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康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康士
陳康士
英文名 KangShi Chen
出生 不詳
逝世 888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字安道
職業 唐代琴家
知名作品 編有《琴書正聲》10卷
《琴譜記》一卷
《楚調五章》一卷
《離騷》譜一卷等。

陳康士

中國唐代琴家。晚唐僖宗(874~888)時的琴師,曾向東嶽道士梅復元學琴,編有《琴書正聲》十卷,書中集有《廣陵散》、《大胡笳》、《小胡笳》等傳統名曲八十餘首。

人物簡介

陳康士,字安道,晚唐琴家,活動於唐僖宗時期,

在當時以「善琴知名」。他曾向東嶽道士梅復元學琴,他習琴強調應有自己的體會,在自敘中說:「余學琴雖因師啟聲,後乃自悟。」指出「自元和、長慶以來,前輩得名之士,多不明於調韻,或手達者傷於流俗,聲達者患於直置,皆止師傳,不從心得。」批評他們只照搬老師的傳授,沒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故不會有發展創新。

陳康士「創調共百章,每調均有短章引韻,類詩之小序。」即在大曲之前附有相應短曲。這些作品都收在他編的《琴譜》十三卷里,詩人姜阮,皮日休都為他的琴譜寫了序。遺憾的是他的作品沒有全部保存下來,但是這種編輯體例卻一直沿續到明代,見於《神奇秘譜》、《杏莊太音補遺》等琴譜。

他根據屈原的詩創作的琴曲《離騷》,是安史之亂後具有現實意義的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歷代都有人彈奏。曲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僧居月《琴曲譜錄》謂原曲為九段,後人衍為十八段。此曲抒發了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慘遭奸讒後的憂鬱和苦悶,以及思鄉愛國的崇高感情。《離騷》,具有古樸蒼勁、深沉含蓄的風格。第二段在低音區出現的音調,淒涼而壓抑;它與第三段表現憤慨的音調交替變化出現,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使人感到悲愁交加,層層曲折。第七段一掃沉悶的氣氛,豪放自若,有不為天地所累之慨,表達了屈原勇於追求理想的精神。全曲隨情緒的起伏變化鮮明、生動。《琴學初津》在《離騷》後記中,以「始則抑鬱,繼則豪爽」的評語,比較準確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調。

除《離騷》譜,陳康士輯《琴書正聲》十卷,其中包括《蔡氏五弄》等八十餘首,又撰《琴調》十七卷,《琴譜記》一卷、《楚調五章》一卷,對晚唐琴學的發展繁榮起到很大的作用。這些作品大多已軼失。[1]

離騷古琴曲

《離騷》是晚唐陳康士根據屈原同名抒情長詩所作的古琴曲。表現屈原一心要在楚國實行政治改革,但理想又不得實現的苦悶。據<<崇文總目>>講:陳康士「依<<離騷>>以次聲」。最初可能是吟唱原詩,以後逐步形成了獨奏曲。現存<<離騷>>琴譜,都以原詩中的詩句作為各段標題。明、清傳譜多達三十七種,是較受歡迎的演奏曲目。<<琴學初津>>在曲後記中說:「審其用意,隱現莫測。視其起意,則悲愁交作,層層曲折,名狀難言。繼則豪放自若,有不為天地所累之慨。」後記中又把全曲概括為:「始則抑鬱,繼則豪爽」。「寧溘死以流亡兮」,「雖體解吾猶未變兮 」的不屈不撓、堅持真理的精神,在樂曲中得到深刻的體現。樂曲古樸蒼勁、深沉含蓄,抒發了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遭奸讒後的憂鬱和苦悶,以及思鄉愛國的崇高感情。

此曲樂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原曲為九段,後人衍為十八段。由管平湖定拍、定節奏並演奏的《離騷》,具有古樸蒼勁、深沉含蓄的風格。第二段在低音區出現的音調,淒涼而壓抑;它與第三段表現憤慨的音調交替變化出現,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使人感到悲愁交加,層層曲折。第七段一掃沉悶的氣氛,豪放自若,有「 不為天地所累」之慨,表達了屈原勇於追求真理的精神。

全曲隨情緒的起伏變化,採用了商、羽、宮、角調式交替的手法,使情調得到鮮明、生動的體現。《琴學初津》在《離騷》後記中,以「始則抑鬱,繼則豪爽」的評語,比較準確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調。

《離騷》古琴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