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多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多諾
阿多諾
原文名 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出生 1903.09.11
美因河畔法蘭克福
逝世 1969.08.06
國籍 德國
職業 哲學家、社會學家、音樂理論家
知名作品 《啟蒙辯證法》(1947)
《新音樂哲學》(1949)
《多稜鏡:文化批判與社會》(1955)
《否定的辯證法》(1966)
《美學理論》(1970)
《克爾凱郭爾:審美建構》等。

西奧多·阿多諾 (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1903.09.11-1969.08.06),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音樂理論家,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會批判理論的理論奠基者。生於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晚年在瑞士維斯普度假時猝死於心臟病。[1]

在成為青年樂評以及業餘社會學家之前,阿多諾本質上是個哲學思想家。外界給予他「社會哲學家」這個稱號,是着重在他的哲學思想中關於社會批判的面向,其社會批判思想也讓他自1945年起在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中取得顯赫的學術地位。

個人簡介

西奧多·阿多諾(Theodor Wistuqrund Adorno,1903年9月11日-1969年8月6日)德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社會學家。生於法蘭克福一猶太酒商家庭,卒於瑞士菲斯普。1921年入法蘭克福大學攻讀哲學、心理學和音樂,1924年獲博士學位。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會批判理論的理論奠基者。阿多諾深諳現代音樂,他的音樂批判理論是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中最具特色的。阿多諾一生著述甚豐,涉獵廣泛,主要的哲學、美學著作有:《啟蒙辯證法》(1947)、《新音樂哲學》(1949)、《多稜鏡:文化批判與社會》(1955)、《否定的辯證法》(1966)、《美學理論》(1970)等。

生平經歷

1903年 9月11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

1919年 就讀於法蘭克福天主教學校,隨伯恩哈特·澀克雷斯學習作曲,隨愛德華·容學習鋼琴演奏。

1921年法蘭克福大學學習哲學、社會學、心理學、音樂。開始從事音樂批評研究。結識馬克思·霍克海默

1923年 結識馬格雷特·卡普魯斯瓦爾特·本雅明

1924年 得到漢斯·孔內力烏斯認可,以論文《胡塞爾現象學對物體與意識的超越》取得博士學位。結識阿爾班·貝克

1925年 於維也納隨阿爾班·貝克學習作曲,隨愛德華·施託兒曼學習鋼琴演奏。

1927-1928年 返回法蘭克福。預定為去的授課資格的論文《先驗心靈學說的潛意識概念》未能遞交。

1931年 得到保爾·蒂厲希的認可,在法蘭克福大學以論文《克爾凱郭爾的審美建構》取得授課資格。

1933年 發表《克爾凱郭爾:審美建構》。

1934年 流亡英國。在牛津大學梅東學院作進修生與講師。

1938年 流亡美國。作紐約社會研究所成員。作"普林斯頓電台研究計劃"的"音樂研究"項目負責人。

1941年 遷居洛杉磯。與霍克海默密切合作,撰寫《啟蒙的辯證法》。寫作《新音樂理論》與《最低限度的道德》。

1947年 與霍克海默合著《啟蒙的辯證法:哲學片段》。

1949年 返回法蘭克福,擔任法蘭克福大學哲學系編外教授,出版《新音樂哲學》。

1950年 出版合著《獨裁性格研究》。重建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任副所長。

1951年 出版《最低限度的道德:對受損害生活的反思》。

1952年 出版《試論瓦格納》

1954年 獲阿諾德--勛伯格獎。

1955年 出版《稜鏡:文化批判與社會》

1956年 出版《認識論元批判:胡塞爾與現象學悖論研究》、《無調音樂:受控制的世界的音樂》任職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哲學系教席教授》。 關於他的書籍 關於他的書籍

1958年 與霍克海默共同擔任社會研究所所長,出版《文學附註》。

1959年 出版《音樂形象:音樂著述I》。

1960年 出版《馬勒:一份音樂心理分析》。

1961年 出版《文學附註II》。

1962年 出版《音樂社會學導論:十二篇理論講座》、《社會學研究II:馬克思·霍克海默與泰奧多·維·阿多諾言論與講演。

1963年 任德國社會學學會主席。獲法蘭克福城市歌德獎章。出版《黑格爾研究三則》、《介入:新批評模式》、《忠實的鋼琴演奏者:音樂實踐教程》、《准幻想曲:音樂著述II》。

1964年 出版《音樂的因素:新刊印的1928-1962年論文》、《本己的行話:論德國意識形態》。

1965年 出版《文學著述III》。

1966年 出版《否定的辯證法》。

1967年 出版《沒有理想:小美學》。

1968年 出版《貝格:最小過門的大師》、《即興曲:新刊印音樂著述第二輯》。

1969年 出版泰奧多·維·阿多諾與漢斯·埃斯納合著《為電影作曲》、《提綱:批判模式II》、《啟蒙的辯證法》;《德國社會學中的實證之爭》。8月6日在瑞士突發心臟病去世。

觀點主張

美學

阿多諾的美學思想是以他獨特的"否定的辯證法"為哲學基礎的。他強烈反對自黑格爾到盧卡奇以強調"總體性"和"同一性"為特徵的辯證法,認為"總體"、"整體"、"同一性"都是虛假的,是對個體性、差異性、豐富性的粗暴干預與整合。對抽象、普遍、整體性、同一性的維護,實際上是對侵犯、消滅差異性、個體性的強制性社會結構的虛假辯護。因此他與黑格爾"整體是真實的"命題針鋒相對,提出"整體是虛假的"的口號,以摧毀社會強加於個體身上的總體性枷鎖,反抗社會對人性的禁錮。 關於阿多諾及其理論的研究 關於阿多諾及其理論的研究

藝術特性

阿多諾從"否定的辯證法"出發,深入地研究了藝術、特別是現代藝術的本質及其審美特性。他認為藝術的本質特徵應該是否定性,藝術是對現實世界的否定性認識,這是由於藝術是對尚未存在東西的把握,現代藝術追求的是那種尚不存在的東西,從而,藝術是對現實世界的疏離和否定,現代藝術是對完滿的感性外觀的揚棄。循此思路,阿多諾深刻而精彩地論述了現代藝術的審美特徵:

(1)非實在性與異在性。藝術是對不存在的事物的追求,故而它只有在異在性中才會獲得其自身的規定。

(2)超前性。藝術中的超前性是通過展示升華過的理想而超前於經驗現實,進而否定經驗現實的。

(3)否定性。由異在性和超前性必然走向藝術的否定性。

(4)非模仿性和非反映性。他反對傳統藝術理論把藝術看成是"模仿"的觀點,認為那種藝術現實主義是順從主義的表現形式,從而強調藝術的主體性。

(5)精神化和無概念性。因為只有徹底精神化的藝術才可能成為完全異在的東西,精神就是藝術作品的天地,精神使藝術作品有所表達。無概念性則是指藝術是無任何預定概念地對對象的表現,藝術的種類是獨特的各不相同的,也即是多元化的。

(6)不確定性和難解性。現代藝術作品與謎語具有相同的認知結構,是確定性和非確定性的統一。

救贖功能

阿多諾極為強調藝術的批判性中所蘊含的救贖功能。他認為現代工業社會的人性分裂,人格喪失,世界裂成碎片的現實只有通過藝術這種精神補償才能得以拯救,藝術能把人們在現實中所喪失的理想和夢幻、所異化了的人性,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藝術就是對被擠掉了的幸福的展示"。

研究領域

阿多諾的研究領域涉及心理學、哲學和音樂社會學,並由此而著名。早在1936年,他曾與 H.馬庫塞合作對家庭和權威的關係問題進行過研究,並有論著出版。這一論著為他後來進行權力人格的研究打下了基礎。在普林斯頓·拉杜克社會研究所期間,他與E.布倫斯維克D.勒溫森R.K.桑福德等人協同進行了七項有關權力人格和法西斯研究。1950 年,他們合作出版了《權力主義人格》。在這部著作里,阿多諾認為權力是某些人人格成分中的核心,具有這種人格的人更多地關心權力,包括本身行使的權力和服從上司的權力。

1949 年以後,阿多諾重返法蘭克福大學任教,講授哲學和社會學。由於受到馬克思黑格爾弗洛伊德等人著作的影響,他努力謀求實現馬克思與弗洛伊德的綜合,在哲學領域,阿多諾富有批判精神和正義感,堅決反對反有形式的「社會壓迫」,不僅是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的社會壓迫,而且包括過於嚴格和專制的教育與社會文化。為此,他與馬克斯·霍克海默合撰了《啟蒙的辯證法》一書,該書在他逝世後的1979 年被譯成英文出版。

除此此外,阿多諾還對音樂有濃厚興趣,曾師從 V.A.貝格,學習音樂,專攻音樂作曲。在他僑居美國期間,於1938-1941年一方面為紐約社會研究所工作,另一方面還兼任普林斯頓廣播電台研究計劃的音樂部主任。1949年發表專著《新音樂哲學》。1952 年在回到德國後寫了一篇頗有爭議的論文,分析 R.瓦格納的作品,認為這些作品是納粹的起因。他的音樂社會學代表作《音樂社會學導論》在他去世後的1976年出版,在這部著作里,他把吉特巴舞的舞蹈形式看作是一種故意誘發的外部狂亂,抑許多青年人在其調整期間感覺到的內部狂亂。

名言

阿多諾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

藝術只有具備抵抗社會的力量時才會得以生存。

作為一個猶太人,他一生都致力於對大屠殺和極權主義問題的思索中,他以激烈的語調批判罪惡居然能夠以合理化的面目大行其道,他又以憂鬱的口吻哀嘆着連大屠殺的記憶都在逐漸地被人所忘卻。

主要著作

美學理論
權力主義人格:上、中、下卷,1950
音樂社會學導論
阿多諾全集:羅爾夫·泰德曼編輯,1970-1980年由休坎普·維格威公司出版,共23卷。

視頻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西奧多·阿多諾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