發利用阿壩優勢畜種資源,草產品、天然綠色畜產品的深加工提供了可靠保證。

礦產資源

阿壩縣礦產資源豐富,有褐泥炭等豐富的礦產資源,褐煤儲量達20億噸。

水能資源

阿壩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47.6萬千瓦,可開發量為83.7萬千瓦,現僅開發3415千瓦,年發電1423萬度,占可開發量的2%,豐富的水能資源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阿壩縣境內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支流阿曲河、麻爾曲、賈曲河橫貫三個自然區域,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6條。其中黃河流域11條,長江流域15條; 50—100平方公里的有6條,二級支流水量較為集中,一級支流水量豐富,有水能開發的條件。

阿壩縣大部分水能資源在中部阿曲(河)和西南部的麻爾曲(河),其中貫穿縣境內的阿曲河長151公里,流域面積4292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10立方米/秒,最枯流量8.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9億立方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59立方米/秒,有天然落差1350米,可利用落差395米,平均比降8.9‰。麻爾曲流域2437.6平方公里,縣內河長75公里,落差300米,平均比降1.6‰,年徑流16.61億立方米,占全縣水能資源的94.42%,黃河水系0.49萬千瓦,占全縣水能資源的5.58%。

生物資源

阿壩縣林木分布多由單一樹種或生態特性近似的樹種組成單純林,且垂直帶譜明顯。分為針闊混交林、亞高山暗針葉林、高山灌叢草甸。主要有子果雲杉、黃果冷杉、隱蕊杜鵑、西藏忍冬、刺五加等。菌菇現有97種。珍貴的食用菌有金耳、杯傘、喉頭菌、靈芝等。野生動物有164種,其中有川金絲猴、雲豹、雪豹、西藏野驢、白純鹿、白鶴、中華秋沙鴨、金雕、黑頸鶴等。屬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14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54種。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8年末,阿壩縣戶籍人口8.16萬人,比2017年減少480人,其中:男性4.12萬人,女性4.04萬人。總人口中:藏族7.72萬人,占總人口的94.6%;羌族415人,占總人口的0.5%;回族1714人,占總人口的2.1%;漢族2231人,占總人口的2.7%。

截至2018年末,阿壩縣常住人口7.7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29.31%,比2017年高1.21%。人口出生率17.04‰,人口死亡率3.17‰,人口自然增長率13.87‰。

民族

阿壩縣以藏族民族為主,有藏族537425人,占總人口的58.7%,羌族169395人,回族29081人,漢族177458人,其他民族1876人,及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縣城。

經濟

綜述

2017年,阿壩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9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6億元,同比增長2.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1.1%,拉動經濟增長0.8%;第二產業增加值2.1億元,同比增長1.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0.1%,拉動經濟增長0.4%;第三產業增加值5.07億元,同比增長5.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8.8%,拉動經濟增長2.7%。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34.2:20.2:45.6調整為34.4:19.2:46.4。其中第一產業比重提高0.2%;第二產業比重下降1%;第三產業比重提高0.8%。

2017年,阿壩縣民營經濟增加值5.6億元,同比增長3.6%,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1.2%,比2016年提高0.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6.4%。其中:第一產業經濟增加值3億元,同比增長3.6%;第二產業經濟增加值1.24億元,同比增長2.7%;第三產業經濟增加值1.35億元,同比增長4.3%。

2017年,阿壩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63億元,同比下降17.8%。其中:建築工程完成12.73億元,同比下降10.2%,占投資完成額的87.0%;安裝工程完成5206萬元,同比下降76.1%,占投資完成額的3.6%;設備工器具購置完成9843萬元,同比下降18.1%,占投資完成額的6.7%;其它費用完成2940萬元,同比增長16.7%,占投資完成額的2%。

2017年,阿壩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02萬元,同比下降25.4%。實現稅收收入2274萬元,同比下降42.1%,其中增值稅643萬元,同比增長44.5%,營業稅2萬元,同比下降99.7%;地方公共財政支出16.55億元,同比增長0.01%,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3.74億元,同比下降4.1%;科學技術支出220萬元,同比下降69.4%;醫療衛生支出1.38億元,同比下降1.4%;教育支出2.76億元,同比增長22%。

2017年,阿壩縣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萬元,同比增長10%;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萬元,同比增長7.9%。

2018年5月,四川交出2018年第一季度「成績單」, 阿壩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8.79億元,GDP增速4.1%。

第一產業

2017年,阿壩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64億元,同比增長2.8 %,其中:農業產值6056萬元,較2016年增長0.5%;林業產值244萬元,較2016年增長3.6%;牧業產值4.79億元,較2016年增長3.7%;農林牧漁服務業2190萬元,較2016年增長11.4%。

2017年,阿壩縣農作物播種面積6765公頃,同比下降3.8%。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044公頃,同比增長9.5%,糧食總產量6387噸,同比增長9.6%;蔬菜產量11475噸,同比下降25.4%。

2017年,阿壩縣出欄牛7.15萬頭,同比增長2.6%;出欄羊2.71萬隻,同比增長3.6%。全年肉類總產量8116噸,同比增長3.2%。奶類產量2.38萬噸,同比增長7.2%。

第二產業

2017年,阿壩縣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7935萬元,同比增長11.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21.4%,拉動經濟增長0.8%。 截至2017年末,阿壩縣具備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1家。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978萬元,同比下降31.6%;行業實現增加值1.31億元,同比下降3.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1.2%。

第三產業

2017年,阿壩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6億元,同比增長2.6%。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實現零售額4.44億元,同比增長3.4%;鄉村實現零售額1.02億元,同比下降0.5%。按國民經濟行業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374萬元,同比增長19%;零售業4.25億元,同比下降0.5%;住宿業2759萬元,同比增長43.5%,餐飲業8981萬元,同比增長9%。

截至2017年末,阿壩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額達22.32億元,同比增長9.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0.53億元,同比增長13.9%。各項貸款餘額達4.6億元,同比增長3.8%。

2017年,阿壩縣接待遊客48.29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65億元 ,分別比2016年下降15.6%和14.3%。

交通運輸

阿壩縣距紅原機場97千米,是川青高速的必經之地,S302線升為國道,阿龍路、阿兩路和麥唐路升為省道,通車裡程達1109千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阿壩縣有普通中學2所,在校學生2912人,中學專任教師160人;擁有小學共27所,在校學生8162人,小學專任教師613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阿壩縣有醫療衛生機構42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19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555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42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07名。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阿壩縣參加養老保險人數2.86萬人,同比增長18.8%。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5873人,同比增長6.0%;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2.27萬人,同比增長23.0%。參加醫療保險7162人,同比增長4.3%。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6.52萬人,同比增長1.9%,參合率98.6%,比2016年提高0.1%。參加失業保險3442人,同比增長3.7%。參加工傷保險6390人,同比增長5.0%。參加生育保險1464人,同比增長10.0%。

歷史文化

阿壩縣境內有藏傳佛教寺廟42座,格魯、薩迦、苯波、覺囊、寧瑪五種教派,被譽為藏傳佛教文化博覽園。

文化信息

古老的阿壩草原孕育了豐富的民族和宗教文化, 阿壩縣唐卡、壁畫、酥油花、藏戲、神話故事、歌謠、藏醫等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扎崇」節是縣境獨具特色的地方傳統性商貿節日。1985年2月,縣委、政府正式恢復扎崇節,將每年公曆 6月 15~17日定為節慶日。 阿壩縣歷史文化悠久,人口以藏族人民為主,因此阿壩縣以藏羌文化為文化主流。藏羌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寶。在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有被認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代建築,有歷史悠久的藏語言文字,有浩如煙海的宗教典籍,有醫理獨特的藏醫藏藥,有美侖美奐的壁畫、唐卡、金銅造像,有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日、民間歌舞,還有大量至今仍在人們口頭流傳的史詩、歌謠、諺語。

建築文化

走進阿壩縣,就走進了藏式古建築的藝術殿堂。從上阿壩安斗鄉、甲爾多鄉到中阿壩、下阿壩的安羌鄉、查理鄉等廣大地區分布着十分獨特的土房藏寨建築群。這些具有千年建築歷史的藏式民居,簡直就是一件件以土木作形,以各類線條詭奇,色彩純淨的圖案作裝飾的藝術品。數十座民居散落於一片山坡,就是一卷民居村落圖,千百座民居點綴在寬闊的阿曲河谷,就形成了廣袤的青藏高原上難得一見的藏式建築藝術大觀。

服飾文化

阿壩縣素有「安多藏族服飾之都」之稱,由於獨特的區域位置和多樣文化的匯聚,再加上商業市場的發育,阿壩縣藏族服飾文化發展迅速。多年以來,安多藏族服飾高貴氣韻,華美之風,是人們欣賞藏族民間服飾、感受民間藝術氛圍的旅遊勝地。

地方特產

奶餅

奶餅是把磨細的奶渣和炒熟磨細的人參果粉溶入深化的鮮酥油、白砂糖中調勻冷卻凝固而成,製成圓形、方形、長方形,刻上各種祥瑞的民俗宗教圖案,當貴客臨門,將切成小塊的奶餅盛入盤中,香甜酥脆。

玉帶酥

玉帶酥,酥點,色白酥紋美觀,皮酥餡香甜。因點心形如古代-的玉飾腰帶而得名。

手抓肉

手抓肉多以牛肉、羊肉製成,有時也用獵獲的野生動物肉。一般是將牛羊鮮肉帶肋骨等一起用刀割成一根肋骨寬的條形,然後用斧頭將骨頭砍成小段,放入加水的鍋中,加入鹽、辣椒、花椒、生薑、蒜等加水煮至收完血水,鮮嫩可口時即成。另外,還將牛肉切碎裝入腸子或將面、肉、香料一起裝成肉腸、面腸,食用時放入鍋內煮熟,用藏刀割成小塊食用。

和尚包子

和尚包子是先將氂牛精肉用藏刀在菜板上切碎,剁成細沫,然後加入韭菜、蔥、姜,有的還加入蒜、鹽、醬油、清油、味精等調料,加少許水和勻裝入盆中。將小麥麵粉加水和勻,揉制精透,然後切成一個個小塊,用工具或手輾壓成均勻圓形薄片,將牛肉香料餡一併放入托在左手上的麵皮,以右手指將麵皮均勻提起捏攏即成,並可做成各種花紋。將和尚包子放入蒸籠中,用猛火加熱十五分鐘即成。

甘松

甘松主產四川、甘肅、青海等地。阿壩縣內植物中藥材品種繁多,量多質好,植物藥材有69科179種,儲量達600萬斤。

風景名勝

蓮寶葉則景區

蓮寶葉則景區,位於川甘青三省結合部,總面積約500餘平方千米,蓮寶葉則是以奇峰異石,冰川遺蹟、雪山湖泊為主的生態旅遊區。蓮寶葉則位居藏區十大神山的第8位,安多地區眾神山之首。境內最高海拔5141米,景區距阿壩縣城39千米。 *[4]

神座景區

神座景區位於阿壩縣東部的查理鄉 阿壩縣,包括查理鄉神座村、奪哇村、然木奪村、塔窪村和安羌鄉中安村部分地區,有603戶3330人,是農牧林兼營區,有耕地 3000餘畝,草場65萬畝,森林5萬畝,牲畜約5萬頭。

神座景區風光十分秀麗,古樸秀美的神座 藏寨土房建築群炊煙繚繞,神座姑娘勤勞美麗,歌聲悠揚,一灣清澈的河水從村前吟唱而過,河上古老獨特的伸臂橋經幡飄舞,牛羊和農人們從上面悠閒走過,仿佛訴說神座姑娘的美麗傳說,寨前山坡上碧翠的倉松翠柏掩映,五彩的闊葉林和灌叢把山巒裝點得神奇清幽,樹林上猿猴攀跳,珍禽紛飛,樹下小兔、鹿 麝出沒,充滿生機,寨後寬闊的高山牧場上牧人的帳篷象群星點綴,成群的牛羊在牧場上徜徉,更有藏寨前、山頂富有傳奇色彩的藏區僅有的女神山上,尕巴娜姆女山神日夜守護藏寨。環境優美的林間溪流邊一座座古老的藏傳佛教寺院是喇嘛們修煉的好去處。

神座景區先後榮獲「世外桃源」、「2017年中國最美休閒鄉村」、「鄉村旅遊示範村」等殊榮。 *[5]

曼扎塘濕地大草原

曼扎塘濕地大草原,位於阿壩縣東北部,包括麥爾瑪、賈洛鄉、賈柯牧場等地草原,平均海拔約3400米左右。曼扎塘風景區內有大草原,是川西北藏區的牧場,同時這裡也是黃河水系源頭涵養地,與若爾蓋、紅原國家級濕地保護區連成一片。

阿壩奪登寺

位于四川省阿坝县东北八公里处的 哇尔玛乡政府所属提穷大队第四小队的境内。集众僧的 夺登寺又以其白帽本教之寺的吉祥之地而得名为“梅竹扎西合旋林”而之盛名。夺登寺建寺于藏历第六绕迥木牛年即公元1385年,由本教仁布钦夏甫尼玛增大师奠基而组成僧团。大殿由80根柱头所支撑,取名为“本来寂静桑登林”。前后有十二代本教大师相继维护。藏历第十一绕迥之火马年即公元1666年,由夺登雍仲楚臣将该寺归属给从后藏兴达顶来的本教大师彭措旺杰而变为后藏本教的所属之一,在彭措旺杰的大力帮助和鼎力支持下,又兴建了“兴藏大殿”,取名为“夺登寂静伦珠悦色雍仲林”。之后相继由夺登寺世袭来维护。第八代楚钦第二世楚臣登巴坚赞大师向大知虹身顶礼,将该寺的讲修规范仪则,以及寺内外的规矩都严格进行了规范化管理。 

該寺每年大的定期法會有:八次大的法會,四次修供法會、六個大的節日。另外每月上旬都要進行定期的說戒、修供等的儀軌。 該寺收藏有20多卷歷住堪布的經卷,大多數經卷都已刻成木刻版進行保存。

阿壩縣各莫寺

在阿壩州阿壩縣城西北部各莫鄉唐麥村,距縣城13公里,占地18000平方米,是一座顯密兼修的格便派別寺院。為阿壩州三大 格魯派寺院之一,為黃教六大寺之 拉卜楞寺的分寺這一。建於乾隆56年(1790年),由拉卜楞寺大赤巴貢卻 德慶按第二世嘉木祥大活佛之意創建的。原名 法相寺,至今200餘年。

阿壩縣德普寺

德普寺在今四川省阿壩縣德格鄉境內,是薩迦派的大寺院,建於公元1844年,是由第四世德普活佛創建的,歷代曾湧現了很多為人稱道的大成就者。寺廟有一座大佛殿,在殿裡正面的佛龕中,有一見得解脫的導師 釋迦牟尼佛的大身像,周圍有薩迦五祖、薩迦二勝六莊嚴、十六尊者, 八大菩薩等許多比人大的木刻佛像;有彌勒佛一見有義像、從 尼泊爾迎請的千手千眼大悲觀自在菩薩、大白傘蓋佛的金身像等許多非常精美的銅像。還有兩套佛陀的本生故事的 唐卡畫(每套九幅)為主的眾多新舊唐卡畫。 密宗續部的大殿,修建於1903年,至今未壞,一般很難見到象此殿這樣多的金銀和木雕。殿中有從甲絨綽斯甲迎請的觀自在菩薩像內天然內藏的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非常殊勝。

安多藏族民俗文化長廊

生息繁衍於川、甘、青三省結合部的阿壩縣各族兒女,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並存。獨具一格的高山、草原、峽谷地貌匯聚成了美麗的阿曲河谷,這樣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衍生出豐富多彩的民情風俗,孕育了大度包容的人文精神。使這裡被賦予「安多藏族民俗文化長廊」的美譽。

榮譽稱號

2018年9月25日,阿壩縣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視頻

航拍大美阿壩縣


視頻

四川阿壩縣


視頻

阿壩縣旅遊宣傳片( 9分鐘解說版)


參考文獻

  1. 阿壩縣的歲月時間軸,一座城,一段記憶,一次尋找…... 18 一月 2018 [27 三月 2020] (中文). 
  2. 在阿壩州:有一個很陽光、很美的地方叫阿壩縣!. 20 三月 2017 [27 三月 2020] (中文). 
  3. 阿壩州有個阿壩縣,阿壩縣有多美,阿壩州就有多美. 30 十月 2018 [27 三月 2020] (中文). 
  4. 「草原商城」- 阿壩縣,草原秘境好吃的、原生態的等你來體驗. 26 六月 2019 [27 三月 2020] (中文). 
  5. 「草原商城」- 阿壩縣,草原秘境好吃的、原生態的等你來體驗. 26 六月 2019 [27 三月 202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