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德·魯林的肖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曼德·魯林的肖像》是梵高(凡高)的一副油畫作品。
油畫是以植物油(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作為調和顏料,在畫布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製作的一個畫種。畫面所附着的顏料有較強的硬度,當畫面乾燥後,能長期保持光澤,憑藉顏料的遮蓋力和透明性能較充分地表現描繪對象,色彩豐富,立體質感強[1]
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之一,存世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2]。隨着時間的發展,油畫逐漸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麗莎》[3]表現的一個普通婦女並廣為流傳,19世紀後期,隨着科技發展,許多新材料應用於油畫領域,如丙烯顏料,油漆等。
作品信息
1888年12月 阿爾 布面油畫 66x55cm 德國埃森富克旺博物館
這幅畫描繪了阿曼德酷酷的裝扮,優雅的姿態,生動的黃色外套,粉紅的襯衣領子,黑色帽子、背心和領帶,但表情似乎有些傷心,或者因為坐着感到無聊。他的身子填滿了畫面,給人一種自信、男性化的年輕人的印象。阿曼德是凡高的好友郵差魯林的兒子,2017年6月他因電影《至愛梵高》而火了一把。該片的主角就是這幅畫中的阿曼德,為了替其父親郵差約瑟夫·魯林送一封凡高生前寫給弟弟提奧的信而踏上了漫長的旅程,凡高的死因也隨之浮出水面。據說為了拍這部片子兩位英國導演準備了七年,深入研究凡高的800封書信和相關書籍,並在全世界找了15個國家的125位畫家,畫出65000張與凡高生活和作品有關的油畫,構成這部95分鐘的動畫長片。
油畫的發展
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後經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 對繪畫材料等加以改良後發揚光大。後人因揚·凡·艾克對油畫藝術技巧的縱深發展做出的獨特貢獻,譽其為「油畫之父[4]」。近代油畫多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
中國是在康熙年間,傳教士郎世寧、潘庭章、艾啟蒙等以繪畫供奉內廷,從而把西方的油畫技法帶入了皇宮。清代,廣州十三行成為中國唯一的通商口岸,「外銷畫」是外銷品之一,洋畫家也來此謀生,並收徒授業,培養出第一批中國油畫家,代表人物有史貝霖、關喬昌、關聯昌,史貝霖是「中國最早的油畫家[5]」。19世紀30年代後,英國畫家喬治·錢納利來華傳授水粉畫技法,大大提升了廣州「外銷畫」水準,關喬昌即為其高徒,關喬昌的《老人頭像》曾入選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展,是最早在歐洲畫展上亮相的中國畫家[6]。
視頻
阿曼德·魯林的肖像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油畫歷史影響與技法 ,搜狐,2018-03-19
- ↑ 油畫簡介 ,道客巴巴,2013-01-03
- ↑ 西方繪畫--蒙娜麗莎 ,搜狐,2018-09-21
- ↑ 油畫的表現手段有哪些,金投網,2013-11-08
- ↑ 史貝霖:中國最早的油畫家 ,搜狐,2015-12-04
- ↑ 遺失的外銷畫還有那些「呱呱叫」的畫師們,搜狐,2016-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