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悉爛達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悉爛達干,唐朝西域寧遠國王。
生平簡介
寧遠國原來是拔汗那國,又稱為破洛那、鈸汗,地望在真珠河(又作質河、今那林河)之北。唐高宗顯慶初年,的先祖遏波遣使朝貢唐朝,顯慶(656—661)初,其先遏波之遣使朝貢,顯慶三年(658年),唐高宗以他為修循州都督、阿了參為刺史。 開元二十七年(739),率兵助唐平突騎施,因功授驃騎大將軍,拜奉化王。天寶三年(744),娶宗室女和義公主,改國號為寧遠,賜姓竇,此後多次遣使朝貢唐朝。 《大唐西域記》中的「柿捍國」也指的是這裡。明清時期,大宛故地被稱為浩罕汗國。 [1]
古代皇帝為什麼要給臣子賜姓?
賜姓,即帝王賜給臣民姓氏。大致說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賜國姓。古代姓氏有高低貴賤之分,皇帝的姓最為尊貴,稱為國姓。賜國姓是帝王對臣民的最高精神獎勵,只有對國家作出重大貢獻者才能獲此殊榮,獲賜者將被附入皇室屬籍。賜國姓的主要功能有三:安撫降將;籠絡羈摩外蕃;褒獎有功;以示恩寵。
賜他姓。除賜國姓外,還有賜予他姓的情況。此外,還有賜以漢字單姓以代替少數民族複姓的情況。如天寶年間,玄宗以外家姓賜寧遠國王阿悉爛達干曰「竇」。神龍初,桓彥範「賜姓韋氏,令與皇后同屬籍」。以上所賜竇、韋兩姓是唐朝外戚之姓,一旦受賜,就與外戚同族。被賜予這些姓,也是很榮耀的事情。 [2]
參考文獻
- 《新唐書·西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