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魏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魏屬是一種多年生高大的草本植物,有特殊氣味,屬於被子植物門。
形態特徵
多年生一次結果或多次結果,矮小或高大,被毛或光滑。根通常粗壯,紡錘形,圓錐形或圓柱形;根頸上存留有褐色或棕色的枯萎葉鞘纖維。莖直立,細或粗壯,通常向上分枝成圓錐狀,下部枝互生,上部枝多輪生。基生葉多成蓮座狀,有柄,柄的基部擴大成鞘,葉片數目三出全裂或羽狀全裂;莖生葉向上簡化,變小;葉鞘大而明顯,草質或革質。復傘形花序着生於莖枝頂端的為中央花序,通常為兩性花,除中央花序外,多有側生花序,位於中央花序的基部或下部,為復傘形花序或單傘形花序,為雄性花或雜性花;通常無總苞片;小總苞片有或無;花萼無齒或有短齒;花瓣黃色或淡黃色,稀為暗黃綠色,卵圓形或披針狀長圓形,平展或沿中脈增厚而具淺溝,先端漸尖,常向內捲曲,外面有毛或無毛;花柱基圓錐狀,邊緣增寬,稍呈淺裂波狀,花柱鑽形或頭狀,短或延長。果實橢圓形或卵圓形,背腹扁壓,果稜線形,稀為龍骨狀,側棱翅狀,狹窄或稍寬,側棱與中棱的距離大於中棱與背的距離;每棱槽內有油管1或多數,合生面油管2至多數;心皮柄2裂至基部;胚乳腹面平直或微凹。[1]
分布範圍
本屬有150餘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南部地中海地區和非洲北部,還有伊朗、阿富汗、蘇聯的中亞部分和西伯利亞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我國有25種,主產新疆,少數種類在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遼寧、黑龍江、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雲南、西藏等省區也有分布。
作用
本屬植物在應用上,以植株有無蔥蒜樣臭味而分為臭阿魏和香阿魏兩大類。我國傳統用的阿魏屬於臭阿魏類,藥材采自這類植物所產生的樹脂。我國最早記載於《唐本草》(公元659年),其後歷代本草都有記載:功能消積,殺蟲,主治蟲積、內積、痞塊,心腹冷痛,瘧疾,痢疾等。除傳統用法外,在新疆民間廣泛用來祛風濕,治關節疼痛。根據其它的報道,還能作為鎮靜祛痰藥,治老人咳嗽,小兒哮咳喘息;外用能墮胎,在日本治習慣性便秘。在某些傳染病流行時,隨身佩帶阿魏可以預防麻疹,在越南用此預防霍亂等。這類阿魏在我國有6種,主要的有新疆阿魏F. sinkiangensis K. M. Shen 和臭阿魏F. teterrima Kar. et Kir. 等。
香阿魏類中的一些植物亦可藥用。如多傘阿魏 F. ferulaeoides (Steud.) Korov. 在新疆民間用作中藥阿魏的代用品。準噶爾阿魏F. songorica Pall. ex Schult. 在蘇聯哈薩克斯坦民間用來治療頭疼、感冒、胃病等。裏海阿魏F. caspica M. Bieb. 用來治神經失常;我國雲南產的欖綠阿魏 F. olivacea (Diels) Wolff ex Hand. -Mazz. 根能發散風熱,降氣祛痰,止咳。北方各省區分布的硬阿魏 F. bungeana Kitagawa 根和全草藥用,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療骨結核,淋巴結核,腸潰瘍,扁桃體炎,肋間神經痛等。 [2] 阿魏的樹脂阿魏脂可作作藥用,製法是把阿魏的根部挖出並去泥,並用其葉片為根部遮陽。之後,把根打橫斬斷,斷口會滲出白色汁液,並慢慢變稠。待流出來的汁液干硬後挖走,然後又可再在其他部位再重複上述步驟,直至所有汁液流干為止。阿魏脂味苦,而且具惡嗅,而且以較年青的植物提取,功效更佳。阿魏脂有時會有雜色顆粒,當中以淺紅色為佳,但主要的都是白色。碎了的阿魏脂的外貌有點像雲石。由於提煉需時,而且可用於治療霍亂、梅毒及杜蟲,所以阿魏脂的價值頗高。不過由於中國並不出產阿魏屬植物,所以從前中國都要從孟買買入。
本屬植物除藥用外,有的也可食用。生長在荒漠中的阿魏,當一般栽培的蔬菜還未長成時,其基生葉已成蓮座狀,居民常采作新鮮蔬菜食用。另據報道,有的阿魏根富含澱粉,如多傘阿魏F. ferulaeoides (Steud.) Korov. 的根,含澱粉達37%。沙生阿魏F. dubjanskyi Korov. ex Pavlov 的根含澱粉達57.63%,提出的澱粉也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