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亞珠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36年7月23日 浙江寧波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醫學物理學》 |
陳亞珠,女,1936年7月23日出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1]、高電壓技術與生物醫學工程專家[2],浙江寧波人。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及大型醫療器械研製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3]。
1962年,陳亞珠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
陳亞珠從事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工作五十餘年。早期在過電壓防雷保護、高電壓設備絕緣設計、靜電場數值計算等領域成績卓著。
目錄
人物經歷
1936年7月23日,陳亞珠出生於浙江寧波。
1962年,陳亞珠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
1996年,陳亞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從事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工作五十餘年。早期在過電壓防雷保護、高電壓設備絕緣設計、靜電場數值計算等領域成績卓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她將多學科知識及工程技術融合,應用於無創傷醫療領域,並研製成功的"液電衝擊波體外腎結石粉碎機"為泌尿外科史上開創非手術刀的方法,使廣大腎結石、尿路結石患者接受無痛無損傷的治療,臨床效果達到98%以上。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作為自製研發醫療設備至今仍在各大醫院臨床應用,90%以上腎結石患者得到無創傷治療。近二十年來,她致力於物理治療腫瘤技術的臨床研究和應用開發,提出了"綠色"多模式治療理念,即超聲局部熱療和化療,放療相結合的多元化治療模式。國內率先提出相控陣列超聲多模式聚焦的新概念,新技術,取得了創新型,前瞻性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提升和發展了超聲治療學的理念和方法,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並創建若干個數字化設備產學研的互贏互利平台,多項研究成果已獲轉化或者正在轉化。
主要論著
授權發明專利近六十餘項,國內外發表論文三百餘篇。
科研獲獎
198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曾多次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 。
人才培養
培育大批碩博士研究生和高端醫療器械研發的領軍人物。
榮譽表彰
1996年,陳亞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亞珠 | |
---|---|
上海市科技功臣獎獲獎人 - 陳亞珠 |
個人生活
陳亞珠,1944年她8歲時,其父親疾病纏身,因經濟拮据無力求醫,被病魔奪去了年輕的生命,她十多歲的哥哥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她悲痛之餘,萌發了長大要當一名醫生的理想,去救治貧苦的病人。母親是個有文化教養的婦女,十分注意子女的文化教育,儘管家境窘迫,她還是盡力把陳亞珠送到鄉村一所簡陋的小學讀書。陳亞珠理解母親「草窩裡飛出金風凰」的用心,發奮努力,自強不息,先後考進寧波第三中學和上海女中等名校。1956年高中畢業她被學校選中為留蘇預備生,因此未能如願進入醫學院深造。後因中蘇關係惡化中止派遺,一年後她被送到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學習。大學期間,她勤奮學習,掌握了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1962年她留校(上海交通大學)任教,成為高壓教研組當時最年輕的教師。
人物評價
從碎石機到磁波刀、超波刀,心系患者的她引領跨學科「醫工交叉」,陳亞珠:沒做醫生也有妙手仁心。(《文匯報》評)
陳亞珠是中國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及大型醫療器械研製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她雖已經入耄耋之年,仍然傾心對事業的關注和對學生們的熱愛和關心。她是受廣大師生們愛戴和敬重的長輩、老師和學者。(中國工程院評)
陳亞珠已是耄耋之年,仍致力於推動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科技創新計劃、引領生物醫學工程交叉學科發展。她率先實踐了醫工結合、醫工交叉的「產、學、研、用」 創新模式。作為中國國內將工程技術與生命健康跨界結合的第一人,她對接中國國家重大戰略、民生需求,立足上海,為健康中國,為中國高端醫療器械的研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新民網評)
視頻
陳亞珠院士蒞臨國婦嬰指導臨床工作
科技功臣陳亞珠:醫工交叉開拓者 健康中國領頭雁
參考來源
- ↑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亞珠 ,中國女醫師協會
- ↑ 陳亞珠 ,參考網, 2020-05-29
- ↑ 陳亞珠 ,中國院士館
- ↑ 工程院院士--陳亞珠 ,梧桐子網, 201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