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爾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一次跨越個體回憶、哲學思辨與文化評論,

打破文體邊界的越軌書寫

直面身體與身份劇變帶來的激情與痛楚,

在生命流轉中捕捉愛的永恆

麥克阿瑟「天才獎」、《藍》作者 瑪吉·尼爾森 代表作

美國國家書評獎獲獎作品

衛報》21世紀百佳圖書、《紐約時報》暢銷書、《巴黎評論》編輯精選、《出版人周 刊》2015年年度好書

「阿爾戈」,希臘神話中英雄們前往海外尋找金羊毛時乘坐的大船。儘管在航行中不斷更換部件,乃至最終所有部件都被替換,但那艘船依然是「阿爾戈」。「愛」就如同「阿爾戈」之船,縱使身體與身份已經徹底變換,愛也仍舊是愛,歷久彌新。

本書是瑪吉·尼爾森榮獲美國國家書評獎的代表作。她的寫作徹底打破了文體邊界,將捕捉個體經驗的回憶錄、大膽鋒利的哲學思辨,與解構性別身份和社會規訓的文化評論融合,成為一場奇異的「自我理論」的書寫實驗。通過精神分析、性別理論、後現代哲學等多重視角,重溫與伴侶走過的情感旅程。她以不斷創造自我、迎接未知與驚奇的生命姿態,突破了一切關於愛欲與語言、親密關係與家庭生活的庸常想象。

1.瑪吉·尼爾森是美國著名散文家、評論家、詩人,被譽為「美國當代最令人振奮的作家之一」。曾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古根海姆獎、美國國家書評獎等多項大獎。其作品風格鮮明,備受卡爾·奧韋·克瑙斯高、阮清越、奧利維婭·萊恩、韋恩·克斯滕鮑姆等諸多當代著名作家、藝術家與評論家推崇。

2.瑪吉·尼爾森被認為是當代最傑出的散文家之一,其寫作顛覆了既定的文體分類,將理論、批評、詩歌、散文、自傳等多種體裁融合為一體。繼《藍》之後,她將跨文體的越軌書寫發揮到極致,創作出了自己的代表作《阿爾戈》。這部作品榮獲2015年度美國國家書評獎(全美最重要的圖書獎項之一),受到評論界的廣泛肯定,被視為當代「自我理論」書寫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同時,作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打動了無數普通讀者。

3.在《阿爾戈》中,瑪吉·尼爾森的文字迴旋在強烈豐沛的情感力量與綿密深邃的哲理沉思之間。結合當代文學與藝術,通過性別理論、精神分析、後現代哲學等多重視角,記述了自己與藝術家伴侶克服身體上的疼痛和文化上的偏見,組建家庭、孕育生命,最終完成自我轉變的整個情感過程。在未知與驚奇、痛楚與磨難、喜悅與關愛中,探索着親密關係與家庭生活、個體身份與語言表達的可能性,展示出了身為女性、身為母親,不斷追求自我創造的生命姿態。

名家推薦

瑪吉·尼爾森是美國當代最令人振奮的作家之一,也是這一代人中最犀利、最柔韌的思想者。

——《衛報》

作者以抒情的風格、智性的堅毅和震撼靈魂的誠實,動搖了關於性別和婚姻的根深蒂固的觀念。

——《名利場》

閃耀着智慧,充分展現了愛情的愉悅和艱難,同時也照亮了母親這個身份。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閱讀這本書可能需要一些努力,但《阿爾戈》讓我們能夠以開闊的視角審視身份、照護與自由。也許它會改變我們思考和談論他人以及我們自己的方式?

——艾瑪·沃特森

在世的評論家中,沒有一位能與瑪吉·尼爾森比肩——她以如此熱情、清晰、明確、流暢、有趣和慷慨的方式寫作,以至於她重新定義了思想在今天能做什麼。

——韋恩·克斯滕鮑姆

作者簡介

瑪吉·尼爾森(Maggie Nelson),散文家、評論家、詩人,被譽為「美國當代最令人振奮的作家之一」。著有《阿爾戈》(The Argonauts)、《藍》(Bluets)、《殘酷的藝術》(The Art of Cruelty: A Reckoning)、《簡:一樁謀殺案》(Jane: A Murder)等作品。曾獲麥克阿瑟「天才獎」、美國國家書評獎等多個大獎,現執教於加州藝術學院。


【譯者簡介】

李同洲,前外國文學編輯,譯有《直到找到你》《我愛迪克》《那兩個女孩》等作品。

原文摘錄

我想要一個別人看不到的你,一個離我近到無須使用第三人稱的你。 有時,一個人不得不反覆了解一些事情。有時,一個人忘記後又再想起。然後,繼續忘記,繼續想起。最後,復歸遺忘。

書評

在簡體中文的出版界,如果說蕾切爾·卡斯克的《成為母親》聚焦於母體與孩體間性的糾纏關係,以知識分子式的敏銳觀察與思考本能去質疑、拆解「天然」母職所遭受的多重話語管制,卻又不得不誠實地面對孕育生命帶來的歡欣鼓舞與靜謐的喜悅,這份情感體驗無法被做一名「進步」女權主義者的自覺所抹消;

《最好的決定》與《初為人母》以口述與訪談資料的呈現做了一堂關於(不)生育決策與生育經驗的公開課,在權利(自由)與責任(限制自由)的辯證法中,「生育」不再是不可抑制的繁衍衝動、不容置疑的人生任務或強制性的公民義務,其與職業發展、勞動分工、醫療制度、性別文化規範等的勾連互動通過集體的敘述祛魅、浮上歷史地表;

而作為學術著作,《職場媽媽不下班》與《回歸家庭》更為聚焦歐美城市中產職業女性所面臨的女性權利革命帶來的虛假承諾背後的險峻現實——倡導女性也有權利參與政治生活與經濟生產的第一次女權主義運動及反思「私領域」(異性戀家庭、親密關係、性關係等)中性別權力不平等的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似乎並沒有帶來女性在上述兩個領域的雙重解放,反而造成了雙重束縛:她們不僅僅需要在職場上扮演好勞動者的角色,還要倒夜班全權負責家務育兒等無償的再生產工作,即是上野千鶴子在《父權制與資本主義》一書中總結的,資本主義和父權制新的妥協形式,就是讓女性成為非全日制勞動者或者非全日制的家庭主婦,女性的部分生產者化和部分再生產者化,就是在看似更加進步的「新的性別角色分工」下壓迫女性的物質基礎。

在女性生育不再是一個被避諱的話題並被中文知識界逐漸錨定為談論女性身體經驗與性別處境的重要抓手之後,《阿爾戈》([美]瑪吉·尼爾森)恰到好處地面世,挑戰了且有益地增補了上述著作在關注女性生育問題時的順性別異性戀中心預設——

首先是關於生育手段:當我們談論生育時,是否僅將由順性別男女通過性交行為完成的受精卵製造過程視作自然與正當?輔助生殖技術在文化倫理與權利程序上會遭受怎樣的質疑和圍追堵截?

再者是關於由生育所帶來的對親緣關係的建構與承認,以及新家庭結構對傳統家庭樣式的動搖——孕育新生兒的非傳統異性戀家庭會否遭遇對其家庭整體身份的否認與無視?

最後則是在LGBTQ+社群內部發生的爭議——選擇生養小孩的酷兒女性會遭到「不夠酷兒」「歸附同性戀規範(homonormativity)」的指摘,似乎女性氣質與生殖、傳統文化規範相綁定,和與更具有挑戰性和冒險精神的男性氣質綁定的酷兒抵抗是互相牴觸的。

在生育之外,與自我認同為性別酷兒/非二元(或,「依靠睾酮注射維持男性性徵的T」)的伴侶哈里·道奇的親密關係與婚姻關係,同樣也給尼爾森帶來了被各種規範擠壓、拒斥、貶低、誤認、錯置的惶然與挫敗。譬如,主流文化中性別二元的堅挺結構與部分社群對巴特勒「性別操演」理論的誤讀,要麼是認為跨兒的性別轉換過於保守和陳腐,要麼取消了性別身份的身體性、政治性與經濟面向,將其視作可以隨意被購買、添置、修改、模仿的時尚單品。在社群內部,尼爾森時而被貼上P、直女的標籤(被「男性氣質」吸引的女性不夠「女同性戀」);在社群之外,尼爾森則因為「女同性戀」的身份被抹上了次等公民的塗料——因為你是女同性戀,所以你所有的觀點與感受都能夠被你的性取向認同/性別身份所解釋,不再有其它值得被探索、追問、感知、理解的部分,而你與哈里的關係也是在「過家家」,是對正常異性戀親密關係的拙劣模仿。在不能夠被任何可見的文化選項所正名的境遇里, 藉由《阿爾戈》,藉由語言這種最浮動、曖昧、變換常新、善於偽裝與背叛的工具(一種魅魔),瑪吉·尼爾森開始為自我立法。

在《阿爾戈》中,能夠看見尼爾森在日常遭遇里提取出哲學思辨、用哲學思考再審視經驗生活、用「人的境況」豐富理論框架的謹慎而勇敢的嘗試。這是一場體驗與規範、自由表達與公共責任、特殊性與總體性之間的天秤遊戲,也是以自我民族志為主要創作方法的作者所需要把握的精細平衡。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