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興才 | |
---|---|
陳興才 | |
原文名 | Xingcai Chen |
出生 |
1920年 四川綿竹 |
逝世 | 2012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
知名作品 | 《雙揚鞭》 |
人物簡介
陳興才,男,漢族,綿竹南派年畫宗師,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目綿竹木版年畫[2]的代表性傳人。 陳興才,1920年出生於四川綿竹一個年畫世家。1933年拜大伯陳世金為師,70多年的年畫生涯里他翻刻了許多傳統樣式的作品,與舊樣幾近相同,保持了綿竹年畫的純粹性。綿竹木版年畫的特點是,以線版為輪廓而並非套版,彩繪是在輪廓內依個人風格進行描繪。陳興才的雕刻技法熟練,諳熟傳統造型的方法程式。陳興才也能彩繪年畫,他主要畫的是斗方或比較小的門神,他畫畫的習慣是鋪在案台上作畫,也是流水作業。陳大師製作的年畫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嚴格遵循傳統,風格清新別致,畫風儒雅醇厚,張張色澤艷麗,作品鮮活喜人。
學藝經歷
陳老出生在一個年畫世家,15歲那年,父親把他送到他叔伯陳世金(時稱「陳門神」)那裡學做年貨(畫門神)、刻印版。按舊規需學三年,方能學到更好的手藝,父親為他選擇了跟師。
所謂跟師,就是跟着師傅三年,衣食住行都跟着師傅,屬於地地道道的關門弟子,學徒吃的苦多,師傅傳的「真脈」也就多。
拜師那天就是第一堂課,師傅當着父親和眾人面講了學藝需過三關的規炬。只有過了這三關,方可學有所成。
第一關,要經得起「折磨」和考驗,打罵、為難徒弟是為你負責,是煉你心性和耐性。
第二關,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師傅點到為止,自己要偷經學藝,要長記性,自個多學多練,多記多悟。
第三關,熬過前兩年的練基本功,第三年師傅才傳「真脈」,這三年沒有一分報酬。要想過這三關可全憑耐性和韌勁。
陳老曾對人講起過自己學刻版的一個小故事。刻版的第一個工序,就是學木匠刨木板。刨板的時候手起泡、流血,握着刨刀一使勁就痛,可陳老還是咬牙將板面刨平整方停手。木板刨平整了,滿以為能摸雕刀刻板了,可師傅還不准,讓他磨雕刀。磨了斜口刀磨圓口刀,磨了圓口刀磨三角刀,磨了三角刀又磨平口刀,一把接一把,一把又一把,一磨就是老半天。
他在師傅家,除了沒完沒了地干手藝活外,半數時間還幹些與手藝無關的雜活、髒活、重活。帶小孩、砍豬草、掃豬圈、做農田、推手磨……可陳老一門心思想學到手藝,這些全都堅持了下來。
俗語說得好「頭上沒有青頭包,哪裡算是學藝人」,那時學手藝,不小心做錯了就要挨打。徒弟常常被師傅打得鼻青臉腫,陳老性格溫順,師傅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因為他知道不挨揍是討不到教的。
有時候做一件事,自己拿不定主意時,常用「激將法」故意往錯了做,於是乎,師傅一個「肉釘錘」打在頭上,痛罵一通,師傅的「真脈」不自覺地就傳給你了。多被師傅打罵一些,功夫也就學得多一些,但凡學藝的人都知道:「真功是『肉釘錘』打來的」。
「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確,大師的手藝就是這樣磨礪出來的。
學藝的第三個年頭,陳老手握刻刀不再猶豫,刀尖很穩很準地插入木板,運行方向準確。作畫時握筆運筆不再顫抖,拉出的線條光滑有力,線條啟、呈、轉、合運用得當,終於出了師!
傳承與堅守
1978年,被「文革」打入冷宮的綿竹木版年畫重獲新生,綿竹恢復了年畫社,由文化館長侯世武兼任年畫社社長,領導文化館美術幹部在全綿竹50多位老藝人中篩選了幾位手藝高超的老藝人參與搶救。
陳大師不但是眾刻版藝人中的頂尖高手,而且也是熟練掌握南路年畫風格的彩繪藝人,自然在當選之列。
陳老為把這門手藝傳給子孫,他把年畫社領到的刻版畫稿拿回家,一邊舞動刻刀為年畫社刻版,一邊重新拿起畫筆領着兒孫們做年貨。白天,老伴、女兒和倆兒子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晚上,一家五口圍着畫案畫門神、做年貨。陳老兌好顏色,叫家人每人填一種顏色,流水式作業,最後由陳老來開像,老伴蓋花戮。半月下來,上千對門神大功告成。
臘月十六過後,陳老叫兩個兒子趕綿竹、綿陽、德陽、孝泉的集市出售。除夕夜,兩個兒子捆着票子回家了,數一數,至少上千元。一家人樂得合不上嘴,左鄰右舍也驚動了,新年過後就有好些人爭着要跟陳老學藝做年貨。
兩年後,兩個兒子娶了親,陳老又添兩個徒弟,作坊又增兩個幫手。
又是幾年,孫子陳剛、陳強呱呱落地。待孫子到了學藝年齡,陳老又將年畫技藝傳給孫子。陳家的年畫技藝代代相傳,這在當今社會是比較少見的。溫家寶總理接見他時說道:「感謝您,這麼大年齡還在為大家做事,年畫有了接班人。」
在眾多綿竹年畫藝人之中,唯獨陳家傳承得最好,從陳老師傅那輩算起,他、兒子、孫子,也傳承了四代,在綿竹無幾人可比。現代工業文明的2000年以後,傳統的工藝生產節奏顯得跟不上時代。他的兒孫們也在其他人那兒學了些用新工具、新材料的新畫法,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效益也就步步提升。兒孫們見他固守傳統畫法,勸他進行改良,沒想到一貫溫和的陳老卻發了火:「想都別想,改了我不姓陳,綿竹木版年畫哪還會姓年、姓綿?」
陳老平時也看見兒孫們不用木版用絲網,不用鴛鴦筆用噴筆,不用粉質顏色用國畫色,甚至連線也不勾了,過了幾天,陳老還是氣不過,把兒孫叫到面前又訓話了「我問你們,啥子叫木版年畫?啥子叫木版年畫?啥子叫非遺?你們給我弄清楚!看看你們畫得像尿片子,不要給祖先喪德……」兒子不敢答話,孫子們也不敢當面對嘴,只敢背着他爺爺咕嚕「老爺子就是跟錢過不去」。
陳老進入高齡後,只要身體允許,他仍堅持畫畫,堅持用傳統方式製作年畫。他想守住綿竹年畫的根,守住綿竹年畫的魂,
榮譽成就
陳興才大師親手製作的年畫不勝枚舉,他的作品已被紛至沓來的愛好者帶到全國各地,甚至東南亞、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1994年,老人的作品《雙揚鞭》入選文化部[3]"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同年,老人被綿竹市政府授予"年畫藝術大師",這也是被當地政府唯一授予該稱號的民間藝人。2006年獲四川巴蜀文藝獎。2006年綿竹年畫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陳興才老人被文化部授予綿竹年畫傳人稱譽,老人所在的射箭台村也被打造成了綿竹年畫村。 [4]
作品欣賞
《童戲圖》(堆雪人)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778收藏網
《童戲圖》(放風箏)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778收藏網
《送財童子》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778收藏網
《三猴燙豬》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7788收藏網
參考文獻
-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 ↑ 綿竹木版年畫 個人圖書館網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中國政府網
- ↑ 綿竹年畫村 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