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華彥鈞 | |
---|---|
出生 |
江蘇無錫雷尊殿旁 | 1893年8月17日
逝世 |
1950年12月4日 江蘇無錫崇安寺雷尊殿 | (57歲)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阿炳 |
職業 | 民間音樂家 |
活躍時期 | 1910年~1950年 |
知名於 | 在音樂上博採眾長,廣納群技,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 |
知名作品 |
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 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 |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華彥鈞,出生於無錫市,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已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在二胡、琵琶等藝術作品中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造詣,作為民間藝人,他艱苦的一生也許只是有史以來無數血淚人生其中的一次。
人物生平
1893年8月17日(清光緒十九年)阿炳出生在江蘇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親華清和(號雪梅)為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當家道士,母親秦氏出身農家,曾嫁與秦家,婚後不久便守寡,與華清和的結合遭到族人痛罵,在阿炳出生一年後便悒鬱而死。阿炳一生下來就被父親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嬸母撫養,
1901年,8歲後他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取學名華彥鈞,小名阿炳。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其父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
1903年,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
1905年, 12歲的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着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2] 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3]
1910年,17歲的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4]
1911年,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5]
1914年,父親華雪梅去世,阿炳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後由於經營不善,阿炳因交友不慎開始吸食鴉片和嫖妓,生活逐漸潦倒,後因梅毒侵害患眼疾,在他35歲那年,雙目相繼失明,無力參加法事勞動,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
1929年,由族人安排,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催弟(後有傳為董彩娣)結為夫婦。由董催弟來照顧他。
1933年,他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家傳的紅木胡琴演奏《義勇軍進行曲》。 日軍侵占無錫後,阿炳和催弟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着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臥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度日如年。
1949年7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
1950年暑假,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為他錄製《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中樂系擬聘阿炳為教師,但當時他已身患重病,無力應聘。
1950年12月4日阿炳與世長辭,終年57歲,葬無錫西郊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6]
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1979年5月,墓遭破壞,由無錫市博物館原地拾骨。
1983年遷葬惠山東麓、二泉之南現址。墓地面積742平方米,主體由墓牆和翼牆組成,狀如音樂台;舊墓碑現藏市博物館,彩墓碑由中國音樂研究所、無錫市文聯立,楊蔭瀏書,墓前瞎子阿炳銅像,由錢紹武雕塑。
阿炳音樂
阿炳音樂的成功,有他個人成長經歷的特殊性、有當時客觀的社會環境、也有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特點,所以圍繞着阿炳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音樂代表作的創造者,研究應該是立體的、系統的,包括美學、社會學、教育學、文化學,只有這樣,才能發掘由其音樂作品傳遞的深刻內涵。
華彥鈞天資聰穎,自小學習十分刻苦。冬天,為了彈好琵琶,他用冰塊摩擦雙手鍛煉指功;夏夜,他在練二胡時將雙腳泡在水裡,以防蚊蟲的叮咬;真可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由於這種勤學苦練,他在13歲時已經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16歲時已得到了無錫道教界的一致公認。此後,華彥鈞不顧父親和道教長輩們的指責,沉迷於與浪跡天涯的民間藝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並由此廣泛學習了各地豐富的民間音樂。
華彥鈞的民族器樂演奏植根於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民族底蘊,它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從民間藝術遺產中超凡脫俗,創作、改編、演奏出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作品。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曾在街頭編唱過《漢奸的下場》等小調;他著名的二胡曲《聽松》以南宋名將岳飛抗金的史實寄託了對民族解放的期望。在抗戰勝利以後,他又編唱了《前走狼,後走虎》等在街頭演唱,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這種新聞活報式的藝術創作和表演,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民主意識。
人物生活
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據說他生平唯一留存下來的影像,只有一張日偽統治無錫時期「良民證」上的標準照。相片裡那個帶着盲人眼鏡,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頂破氈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艱難和滄桑。也許命運給阿炳的磨難,正是成就他那些動人心魄樂曲的緣由。這個華清和的私生子,生來就被剝奪了家庭慈愛的權利。當他的生母無奈地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抵抗世俗的歧視,這個孩子性格中一些隱秘的部分已經可見端倪。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回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的眼光所見之處,也許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從資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華清和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無錫城中道觀洞虛宮裡雷尊殿的新任當家道士華彥鈞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賭甚至吸食鴉片。荒唐的生活帶來荒唐的結果:因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喪失對道觀的控制。流落街頭後,族人安排江陰的農村寡婦董催弟(彩娣)來照顧他。世事就是這樣矛盾。痛苦絕望中的阿炳沒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後的日子裡,一個說唱時事,在街頭賣藝,以「瞎子阿炳」聞名的創作型民間藝人新生了。
阿炳在這個賣藝為生的時期創作了他最為動人的樂曲。圍繞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傳有許多故事,說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黎松壽孩童時期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後來他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一曲終了,過來一個人訊問他拉的是什麼曲子。老師告訴他,這位問他的先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黎松壽說這樂曲是家鄉一個民間藝人教的,沒名字。楊蔭瀏說這曲子好,還說他們正在收集民樂,要用剛從國外進口的鋼絲錄音機錄下這樣好的民間音樂。黎松壽和楊教授約好,回到家鄉一直等到9月份,楊蔭瀏和曹安和兩位教授才來到無錫。這次他們帶來的任務是錄製無錫的道教音樂。等錄完這些道教音樂,黎松壽堅持請他們去錄阿炳的樂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楊蔭瀏教授輕聲問這曲子的名字,阿炳說沒名字。楊教授說沒名字不行,要想一個。阿炳接着說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楊教授又說,《印月》這名字跟廣東音樂重了,要不叫映月,無錫有映山湖麼,阿炳說,好,你的學問大,就聽你的。
對這件事情,黎松壽先生在他的回憶文章里說:1950年9月2日,我和妻子陪着楊蔭瀏、曹安和兩位先生找阿炳錄音,那天從晚上7點半才開始錄。錄音的時候,阿炳因為身體很不好,手勁也不夠,琴也是臨時找的,所以錄音保存下來的《二泉映月》並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後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錄音後的第23天,好像是無錫牙醫協會成立大會的文藝演出。阿炳支撐着病體出門,由於他走得慢,到會場時演出都快結束了。我扶着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話筒前面。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對話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開始是彈琵琶,後來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體,不要拉。阿炳說了一句:「我給無錫的鄉親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記得滿場都是人,連窗戶上也站滿了人。演出結束的時候,台下掌聲和叫好聲不斷,阿炳聽見就脫下頭上的帽子點頭示意。
80多年前,無錫街道的上空常常飄揚着阿炳賣藝乞討所奏響的琴聲。不是說人活着多麼艱難,或者古人掛在嘴邊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為。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心靈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樂里常常感覺到的,在那一瞬間,就是能分清許多是非。我記憶里有過一段介紹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的文字,說他在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這首樂曲時流着眼淚告訴別人:「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阿炳因為1950年那次錄音保留了他創作的六首樂曲:即今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這是一件萬幸的事情。作為民間藝人,他艱苦的一生也許只是有史以來無數血淚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個機會,不僅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用音符來表達,還能藉助音樂這種工具來感染其他的心靈。但是,隨着歲月的流逝,阿炳沒有被人們所忘記,他的名字已經由無錫傳到了北京,傳遍了全國,走向了世界。[7]
人物作品
《二泉映月》:作品創作於1950年親自錄音傳譜的二胡曲。該曲問世以來,不僅以二胡獨奏形式,且以它那優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樂內涵而聞名國內外。 《聽松》:《聽松》又名《聽宋》,其內容似乎是描寫宋代偉大的愛國將領岳飛。樂曲通過松濤借物詠懷,在讚頌民族英雄岳飛軍威的同時,傾注了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和堅定自信的意志,歌頌了中國人民青松般高潔的民族氣節,鋼鐵般堅強的鬥爭意志和戰勝敵人的英雄氣概。全曲氣魄豪邁,剛勁有力,堪稱音樂珍品。 《寒春風曲》:作品通過對初春寒風的描繪,表達了被壓迫者的沉重哀嘆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表現了作者苦難坎坷抗爭的一生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大浪淘沙》:作品表現了作者對不平人世的無限感慨及對命運的態度。此曲經楊蔭瀏、曹安和二位先生錄音並記譜才得以保存下來。據阿炳生前所言,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彈奏而成。但據楊蔭瀏查證,道家中並無此曲。樂曲第一段旋律與廣東音樂《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華彥鈞根據他所熟悉的音調創作的。 此曲最大的特點是,雖現一般把它分在「文曲」一類中,然而它具有自己內容和情感上的顯著特徵,這完全和阿炳的身世密切相關。例如,運用鑼鼓的節奏音型,尤其是在慢板中造成一種跌宕起伏、頗具氣魄的勢態,確實具有蘇軾《念奴嬌》詞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那種關西大漢持銅琶鐵綽演唱的氣概。在長輪的運用上,也具有緊湊起伏的強烈效果,表現出一種對黑暗現實控訴的情感。而在推挽、滑音的運用上,更是摒棄一般文曲的那種閨怨氣息,而代之以硬朗的奏法和多用大幅度的、效果突出的下滑音,頗具氣勢。 《龍船》:作品描寫人們在端午節龍船競渡時的歡樂情景。阿炳為表現歡樂紛繁的節日場面,選用了民間吹打音樂中常用的循環體結構,「打」一段,「吹」一段,吹打相間進行。 《昭君出塞》:作品通過刻畫昭君出塞時的情緒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無限感慨。 其它作品:《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義勇軍進行曲》
琵琶作品:《梅花三弄》
人物榮譽
《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二泉映月》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軼聞趣事
人們稱阿炳是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正直)。 在無錫城裡,有個地主強姦家中的一個13歲丫頭,阿炳知道後,馬上把此事編詞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惡之舉,激起民憤,嚇得那個地主外逃好幾個月都不敢回家。有一次,國民黨軍閥湯恩伯要阿炳給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會,阿炳斷然拒絕,遭到一頓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並編了唱詞,拉起二胡痛罵他們。 抗戰時期,日寇占領無錫,一個叫章士鈞的人當了漢奸,阿炳知道後,就編詞罵他,又遭到一頓毒打。後來,這個漢奸被日本人殺了,阿炳拍手稱快,並編了一首《漢奸的下場》沿街演唱,無錫人士無不叫好。[8]
墓地
華彥鈞墓,一名阿炳墓。位於無錫市錫惠公園內惠山東麓映山湖邊。華彥鈞,即「瞎子阿炳」,民間音樂家,1950年12月病歿,葬無錫西郊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壞,由無錫市博物館原地拾骨,於1983年遷葬惠山東麓、二泉之南現址。墓地面積742平方米,主體由墓牆和翼牆組成,狀如音樂台;舊墓碑現藏市博物館,彩墓碑由中國音樂研究所、無錫市文聯立,楊蔭瀏書,墓前瞎子阿炳銅像,由錢紹武雕塑。1986年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
死因傳說
《陸文夫: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瞎子阿炳》一文中說:據他妻子董催弟說,阿炳是上吊自盡的。他雖給天津客人(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二人從天津來),錄了《知心客》等曲子,一個銅丸(銅錢)亦沒有撈到。那天起身,阿炳想彈彈三弦(家中僅有一把破三弦),取下一摸,咦,蒙上的蛇皮,被老鼠啃了一個大洞,阿要觸霉頭!阿炳又犯瞎心思了,他想,這樣寒冬臘月,怎麼還會有老鼠出現?一定老天爺跟他過不去,不准他彈曲,不讓他活下去啦,再加上煙癮發作,呵欠連連,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家中斷糧已久,顆粒全無,借貸無門,餓得實在受不住。趁催弟出去討點冷粥冷飯的當口,一個想不開,抽出道袍上的腰帶,樑上一掛,去見閻羅王嘞! 所以,瞎子阿炳(華彥鈞)是上吊自盡的,不是如今《無錫市地方志》上記載,患病身亡。[10]
相關視頻
1. 華彥鈞(阿炳):二泉映月 二胡獨奏 華彥鈞(阿炳珍貴原聲)上傳於 2013-12-04
2. 華彥鈞瞎子阿炳二胡獨奏《聽松》
4.【紀實】《阿炳1950年》華彥鈞 (愛奇藝.紀錄片)201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