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育王石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是孔雀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1],是公元前3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恆河流域,為雕刻法敕(梵dharma-dipi,巴dhamma-lipi)所建之圓形石柱。

簡介

阿育王為銘記征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獅,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一匹奔馬、一頭瘤牛和一隻老虎,這四種動物間都用象徵佛法的寶輪隔開;下一層是鐘形倒垂的蓮花。整個柱頭華麗而完整,並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潤,這也是孔雀王朝時代雕刻藝術[2]一個較為顯著的特色。

鹿野苑豎立的阿育王石柱於19世紀出土後,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印度政府於1950年決定將其作為國徽圖案,以其體現印度悠久文化和國家獨立的民族自豪感。

公元前251年,也就是佛陀涅槃二百多年後,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與其戒師優婆掘多等來Lumbini巡拜佛跡,並於公元前245年建石柱紀念。

據考古研究: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總高約十三米,埋入地下二米多,柱頂近三米,中間柱身七米多,周長二米多。柱頂由三部分組成,最下部與柱身連接處為圓柱體,四周雕有條狀花瓣;中間為正方體,四周也雕有花紋;頂部雕有一匹馬。

阿育王石柱被發現者共有十柱。其中六柱高度自十至十三公尺不等,所刻法敕共通之內容系尊重佛法、勸善斷惡、禁止殺生、仁慈平等,及有關人類之福祉等六章,此外,各柱亦載有阿育王之事跡。其餘四柱,高度約七點五公尺,各柱所刻之法敕內容不一,大約為禁止破和合僧,以及阿育王自身之佛跡巡禮等記載。石柱上端雕有各種獸類,例如獅像,雖年代久遠,依然清晰可辨。而石柱上所雕之古印度年代,尤受學術界重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