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爾·梅利康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爾·梅利康托照片來自fennicagehrman.fi

阿爾·梅利康托(又譯為阿雷·梅里坎托,芬蘭語:Aarre Merikanto,1893年6月29日-1958年9月29日),芬蘭作曲家。奧斯卡·梅利康托之子。曾先後在赫爾辛基音樂學院(後來的西貝柳斯音樂學院)與埃爾基·梅拉爾丁一起學習作曲,在馬克斯·雷格(1912-14)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並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謝爾蓋·尼基弗若維奇·瓦西連科(1915-16)完成學業。梅利康托西貝柳斯學院的老師,後來他被任命為作曲教授。梅利康托的音樂風格較為保守,有一定印象主義特徵,擅長配器。在世界大戰之間出生的大多數芬蘭作曲家都是他的學生,他的影響力強烈。

阿爾·梅利康托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風琴師和作曲家,從小就在家裡進行音樂訓練。梅利康托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寫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在萊比錫,他繼續在對位學習,在莫斯科,他聽到了Skrjabin的音樂,並且受到了和聲和音色的極大影響。他自己的音樂語言最初具有對現代主義的強烈依戀,並受到色彩複調,俄羅斯神秘主義和芬蘭民間舞蹈節奏的影響。他的作品分為三個風格時期:現代主義(1921-33),民族浪漫(1934-50)和兩者的綜合(1951-58)。

梅利康托最重要的創作時期是在20世紀20年代,當時他創作了許多著名的作品並取得了一些國際成功。他這個時代的風格融合了晚期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和表現主義元素,比當時的西貝爾傳統具有更大的節奏複雜性和諧音色彩。它在芬蘭遇到了困惑,他的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是默默無聞的,因為梅利康托的同時代人正在使用嚴格的音調成語,他的中歐現代主義風格在芬蘭很不尋常。這一時期的一些作品開始受到欣賞,並且只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才開始表演。

梅利康托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徹底改變了他的風格,Kyllikinyyöstö(Kyllikki,1934年的綁架)是他現代主義和民族浪漫主義時期之間的轉折點。風格變化的原因與他以前作品的冷靜接待,文化氛圍的普遍變化以及梅利康托的健康狀況下降有關。在20世紀40年代,梅利康托主要創作小型音樂,但後來在Sibelius學院被任命為作曲教授後,開始對作曲產生新的興趣。當時他寫了第三鋼琴協奏曲(1955年)。

Fennica Gehrman出版了阿爾·梅利康托的中心作品,包括著名的「Schott」小提琴協奏曲,單簧管,號角和弦樂六重奏(1924年),Pan(1924年),Nonet(1926年)和Ten Pieces for Orchestra(1930年)。

作品視頻

Aarre Merikanto: Cello Concerto No. 2 in D minor

參考資料

  • Fennicagehrman.fi [1]
  • 影片來源[2]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