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陸豐市東海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陸豐市東海鎮是陸豐市委、陸豐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粵東蓮花山脈南麓螺河平原,因東河穿城而過流至烏坎港入海而得名。南臨碣石灣,東連城東鎮、河東鎮,西依螺河與河西鎮、潭西鎮、上英鎮為界,北靠河圖嶺。全鎮陸地總面積56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2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1.5萬人,2017年下轄8個居委會和15個村委會。東海鎮交通便利,廣汕公路、深汕高速公路和廈深鐵路穿城而過、氣候適宜,平均氣溫21.8℃,年降水量1997mm。[1]

東海鎮文物古蹟甚多,迎仙橋建於南宋寶祐甲寅年,連結東河兩岸,「仙橋夜月」乃陸豐八景之一、座落於龍山中學校園內的張威紀念亭,建於1962年。1928年6月17日,革命先烈、中共陸豐縣委書記張威同志就義前在此亭址寫遺書,書雲「我的母親,兒死矣,為革命而死,死得光榮」。解放後,陸豐人民為緬懷先烈,將此亭進行重修,並立匾命名為「張威紀念亭」。

中文名稱: 東海鎮

外文名稱: Donghai Town

別 名: 陸城、東海滘、東海街道

行政區類別: 鎮(街道辦事處)

所屬地區: 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

下轄地區: 8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91村(居)民小組(2017年)

政府駐地: 東海鎮東海大道中段

電話區號: 0660

郵政區碼: 516500

地理位置: 陸豐市中南部

面 積: 56平方公里

人 口: 21.5萬(2016年)

氣候條件: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東河、金龍山、河圖嶺、玉照公園

火車站: 陸丰南站(位於該鎮烏坎村北側)

車牌代碼: 粵N

行政代碼: 441581001000

海岸線: 9km

港 口: 烏坎港(國家二類口岸)

開埠年份: 北宋熙寧二年(1069)

建城年份: 明崇禎九年(1636)

建治年份: 清雍正九年(173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處陸豐市中南部,位於螺河平原帶,介於深圳和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南臨碣石灣,北依廣汕公路、深汕高速公路,東連城東鎮、河東鎮,西鄰河西鎮、潭西鎮、上英鎮。地理坐標為北緯22°45′,東經115°24′,地處華夏古陸台、閩浙地盾中的粵東沿海燕山斷褶帶之內。全鎮陸地面積5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面積2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東海鎮屬碣石灣抬升場地,境內地勢平坦,狀若滘,呈北稍狹南闊展開迤延南部濱海傾斜格局,古代因其貌形態,又「據海東居中」故名東海滘。

氣候

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洋性氣候明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汛期降雨較為集中。市中心城區年平均氣溫大於21.8℃,最熱7月,月均氣溫28℃;最冷1月,月均氣溫13.8℃。極端最高氣溫37.8℃(1962年8月1日),極端最低氣溫0.9℃(1967年1月17日)。無霜期361天,農作物年可3熟。全市年均實際日照時數為1940—2140小時。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12.55萬卡/cm²,屬廣東省大陸高值區,其分布大致與日照時數相同。光照條件除個別年份出現長期的陰雨天氣外,一般都可以滿足各種農作物生長需要。全年年均降雨量為1997mm,屬廣東省多雨區之一。降雨年際變化大,最高年(1961年)降雨量達3045mm;最少年(1963年)僅有942.2mm,是平均值52%;降雨量季節變化也明顯,一般雨季始於3月份,結束於10月中旬,長達210天左右。汛期4—5月,平均雨量1730mm,占全年總量的87%。

水文

川流腹地而過的河流主要是東河(清代稱東海滘溪),螺河為陸豐市第一河流,在河西鎮汾河村前三汊水分支入市區之支流,源發縣境西北與紫金縣分水嶺三神凸山東坡,蜿蜒東南匯流烏坎港繞過虎頭山腳沙舌,在鎮域上海仔村南面注入南海。

人口

清康熙三年(1684年),清廷對沿海實施「遷界」,東海滘人口銳減,最低點跌存1000多人;康熙八年(1689年)復界,經濟逐漸回升,人口速增;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有61社之聚落,其中舊墟13社,新墟48社。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轄59保、583甲、5483戶,推定人口26043人;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東海鎮(含附城鎮)有7811戶、36529人,其中男性22231人,女性14298人。

1954年統計有常住人口4474戶、20824人,在外人口1267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為家21928戶、120805人,其中漢族120747人,滿、回、瑤、畲、黎、苗、壯、侗、白、土家10民族、58人;1994年底總人口1380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8472人,占總人口的42.4%;非農業人口79573人,占總人口的57.6%;截至2016年,常住戶籍人口21.5萬人。

全鎮計有89個姓氏,其中200戶以上的有陳、林、黃、張、李、鄭、王、許、蔡、吳、周、楊、高、盧、龍、莊、劉、孫18個姓氏。此外,海外華僑、港澳同胞2萬多人。溯其源流,稽戶口於東海鎮,各姓衍派分支繁雜,考其先世難以接對者居多。但一聚落一宗族一脈相承者亦不乏其姓氏其衍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