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爾寨石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爾寨石窟,指的是在高原上,屹立的一座高約80米、寬約300米、狀似平台的紅砂岩小山,即是蘇默圖阿爾寨山,沿山體周圍鑿有眾多的石窟。石窟的構造規模,有大、中、小三種,均為方形。[1]

爾寨石窟是中國長城以北草原地區「碩果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遺蹟」,俗稱「百眼窯」,位於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公其日嘎蘇木西南30公里處,距烏蘭鎮130公里,距烏海市50公里。在茫茫大漠草原上,聳立着一座孤零零的紅砂岩石小山。該山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200米,高出周圍地面約40餘米,在險峻的峭壁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尚存49座。阿爾寨石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草原石窟寺,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發現規模最大的石窟寺建築群。

景點介紹

阿爾寨石窟 ,在鄂托克旗公卡漢鄉西南30公里處,距烏蘭鎮有130公里,它至今還是一個「謎」。在茫茫大漠草原懷抱之中的一塊丘陵地上,聳立着一座孤零零的紅砂岩石小山。該山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200米,山高出周圍地表面約40餘米。山雖小,但岩壁陡峭,在險峻的峭壁上分布着許多大大小小的石窟,是謂「百眼窟」。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由於風吹雨打自然風化侵蝕,岩石疏鬆,山崖坍塌,部分古窟已遭到破壞。目前,還能看到的石窟尚存49座,這些石窟不很規則地排列在岩壁上,以南壁為最多。石窟的排列可大致劃分為上、中、下三層。在石壁的中上部,還有9座造形、大小不等的浮雕石塔點綴在大石窟之間。

石窟的構造規模,有大、中、小三種,均為方形。大型石窟只見一座,位於南壁正中,門向南,可能為該山主窟,內部已經坍塌。根據門外可見的雕鑿痕跡來推斷,窟檐和門框可能為木建築結構。門外有台階,可直達山下,並可向左右兩方通往其他洞窟,但均遭破壞。其餘石窟均分布於主窟兩側。中型石窟,長寬一般為4.5×4.5米,高2.5米,窟室方正,前壁正中鑿拱形門,後壁正中雕出主佛龕兩側布有上下兩排佛龕;左右兩側壁(即東西兩壁)也對稱地雕鑿有佛龕兩排。

窟頂有部分佛像繪畫保留。窟頂正中雕出64×64厘米蓮花藻井,藻井周圍分成32×32厘米方格,方格內有坐佛畫像及其他彩繪。有的藻井呈迭澀的方形。小型石窟,長寬一般為3×3米,高1.5米,由洞口進深為4.65米。

周壁製作平整,人工鑿痕規整有序,佛龕窟壁抹泥刷白,繪有彩畫,但大部已風化剝落。其中一座稍大者,四壁繪彩畫佛像,周圍隱約有藏、蒙兩種文字。有的窟門外石壁上也雕有藏文。山的頂部成一平地,有建築遺蹟殘存,但其布局已辨別不清。在山坡與山腳下,也有綠琉璃瓦、磚、瓦當及次瓷片等遺物,可能是從山頂或山壁石窟中塌落下來的。

這就是鄂爾多斯高原上的「百眼窟」,一座小小的孤山,許多神奇的石窟,共同構成了一個五彩繽紛又撲朔迷離的繪畫雕刻的藝術宮殿。這究竟是什麼時代遺留下來的奇蹟?有人據石窟的構造、石塔的造形與殘存壁畫的內容,推斷其為元代或元代稍晚時期的遺作,但難於確證。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此精巧的藝術,都足以令今天的人們驚奇感嘆不已。

2018年8月鄂托克旗政府全面啟動阿爾寨石窟壁畫和岩體保護工程,委託敦煌研究院組織實施,眼下石窟本體加固工程基本完成,整個工程計劃2021年全部完工。

歷史價值

阿爾寨石窟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瑰寶。具有較大規模的、坐落於內蒙古草原的石窟,僅此一座。石窟內有許多早期藏文、回鶻蒙古文榜題,是目前世界上發現回鶻蒙古文榜題最多的一處遺址。

總體來看,阿爾寨石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眾所周知,佛教文化對於草原文化的崛起和發展,曾起過重大影響。而佛教文化在草原土壤上生根發展,並與草原文化相互影響變通過程的許多細節尚有待於進一步揭示。有關阿爾寨石窟的進一步挖掘和研究,無疑將為北方民族文化史,乃至大漠一帶草原文化史的研究,提供豐富的直觀材料。

石窟考證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專家研究證實,成吉思汗在1226年第六次征伐西夏時的總指揮部,設在位於內蒙古鄂托克旗的阿爾寨石窟。

以往學術界對成吉思汗征西夏的行軍路線爭論頗多,有的學者認為成吉思汗沒有到過鄂爾多斯。鄂托克旗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巴圖吉日嘎拉等專家近年來通過對阿爾寨石窟及周邊地區考察,發現成吉思汗第六次征西夏時,其主力部隊是在阿爾寨石窟地區集中的,成吉思汗還曾在這裡養過傷。

巴圖吉日嘎拉等專家在阿爾寨石窟及周圍發現了成吉思汗到過這裡的許多物證。在阿爾寨石窟以東20多公里處有80多眼深井,間距約為10餘米,井深數丈。查閱史料獲知,這便是《蒙古秘史》中兩次提到的「翁渾——答蘭——忽都黑」。成吉思汗出征西夏在這一帶駐軍幾萬(戰馬更眾),如果沒有眾多水井是不能解決軍卒和戰馬飲水問題的。

此外,《蒙古秘史》中還記載成吉思汗在「阿爾不合」地面圍獵時墜馬跌傷,就於「搠斡兒合惕」地面下營養傷。據考證,「阿爾不合」即今阿爾寨石窟所處的阿爾巴斯山;「搠斡兒合惕」譯成漢文為「多窟匯聚」,就是阿爾寨石窟。《蒙古秘史》詳細記載了成吉思汗在此養傷、召集眾將開會,並不顧傷痛初愈率軍在賀蘭山大敗西夏軍的全部過程。

在阿爾寨石窟第31號窟中,專家們還發現一幅大型祭祀圖壁畫。專家認定,這幅壁畫的內容是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和4個兒子被後人祭祀的場面。 巴圖吉日嘎拉說,阿爾寨石窟因成吉思汗和夫人也遂征西夏時在此處養傷,並議定軍國大計,所以長期以來一直是蒙古貴族紀念並祭祀成吉思汗及其家人的聖地。它也是成吉思汗轉戰一生的歷史中既有地名又有準確地點的活動故址,其意義十分重要。

石窟壁畫

阿爾寨石窟是中國長城以北草原地區「碩果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遺蹟」,俗稱「百眼窯」,位於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公其日嘎蘇木西南30公里處,距烏蘭鎮有130公里,距烏海市50公里。在茫茫大漠草原上,聳立着一座孤零零的紅砂岩石小山。該山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200米,高出周圍地面約40餘米,在險峻的峭壁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尚存49座。據初步研究,該石窟開鑿於西夏時期,盛於元朝,至明代還在延續使用。窟內現存近千平方米的彩繪壁畫,大部分壁畫屬藏傳佛教系統,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極高。

窟內現存的藏文、回鶻蒙古文榜題,反映了古代多民族文化交流。阿爾寨石窟有「草原上的敦煌」之稱,在中國石窟文化中占據着重要地位,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說成吉思汗曾率軍在阿爾寨籌謀攻滅西夏,另外,有許多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場景的世俗壁畫,又以《成吉思汗家族崇拜圖》 、《蒙古帝王葬喪圖》最為珍貴。壁畫上附有繪畫內容的文字包括藏文、回鶻蒙文和梵文,反映古代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狀況,特別是早期回鶻蒙古文榜題,是目前世界上發現回鶻蒙古文榜題最多的遺址。

阿爾寨石窟中的近千幅壁畫,歷史悠久,瑰麗多彩,是該窟最有價值的文化藝術遺產。壁畫多為彩色,以綠、紅、黑、藍、白、黃為主,顏料為礦物質,歷經數百年仍斑斕如新。也有僅以黑色線條描繪,似尚未完成之作。其中密宗法王圖、從一男一女至五男一女的男女雙修圖、西夏釋迦牟尼及供養菩薩像、元代禮佛圖等有重要的宗教、藝術價值。壁畫風格表明阿爾寨石窟曾是黑教、紅教、花教、白教、黃教等各大流派的匯聚地,展現了藏傳佛教在內蒙古地區傳播的歷史,也為研究北魏經西夏、蒙元乃至明代藏傳佛教各派的宗教儀規、信仰內容提供了寶貴依據。

石窟布局

阿爾寨山上原有寺廟建築,至今仍有6處遺址;環山鑿有65座石窟,坍塌或被風沙掩埋的有18座,目前較完整的尚有43座;山周圍岩壁上刻有大小浮雕佛塔22座。阿爾寨石窟始鑿於北魏中期,以西夏、蒙元時期最盛,明末佛寺毀於林丹汗西征鄂爾多斯之役。阿爾寨石窟目前仍有近千幅壁畫得以保留。其中成吉思汗遺蹟,喇嘛教文化藝術,以及回鶻蒙古文、梵文、藏文榜題等,均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可惜尚未為世人所知。 蒙元時期是阿爾寨石窟的全盛時期。成吉思汗晚年南征西夏時,曾在阿爾寨地區活動過。滅西夏之後,阿爾寨石窟即為蒙古人祀佛之地,又為祭禮成吉思汗之所。因此,在山頂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藏傳佛教寺廟,用於佛事和祭祀。

阿爾寨石窟東南側的10號石窟為成吉思汗養傷時的住所。該石窟門口樹有代表成吉思汗戰無不勝的威猛神勇的蘇勒德神矛,門西側壁上有一座西夏風格的佛塔浮雕。門前的石崖時住所,而且在阿爾寨各石窟中,此窟夏秋季節最為陰涼。在108眼石窟中,這眼窟是最特殊的,別的窟均是依山勢在側面開鑿,唯獨這邊上,鑿有兩道豎壕,據說是為方便成吉思汗養傷時坐着射箭所鑿的,前方一里以外據說有樹立成吉思汗箭靶處,至今仍可尋到。

在第28號窟中,有一幅壁畫值得認真研究,這幅壁畫是「成吉思汗安葬圖」。它為梯型結構,最上面兩層繪有山川、河流、原野,並在突出位置繪有兩軍對壘、激烈作戰的場景,應是表現成吉思汗征西夏作戰時的場面。第三層左側繪有若干匹白馬,一匹褐紅色馬及若干峰駱駝,表現成吉思汗在阿爾巴斯獵野馬時,所乘「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右側繪有兩座白色蒙古包,尖頂高聳,其左側有一間寺廟,一間宮殿,宮中繪一婦人,似在垂首痛苦,那是表現成吉思汗逝世,隨行的也遂夫人悲痛不已的畫面。

阿爾寨石窟山頂平台西北處,有一人工開鑿的坑道,下連一石窟,據介紹是成吉思汗養傷眼窟是從地面下挖然後開鑿的。這眼窟也是最耐人尋味的——是否此窟即為圖中之墓葬,曾為成吉思汗逝世之後的停靈之所呢?

阿爾寨石窟中的近千幅壁畫,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瑰麗多彩,是該石窟最有價值的文化藝術遺產。石窟中的壁畫,多為彩色,以綠、紅、黑、藍、白、黃為主,為礦物質顏料,經歷了數百年仍斑斕如新,實屬彌足珍貴。也有僅以黑色線條白描的,似為未來得及上顏色的未完成之作,但也可看出線條流暢,技法純熟,十分難能可貴。

阿爾寨石窟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瑰寶。具有較大規模的、坐落於內蒙古草原的石窟,僅此一座。

石窟史料

這是一座沉寂多年的石窟寺。在平坦的草原上,它的高大給人一種孤冷和神秘;在日落的夕陽中,它的美麗呈現出一種燦爛和輝煌。在鄂爾多斯地區西部的草原上,有一座規模較大的石窟寺,阿爾寨石窟寺。這座由脆質紅岩石形成的小山叫阿爾寨山,阿爾寨石窟寺的石窟依山開鑿,與阿爾寨山融為一體,所以被人們稱為「阿爾寨石窟寺」。據傳阿爾寨山上原有100多眼石窟,當地人又把它俗稱為「百眼窯」。

阿爾寨石窟中保留着近千幅壁畫,壁畫的顏料為礦物質,顏色多為綠色、黑色、白色、褐色等,壁畫的時代主要為西夏、元代和明代,壁畫內容豐富,是石窟寺中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 (31號窟)這是西夏時期的高約40厘米的供養菩薩像,其中一供養菩薩,束高髻,眉眼細長,上唇繪小八字鬍,袒胸,身穿綠色緊身衣裙,肌膚呈白色;另一菩薩,赤足站立在圓台上,袒露上身,綠色飄帶搭在胸前和兩臂間,肌膚呈黑色,這兩尊菩薩像是阿爾寨石窟寺中漢傳佛教的藝術作品;而在同一石窟內卻可以看出藏傳佛教壁畫的蒙古風格。這幅壁畫反映了當時蒙古族的喪葬習俗和白鶴銜屍等對靈魂升天的嚮往,具有明顯的草原特點。 (28號窟)在另一石窟內,保留着較為完整的男女雙修圖,一男一女色彩瑰麗,充滿着神秘氣息,有一些圖畫的背景光環用金鉑所制,繪製極為精美,看起來富麗堂皇。

阿爾寨石窟寺的研究是從70年代末開始的,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它的史學價值和佛教文化被更多的人認識和接受。

「阿爾寨石窟寺在中國北方,與其它石窟寺相比較它有一些自己的特點。比如說:它是在一個非常遼闊的草原上,突然凸起的一個山包,那麼這個山包它有八十米高、三百多米寬、三百多米長。還有一個特點它是坯砂岩山體的結構不是很好,容易遭到風化。另外最大的特點和不同,就是它裡面的壁畫內容。這個阿爾寨石窟寺裡面的壁畫,它反映了很多有關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一些內容,正因為這點它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這幅壁畫中,一尊藏傳佛教密宗法王像,約占整個畫面的五分之三,圖的下部繪有100多位的各色人物。

這就是阿爾寨石窟寺中最珍貴的壁畫之一,成吉思汗家族崇拜圖,經專家初步認定:這組圖表現的是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及4個兒子,並排坐於高台之上,台下置放着供品,接受人們禮拜的情景。

在阿爾寨石窟寺的上部石窟中,還可以看到元代風格的網狀壁畫,上面整齊書寫着回鶻蒙古文榜題,以及少量的梵文及藏文榜題,截止到目前,這是世界上發現回鶻蒙古文榜題最多的一處遺址,它為研究中古蒙古文字語言發展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阿爾寨石窟的門呈長方形,有的石窟內有佛龕有的則無佛龕,由於自然風化和人為的破壞,很多石窟內的壁畫已經損壞,正因為如此,阿爾寨石窟寺的價值更加引起人們的重視。1996年阿爾寨石窟寺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縱觀中國佛教文化的歷史,大型石窟建築一般都出現於早期,據有關專家推斷,阿爾寨石窟寺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十世紀左右,是1000多年前的佛教建築群。

「這個石窟寺它的裡面曾經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比如說,在西夏時期的、在元時期的很多宗教的內容。你比如說,有紅教的、黃教的、黑教的、白教的、各種宗教兼容並存。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關於世俗方面的一些內容。這方面對於將來我們研究蒙古歷史的政治、經濟、甚至軍事、文化、藝術和語言文字都提供了非常難得的一些資料。那麼對於將來蒙古學的研究是一個推動,它將產生一個重要的影響。」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第六次攻打西夏,在與敵軍的對峙中,成吉思汗曾在阿爾寨附近活動,一次他到阿爾巴斯山打獵,不幸墜馬受傷。

至今在阿爾寨山上,有一處石窟傳說是當年成吉思汗養傷住過的窯洞,門口豎立的蘇勒德神矛,是成吉思汗戰無不勝的象徵,門前石壁上鑿有兩道豎壕,是成吉思汗在阿爾寨養傷時射箭所坐,在前方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還可以尋到成吉思汗以樹為靶練劍的地方。阿爾寨石窟寺是成吉思汗戎馬一生中,遺留的一處既有地名可考、又有準確地點可尋的故址。

阿爾寨山頂上的廟宇和敖包遺址,傳說是為了紀念成吉思汗而修建的,數百年來人們禮佛、祭祀的活動一直延續着。

阿爾寨石窟寺是唯一以藏傳佛教為主要內容,既有佛及佛經故事,又有現實生活中偉大歷史人物的具體內容的石窟;石窟內保留的中古佛教壁畫內容,將成為研究中古時期蒙古民族彌足珍貴的歷史寶庫。

佛教紀念堂

在鄂爾多斯高原上有這樣一座石窟,與敦煌莫高窟等位於農耕地區的國內著名石窟相比,它是坐落於草原上僅有的一座大型石窟,是唯一以藏傳佛教為主要內容的石窟;並且既有佛經故事,又有現實生活中的人文內容,尤其是其中成吉思汗晚年活動的遺蹟和安葬圖、崇拜圖等,舉世僅有。

草原上石窟

阿爾寨石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西北部的阿爾巴斯山中。阿爾寨一詞,蒙古語意為「隆起的」、「平地突起的」,整個阿爾寨是一座狀似平台的紅色砂岩小山崗,高約40米,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50~80米,山頂海拔高度為1460米。

被稱為阿爾寨的山崗其實有3座,即「蘇美圖阿爾寨」、「伊克阿爾寨」和「巴嘎阿爾寨」。「蘇美圖」,蒙古語意為「有廟的」,「伊克」是大,「巴嘎」為小,亦即是說,總共有「有廟的阿爾寨」、「大阿爾寨」和「小阿爾寨」3處。這3座山崗以「有廟的阿爾寨」為首居南,「小阿爾寨」居東約1公里處,「大阿爾寨」居北。換句話說,阿爾寨石窟曾是個佛教寺院,是一座集寺廟、石窟、岩刻為一體的佛教建築群,創建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

遠景

石窟群分布在「蘇美圖阿爾寨」山崗上。洞窟多分布在崖頂以下高約30米左右的範圍內,目前得到確認的有65個石窟,保存較為完整的有43個窟,其餘多埋沒於黃沙之中或倒塌。石窟中的塑像今已蕩然無存,但每個窟中都多多少少留有一些塑像的殘片。除此之外,石窟中目前仍有近1000餘幅留存的壁畫,包括多幅密宗法王畫像、較完整的男女雙修圖和元代禮佛圖等,堪稱存世精品,這是石窟中最有價值的文化藝術遺產。而反映蒙古民族特色的大量世俗壁畫更是舉世罕見,如成吉思汗晚年活動遺蹟和安葬圖、崇拜圖等,內容包羅萬象,是研究近千年蒙古草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藝術、地理以及民風民俗彌足珍貴的形象史料。

歷史記載

阿爾寨石窟所在的鄂托克旗和阿爾巴斯山中,流傳着許多成吉思汗與阿爾寨石窟相關的傳說故事。傳說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時候曾經路過阿爾巴斯山,並在山中狩獵。成吉思汗被坐騎摔下受傷之後,曾經在巴音溫都爾的溫泉處治傷,由此,該溫泉至今仍叫做「沙日哈因?阿日善」,意即「愈傷之泉」。後來,成吉思汗又前往阿爾寨石窟,在石窟附近操練兵馬。近年來,有學者指出這些傳說並非無根無據,可以從語言學角度佐證這些傳說反映的是歷史事實。

《蒙古秘史》第265節如此敘述:成吉思汗既住過冬。欲征唐兀惕。從新整點軍馬。至狗兒年秋,去征唐兀惕以夫人也遂從行。冬間於阿兒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汗騎一疋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就於搠斡兒合惕地面下營……之後,成吉思汗終於征服了唐兀惕即西夏,並將其國王處死。《蒙古秘史》在回顧這次征戰時是這樣講的:成吉思汗自雪山起程。過兀剌孩城。卻來攻打靈州城。時唐兀惕不兒罕將着金佛並金銀器皿,及男女馬駝等物,皆以九九為數來獻,成吉思汗止令門外行禮。行禮間,成吉思汗噁心了。至第三日,將不兒罕改名失都兒惚,命脫侖殺了。對脫侖說,初征唐兀惕時,我因(於阿兒不合之地面)圍獵墜馬,你曾愛惜我的身體來……

阿爾寨石窟

眾所周知,《蒙古秘史》一書以漢字標寫蒙古文,因此,在分析這本書中的詞彙時,必須要考慮到十三世紀時期蒙古語的特徵。語言學家那?巴圖吉日嘎拉博士(非本文作者)通過仔細分析十三世紀蒙古語的語音特徵並結合鄂爾多斯蒙古語的特徵之後提出結論,《蒙古秘史》中的「阿兒不合」和「搠斡兒合惕」意為「北方的公牛」、「眾多石窟」,分別指今天的阿爾巴斯山和阿爾寨石窟。

石窟遺蹟

阿爾寨石窟最晚從北朝時期成為禮佛之地以後,經隋唐及西夏,一直繁華不衰。在蒙古人登上世界歷史舞台以前,阿爾寨石窟只不過是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王朝的眾多寺院之一。當蒙古人成為世界征服者之後,阿爾寨石窟寺的政治地位已登峰造極,蒙古人在這裡長期祭奠成吉思汗,在整個蒙古帝國時期,阿爾寨石窟寺一直是祭奠成吉思汗的幾個不同性質的紀念堂之一。

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後,大汗即位等國家重大禮儀活動均依薩滿教方式進行。後來,忽必烈汗迎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八思巴為帝師,獲得了國教地位的藏傳佛教很快開始滲入國俗領域。到1276年時,「薦佛事於太廟,命即佛事處便大祭」。可見,「佛事」與國俗已經緊密相接共處大祭。

蒙元汗室曾繪製歷代祖先畫像以供祭奉,祖先畫像當時被稱為「御容」。《元史》詳細記述了大都城內各個寺廟所奉大汗御容。大汗活着的時候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統治者;長逝後是社稷守護神,大汗所建寺廟必須供奉其御容並祈求冥福。總之,蒙元祖先祭祀已由國俗和佛事雙方參與,香火不斷。 最令人驚奇的是,阿爾寨28號窟內南壁入口右方畫有成吉思汗御容圖,大小為120厘米×50厘米。在這幅圖上,成吉思汗等人以阿爾寨石窟為背景端坐中央,其周圍繪有近百數各色人等。其構圖與鄂爾多斯部祭奉的八白宮內自古相傳之畫非常相似;人物姿勢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元代曼荼羅中的大汗和哈屯一模一樣。

石窟中的成吉思汗遺蹟

此畫由以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中央白色台座上繪有8人,左起第三為聖主成吉思汗,環繞在其周圍的3女子自右首依次為孛兒貼哈屯、忽蘭夫人和也速干夫人。成吉思汗左方的4男子當為皇子朮赤、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此8人皆着蒙元時期只孫服,眾人前擺有供桌,上有獻牲。

第二部分:台座右下方畫有一女子率約20多人向中央8人行禮。此女子當為隨成吉思汗征西夏之也遂夫人,他們亦着只孫服並攜駝馬和羊拜謁。

第三部分:中央台座右方偏下處有20多人向正中8人行禮。

第四部分:位於中央台座左下方有20多個着只孫服者由一官員率領分兩排就坐。此畫為阿爾寨石窟中人物最多的壁畫,場面生動而壯闊,所含內容豐富無比。

應該注意的是,28號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場地。除南壁畫有成吉思汗及其家族以外,左右二壁皆畫有藏傳佛教之勝樂尊和憤怒尊。諸尊或手持盛血的骷髏杯或懷抱明妃,藏傳佛教密宗認為他們象徵永恆的世界。此類佛畫一般遮在絹布之下,絕不向非灌頂者開放,唯供深造修密。那麼,為什麼要將聖主與藏傳佛教諸尊繪在一窟之內呢?

我們知道,大凡宗教多慎重對待血與性,而藏傳佛教之密宗則通過修行將血與性從不淨的地位提高到了純淨至上的高度,並以此表現世界。正因為其克服了不淨而使之聖化才達到了密宗的頂峰。可以說,28號窟同時又是密宗神聖之地。有權進入28號窟的人將不僅體會到世俗界天之驕子的神聖,而且將臨界於佛教界的神聖。蒙古人非常巧妙地將自己和佛教結合起來並占據了阿爾寨石窟寺中的至高地位。

多聞天王

阿爾寨石窟31號窟南壁左側還有一幅圖,稱其為《成吉思汗鎮守蒙元汗室圖》。在這裡,成吉思汗以四天王之一多聞天王的形象出現,他右手拿寶傘,左手執寶鼠,上下左右為眾夜叉和羅剎所圍,帶有典型的藏傳佛教佛畫傳統。

多聞天王原本為印度神話傳說中的財寶之神庫貝拉,在佛教神話中鎮守北方並掌財富,故亦稱「施財天」。蒙古人稱多聞天王為那木薩萊,也認同其為財富之神。但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他們認為多聞天王是成吉思汗長逝升天后而變成的。為什麼會產生如此信仰呢?問題似乎與忽必烈汗的帝師八思巴有關。

八思巴在其名著《彰所知論》中說:自佛滅寂後3250年,北方蒙古國先積福德,果熟生王,名曰成吉思。成吉思先統一北方,後又征服了許多不同語言的疆域,猶如輪王。這種說法與多聞天王在須彌山執掌北方的信仰不謀而合。作為帝師的八思巴將成吉思汗推到如此神境高度,蒙古人又有什麼理由去反對呢?

可以確定,阿爾巴斯山和阿爾寨石窟寺附近是成吉思汗晚年行軍之地。當天之驕子長逝於此地之後,其子孫便將其御容描繪在佛教石窟寺院內的牆壁上以行祭奠祖先之禮,隨着薩滿教國俗與佛教的統合,升天后的大汗也就演變成了四天王之一的多聞天王,也就是說,阿爾寨石窟是成吉思汗的佛教紀念堂。[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