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 (電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
圖片來自vuedb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是1996年的美國歌舞劇情片,與1978年的同名音樂劇一樣改編自蒂姆·賴斯安德魯·勞埃德·韋伯1976年的同名概念專輯[1]

影片由亞倫·帕克執導,帕克與奧利華·史東共同編劇,描繪伊娃·裴隆的短暫人生,從她如何成名並走上政壇,直到年僅33歲謝世。

麥當娜扮演伊娃,尊尼芬·帕斯飾演伊娃的丈夫胡安·裴隆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扮演片中向觀眾講述劇情的路人「徹」。

1976年的專輯發行後很快改編成音樂劇,但電影版卻深陷開發地獄超過15年,版權在多家大型製片廠間易手,多位導演和演員牽涉其中。1993年,製片人羅伯特·斯蒂格伍德將電視改編版權賣給安德魯·瓦伊納,瓦伊納承諾通過旗下製片公司協同影業為電影融資,華特迪士尼影業集團通過好萊塢影片負責發行。1994年斯通退出項目後,帕克同意出任編劇和導演。電影開拍約四個月前先在倫敦CTS錄音室錄製唱段和原聲帶。原聲帶作曲由帕克、賴斯和勞埃德·韋伯合作完成,原創歌曲也經修改,完成譜曲後再填詞,並為電影另創新歌《你必須愛我》。《貝隆夫人》擁有5500萬美元預算,主體拍攝於1996年2月開始,同年五月結束。取景地點包括布宜諾斯艾利斯布達佩斯謝伯頓製片廠片場。電影在阿根廷製作期間爭議不斷,民眾擔心影片會玷污伊娃的形象,故而向演員和劇組抗議。

《貝隆夫人》於1996年12月14日在洛杉磯神殿禮堂首映,好萊塢影片先安排電影在部分城市放映,之後幾周再逐漸擴大上映範圍。1996年12月25日,電影開始限量發行,次年1月10日才在全國上映,最終取得1.41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績。影片所獲評價褒貶不一,麥當娜的演出、音樂、服裝設計和攝影贏得讚譽,但節奏把握和導演遭遇批評。《貝隆夫人》獲得許多獎項肯定,《你必須愛我》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麥當娜獲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獎,影片獲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電影獎。

劇情

1952年7月26日,布宜諾斯艾利斯某電影院突然中斷放映公布突發新聞,年僅33歲的阿根廷第一夫人伊娃·裴隆剛剛去世。阿根廷舉國進入哀悼期,平民徹走出視線對他人如此傷悲表示不可思議,聲稱要向觀眾證明伊娃「多年來一事無成」。電影接下來介紹伊娃生平,從社會底層家庭的私生子開始,直到她成為第一夫人和阿根廷民族精神領袖,徹在伊娃的故事中扮演許多不同角色。

15歲的伊娃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城市胡寧過活,渴望能在首都擁有更好的人生。她搭上有婦之夫、探戈歌手奧古斯丁·馬加爾迪,說服他帶自己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馬加爾迪離開後,伊娃開始同其他男人交往,而且一個比一個有權有勢,她的職業包括模特兒、演員,還在電台工作。1944年聖胡安大地震後,伊娃在慈善舞會上結識胡安·裴隆上校。與伊娃交往對裴隆的民粹形象有利,兩人都來自工薪階層。裴隆的影響力不斷上升,伊娃利用電台節目竭盡全力為他搖旗吶喊,政府為阻擋裴隆的政治勢頭甚至把他投進大牢,但伊娃帶來的強大民意支持迫使政府服軟釋放裴隆。大量民眾站在裴隆和伊娃一方,裴隆贏得選舉當上阿根廷總統並迎娶伊娃,第一夫人承諾新政府一定會為赤貧階層服務。

裴隆政府成立之初,伊娃身穿隆重衣裝,享受身為第一夫人的特權。不久,她前往歐洲開始所謂的「彩虹之旅」。歐洲人民對她的到來反應不一,西班牙人民崇拜她,意大利人民罵她婊子並朝她扔東西,教皇庇護十二世送她十分微薄的小禮物。返回祖國後,伊娃創辦基金會幫助窮人。片中暗示如果第一夫人沒有這麼做,國庫將淪為貝隆主義者的私囊。

伊娃入院後得知自己已是癌症晚期患者,她謝絕出任副總統的機會並最後一次向阿根廷人民演說。伊娃自稱就像「最明亮的火焰」,所以生命才如此短暫,希望去世後丈夫能繼續前行。大量民眾聚集在總統府周圍,在燭光中守夜祈禱,希望第一夫人能夠康復,但她房間中的光亮終於熄滅,象徵她已辭世。徹來到伊娃的葬禮現場,看到棺材時驚嘆她如此短暫的一生居然能有這麼大的影響。電影最後他走向並親吻水晶棺,然後與其他人一起為第一夫人送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