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天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天鈾 陳天鈾,男,漢族,1945年8月出生於陝西勉縣,籍貫江西贛州,號「臨河軒主人」[1]。師從趙鶴青(趙翀)(胡佩衡先生入室弟子)學習山水畫及中國畫理論,現為中國美協會員、甘肅省政府文史館館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甘肅省書畫研究院副院長 [2]

中文名 : 陳天鈾

民 族 : 漢族

出生日期 : 1945年8月

主要成就 : 全國美展優秀獎

國 籍 : 中國

出生地 : 陝西勉縣

職 業 : 畫家

代表作品 : 浩氣橫秋

目錄

1工作經歷 2主要成就 3個人簡介

工作經歷

1965年至1976年蘭州三十一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工作,1976年至1989年蘭州五中從事美術教學工作,1990年調入甘肅畫院,開始中國山水畫研究創作,歷任甘肅畫院創作研究室主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甘肅畫院副院長。現為中國美協會員、甘肅省政府文史館館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甘肅省書畫研究院副院長。

主要成就

曾獲全國美展優秀獎、甘肅省敦煌文藝獎、飛天獎等 [3] 。作品《浩氣橫秋》入選2004年首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精品展。1977年8月國畫《征戰萬里人未老》參加「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50周年美術作品展」,1994年國畫《胡楊頌》參加「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2002年5月國畫《雪水重潤額吉娜》獲「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優秀獎。2011年作品《臘子口》參加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甘肅省重大歷史題材美術作品展覽,獲獎並被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個人簡介

自幼在母親的教育和引導下即喜好寫字、繪畫。臨帖寫字,照芥子園畫傳臨摹山水、花鳥;從小人書臨畫人物成了陳天鈾課餘的主要功課。幸遇一前輩陶夢仁(北京名家王夢白之弟子)送給他多種珂羅版和水印的畫冊,並授以用筆用墨之方法,把他引進了學習中國畫的大門。1956年,陳天鈾家有幸與張大千先生的二子張心智先生成為鄰居,又得到了張心智先生的指點,提高了陳天鈾看畫讀畫的水平,初步懂得了中國畫的品位高低。特別要提到的是他的恩師趙翀先生。趙翀先生二十年代在北京輔仁大學讀書時即拜胡佩衡先生為師,參加北京的湖社,從事中國山水畫的研究和創作。三十年代趙翀又由湖社派遣赴天津協助劉子久先生從事中國畫的普及與推廣,作出了一定的貢獻,這在當時的美術刊物——《湖社月刊》中多有記載。1958年趙翀先生由鐵道部文工團下放到蘭州鐵路局文化宮從事群眾藝術推廣。在趙老師的輔導下陳天鈾系統地學習了中國畫的繪畫理論,通讀了 先生編寫的《畫法要錄》,於安瀾先生編輯的《畫論叢刊》以及胡蠻的《中國美術史》,俞劍華的《中國繪畫史》等基本理論書籍。同時也系統地學習研究從五代的范寬、李成、董源、巨然開始,到元四家、明四家、清代的四王吳惲、清四僧,各家各派的畫理、畫法,以及筆墨語言的發展流變。由此陳天鈾得以窺見了中國山水畫創作的藝術殿堂。

1977年陳天鈾和沈風濤合作的《征戰萬里人未老》入選全國紀念建軍50周年美展,並出版了幾幅山水畫題材的年畫。以後又陸續參加了多次全省美展,逐步得到了美術界和社會的認可。


陳天鈾從國畫大師石魯先生倡導的「中國畫的創作必須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入手,制定了自己的學習研究方向。即一方面從傳統大家的創作中尋找其成功的閃光點,尋找其筆墨構成的語言特點和他們的創作思想;另一方面則深入西北大地,在深入生活中樹立為西北大地立傳的決心。陳天鈾利用寒暑假深入甘肅各地採風寫生,在寫生中他逐步認識到學習研究必須集中精力、突破一點,必須找到自己創作研究的突破口,找到自己寫生創作的生活基地。經過分析對比,陳天鈾把自己的創作取向定在了祁連山。祁連山橫亘在青藏高原的北部邊沿,綿延一千三百多公里,與北面的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形成了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自漢代張騫開通絲綢之路近兩千多年來,這裡在各民族對立、爭鬥、統一、融合的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有着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內蘊。在從東、南、北三個方向,陳天鈾先後六次深入祁連山中採風寫生。在從傳統山水畫筆墨語言的研習中,找到了筆墨語言在表現中的核心要素,又結合寫生中為表現雪山、草原、戈壁、瀚海等前人尚未運用的一些特殊筆法、墨法,逐步形成了自己表現西北河山的筆墨語言,並從西方的油畫、水彩畫中借用了適宜的表現方法,充實了自己的筆墨語彙,創造出了他心中的祁連山,並逐漸得到同行和社會的認可。


1990年甘肅畫院正式成立,陳天鈾被選調進入畫院,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山水畫創作研究。1991年陳天鈾被任命為甘肅畫院創作研究室主任,在確定畫院創作方向的同時他也堅定了以祁連山為創作基地,表現西北大地的創作取向。中國畫是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它的繪畫理論,表現形式,對藝術形象的認識、表現、處理方法等構成了獨特的中國式的形式體系。傳統的歐洲繪畫是科學的,而中國繪畫是哲學的,中國繪畫是在儒家和道家以及其後的禪宗思想指導下逐步成長起來,儒家的「天人合一」、「同天境界」、「聖賢精神」、「格物致知」等哲學理念成就了中國畫精神內蘊的風骨,是反映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繪畫,展示了中國畫的文化身份。中國畫的藝術內涵圍繞藝術創造的主體展開,是創作者人格的外現,是創作者內在心性、學識修養、人生閱歷、氣質氣度與筆墨技巧的完美統一。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於時序。時代發展,意隨境遷,筆墨當隨時代,是他創作的理想。傳統文化精髓的根本要旨,諸如精神、內蘊、立格、立品、沉雄、博大、平淡天真、澄明清澈、通達恢宏、蒼茫幽遠、渾淪玄妙……要在深究其意的基礎上通過創作實踐,作出與時俱進當代解讀,探索性地創作了一批作品。


師其心而不蹈其跡,要從前輩大師的創造性理念中去體悟其創造性思維,創造、錘鍊出中國文化傳統中剛心、宏毅、澄澈、光明、渾厚、蒼莽、雋秀等審美意象的新語彙、新圖式是陳天鈾新的創作追求。為此在慶祝甘肅畫院建院五周年的進京畫展中,陳天鈾創作了《屹立千秋》、《絲路心象》、《阿尼瑪卿·雪》、《萬仞不滅》、《祁連淨土清涼世界》等作品,得到了北京同行專家的肯定,也堅定了自己的創作取向。在不斷深入探索中,在隴上熱土的滋養中實現對地域特色的創造性轉化,創作出既能延續傳統精神血脈,又具備地域風采的當代山水畫是陳天鈾今後探尋的主攻方向。經過幾年努力,創作了一批作品,參加了很多重要的全國展覽,並在1998年取得了國家一級美術師的職稱,2001年被任命為甘肅畫院副院長,同時被選為甘肅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2002年被聘為甘肅文史館館員,並連續三屆擔任省敦煌文藝獎評委。至2005年退休前,一批作品參加全國各類美展,曾獲全國美展優秀獎、省美展一等獎、省飛天獎、敦煌文藝獎等,作品多次發表於《美術》、《國畫家》、《美術觀察》等國家級美術刊物,並出版個人畫集六本。

退休後,陳天鈾擔任甘肅書畫研究院副院長,被聘為中央文史館書畫研究員。退休後他依然不斷探索創作,並參加了三屆全國山水畫展和一些全國性的邀請展。2011年創作《臘子口》參加建黨九十周年甘肅重大歷史題材展,被評為優秀作品,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在自己學習研究創作的同時,陳天鈾還在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甘肅政法學院美術學院、蘭州交大博文學院等學校代課,為培養藝術人才出力。在全省各地培養了一批青年畫家,諸如張北雲、趙勁輝、包少茂等,他們都已成為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山水畫家。

在立足本土、走向當代的創作中,為表現西北大地、隴上熱土,陳天鈾僅僅開了一個頭,今後仍將團結中青年藝術家共同創造表現西北大地好作品,為繁榮甘肅文化不斷努力。

詞條標籤: 藝術家 美術 人物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