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彤中國河南開封人,1967年出生。1997年參與新浪子公司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屬的利方在線網站的初創工作,1998年3月正式加入公司。 並擔任新浪執行副總裁、新浪網總編輯。

陳彤擁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北京理工大學通訊學碩士學位,以及北京工業大學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

2014年10月22日因個人原因從新浪公司離職。

2014年11月4日,加盟小米公司,任副總裁,負責內容投資和內容運營。

2016年10月27日,騰訊科技確認陳彤擔任一點資訊總裁和鳳凰新媒體總裁。

人物簡介

陳彤,1967年2月出生。1997年參與利方在線網站的初期工作,1998年正式加盟新浪,自2007年2月起擔任新浪執行副總裁兼新浪網總編輯。

陳彤擁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北京理工大學通訊學碩士學位,以及北京工業大學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

人物履歷

1997年4月至1998年8月,陳彤任利方在線體育沙龍版主;

1998年3月正式加入新浪公司。1998年,陳彤主持「法國 98足球風暴」網站一鳴驚人,創造了中文網站的訪問記錄。之後,新浪網新聞中心在科索沃戰爭、中國加入WTO、悉尼奧運會、「9·11事件」、雅典奧運會等重大事件的報道中獲得巨大成功,確立了新浪網在全球中文網站中的優勢。

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任新浪網新聞中心主編;

1999年6月至2000年6月,任新浪網內容總監;

2000年6月至2002年5月,任新浪網中國區執行副總經理;

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任公司副總裁兼總編輯;

2003年11月至2007年2月,任公司資深副總裁兼總編輯。

2007年2月起擔任新浪執行副總裁兼新浪網總編輯。

2014年10月22日,新浪董事會解除了陳彤的一切職務被迫離職。

管理方法

陳彤的管理方法在外人看來簡單、粗暴,幾乎有點「一言堂」的味道。但是,畢竟是他首創了網絡媒體的模式--快速、全面、短小。其他網站在內容模式上多少向新浪靠攏。為此,陳彤自覺已經「非常知足」。

陳彤發新聞就象轉播一場足球比賽一樣。但他的聰明之處在於,抓住了幾次重大突發事件,把海量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掛在網上,滿足了網民獵奇的欲望。因為新浪的成功,四通利方原來的主營業務軟件,已經變得模糊起來,網民記得的只有兩個字:門戶。

一位業內人士把網絡媒體模式劃分為兩代,一代是以新浪為代表的模式。推崇速度、全面、篇幅短小。但是他們認為,從今年下半年開始,這種模式達到了高峰,新浪已經漸露疲態;到2002年,當網民習慣在網上看東東,並樂於接受較長的文章時,他們預測說,網絡媒體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快而全將不再是唯一標準,網民想看自己最感興趣的新聞。而到時一味的COPY已經籠絡不住日漸成熟受眾。第二代的網絡媒體將進行信息的深加工,並做出自己的滋味來,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對此,陳彤的看法是,新浪編輯不足100人,每天都在超負荷運作,「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是他覺得如果有條件,新浪會做得更好。比如現在許多新聞處理得較粗造,完全可以做更深的加工。

陳彤並沒有辦法判斷3000多條信息的真假,如果感覺有問題,新浪會在文章後加聲明。否則,對信息控制過嚴,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用戶的知曉權。他堅持新浪儘可能的提供給網民信息,讓他們自己去判斷。每天有上百萬的人從網上免費得到了他們想得到的信息,網民們一邊享受這份免費大餐,一邊暗地嘲笑提供如此豐富的大餐的人還賺不到錢。雖然在很長的時間內,網站還不可能點擊收費,但是網站說白了就是個以贏利為目的的企業,無論是講究快而全,還是追求原創,是到了該變的時候了。而在新的變革來臨之前,門戶網站們都在尋找着自己的活法,只有一點是永不變的,那就是多為自己準備幾塊「奶酪」,玩出些更新鮮的花活兒。

傳統媒體都有個運作周期,而網站卻沒有。編輯們雖然是整天複製其他媒體的稿件,但如果想起個十分抓人的標題,編輯就必須對文章有個整體的把握。時間長了,免不了產生厭倦心理,甚至麻木了,而陳彤對下屬的要求並沒有因此而降低。雖然以新浪目前成績足以寬慰他們為之付出的努力,但陳彤還是覺得「不滿足」,因為每天的留下的遺憾還是很多。陳彤毫不猶豫的承認「我是個完美主義者」。

在陳彤的眼中,滾動在新浪網上的新聞總有那麼多的錯誤,為了保持新浪網在網民中的口碑,他緊繃的神經一刻也不敢放鬆。

人物動態

奧運火炬手

2008年7月25日,火炬手新浪資深副總裁,總編輯陳彤手持火炬傳遞。當日,北京奧運會聖火在河南省鄭州市傳遞。

離職新浪

2014年10月22日,江湖人稱「老沉」的陳彤,在微博上以公開信的形式宣布將離開新浪,去向不明,之後會擔任新浪的顧問。離職前,他的職位是新浪執行副總裁兼新浪網總編輯。

陳彤是新浪的早期員工之一,在中國互聯網媒體領域資歷很老,算得上教父級選手,一直總體負責新浪媒體業務的發展。

媒體人到一定高度後出走尋求轉型的例子有不少,網易媒體系出來創業的都能組成一個排了,不少人都做的不錯,比如唐岩、方三文等,後來的還有搜狐總編輯劉春。

24日,據小米內部人士透露,陳彤將任小米副總裁負責媒體事務。小米的粉絲經濟就是典型的社交媒體爆發。

加盟小米

2014年11月4日,內部消息稱,陳彤已經加盟小米,11日入職,負責互動娛樂部門,職位是副總裁。 另有消息稱,陳彤出任小米副總裁,接替的正是黎萬強

此前,黎萬強宣布,將去硅谷閉關,準備新的產品,小米網工作將由小米總裁林斌負責。

離開小米

2016年10月27日,騰訊科技確認陳彤擔任一點資訊總裁和鳳凰新媒體總裁。

人物觀點

財金錢 社會上的仇富現象,是否意味着企業家在財富觀方面存在一些缺失。陳彤認為,中國的企業領袖在財富觀上的最大缺失,首先是對財富觀認識不清,以為財富就是金錢和利潤,賺錢越多,財富越多;其次是認為回報社會一定要有錢之後才能做。

陳彤認為財富以金錢為基礎,但不等於金錢。財富本身還包含了價值取向的因素,除了金錢的多少,財富是如何運用的也很重要。他覺得主動回報社會是財富觀的重要衡量指標,企業家應該有「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理念,這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

經營企業 踏實本分是大多數人對陳彤的評價。關於企業的社會責任,接觸過無數企業家的陳彤,用了「踏踏實實、本本分分經營好企業是根本所在」來總結。陳彤的邏輯是:一個企業如果經營不好,不能讓企業得到良性的可持續發展,對內,員工不能得到好的發展,甚至工作朝不保夕;對外,不能貢獻更多稅收,如此,社會責任無從談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另一方面,企業要盡到企業公民的責任,不能搞利潤至上主義,因為「鑽到錢眼裡的人反而賺不到錢」。

三方共贏 在陳彤眼裡,新財富觀是一種追求和諧、平衡的財富觀。企業領袖應該重視三個方面的平衡:企業可持續發展與職工權益保護之間的平衡;企業與社區利益的和諧共處;企業所在產業鏈的平衡發展。企業家在創造價值時,最好的狀態是實現個人、公司、社會的三方共贏。陳彤認為追求三方共贏不僅是一個企業的終極目的,而且,在當前乃至未來,也是企業能夠良好發展的先決條件。

他覺得三方共贏的內在含義是企業家把公司經營管理好,公司得到可持續發展,就能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在公司價值增長的同時,用稅收、吸納更多就業人員等來回饋社會;企業家在創造這些價值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陳彤結合新浪網實際分析,新浪從組建初經歷了8年的虧損期,沒有賺過一分錢。但是網站需要長期的培育期和持久的磨礪,新浪和其它一些商業網站的扭虧為盈,成就當今中國IT界的財富神話就充分印證了這個道理。

陳彤認為,地方新聞門戶網站大多有強大的媒體背景或政府支持,在本地新聞宣傳方面具有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和大型商業網站所沒有的先天優勢。地方新聞網站的內容建設應立足本地,結合本地經濟、文化特點,做出地域特色。地方新聞網站在很大程度上和地方紙媒性質相似,要落歸本地,就是要實現網站的本地化、本土化,本着為本地網民服務的宗旨,增強本地網民的歸屬感,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地方新聞網站的潛在能量。

個人語錄

有一個編輯在報道武漢水災的新聞標題用了「武漢群眾大撤離」,被我狠狠K了一頓,難道官員們就不撤離了嗎? 新聞編輯們不能只重量不重質,以前我們的編輯只要中東一炸死人就出專題,但專題只有兩篇新聞,其他都是「TMD」十年八年前的舊聞。

楊利偉上天前一天,我的一個手下就用了「楊利偉什麼什麼」的標題,前面沒有標明楊利偉是什麼什麼人,我KAO,這也太牛X哄哄了吧,要是上天后可以這樣,上天前,誰知道楊利偉啊,我代表廣大受眾,要求編輯修改標題。

我不是新聞學科班出生,但從事網絡新聞一段時間後,深感專業知識不夠,於是報考了人民大學新聞學研究生,接受了我黨新聞學的正規教育。

人物評價

陳彤,在6年時間內,用新聞將新浪打造成了領先品牌。也不完全因為,陳彤將自己的命運,理想,幸福,乃至人生的寄託與新浪合而為一,更為重要的是,當一個新世紀開始的時候,中國互聯網新聞的競爭者和從業者,依然無法迴避地要去考慮,分析,研究陳彤和他的新浪新聞模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跨越新浪新聞,就必須要先超越陳彤。對於身處其中的人而言,這種競爭無疑是殘酷的。有一個細節是耐人尋味的,陳彤最初上網時,用的網名是Gooooooal,英語"goal"是進球的意思,陳彤用六個O,赤裸裸地表示着他進球的欲望。但是對於中國互聯網新聞的發展來說,卻因這種競爭和挑戰,會變得更加精彩。當人們的注意力,因王志東的離職,以及新浪高層的人事鬥爭而紛擾的時候,陳彤依然如黃牛一般拉着新浪新聞,堅定地按照既定的方向前進。有人說,沒有了王志東的新浪就不再是新浪。其實不管新浪這部車上坐的管理者是誰,只要陳彤還是陳彤,新浪就還是新浪。這麼說也許並不為過。

作為中國網絡新聞媒體的奠基人之一和重要的領導者,陳彤的離開,並不會留下多少不可填充的空白,因為他的使命和作為就是讓網絡成為最重要的新聞載體,並與社會進步互動。「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大勢已成,不會逆轉。但傷感是有的,沒有陳彤,我們對網絡新聞規律的把握,還要探索更長時間。[1]

陳彤從小沾染了中原的氣息,他說起話來也具有河南人的豪氣和直爽。談及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現狀和走勢,他認為近兩年的變化非常之大——新華網、人民網等官方媒體在處理重大、敏感新聞報道時有了質的提高,一掃過去遲緩作風,2003年3月20日新華社/新華網成為全球第一家報道伊拉克戰爭爆發的媒體,這對包括網絡媒體在內的所有中國媒體從業人員是一個莫大的鼓舞;更加重視言論,例如人民網的強國論壇已經成為一個著名的品牌;商業網站迎來了第二個春天,新浪等股票成倍增長。同時,他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國現有網絡媒體的不足,包括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網絡新聞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展望未來,他持一種樂觀態度,專家認為我國的3G時代最快可能在兩年內到來,現在我國擁有手機用戶2.5億,通過手機上網的用戶遲早會超過通過傳統方式如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上網的用戶。 陳彤所領導的新浪的起步比較早,頁面設計、頻道設置等內部行為規範被廣泛借鑑,成為時下網站的行業規範,領導了時代潮流,但是新浪之所以成功,是與官方網站的合作密不可分的。商業網站對官方網站新聞做第二次傳播和放大,從而實現雙贏、互利的目的,如果說有功勞的話,功勞應該是雙方的,而不是單方面的。

陳彤是理科出身,他講每一個觀點,都會附以具體的數據做證明。他引用有關調查結果,新浪、搜狐、新華、人民四家網站如果單純比較點擊量,其比例大體為27:19:2:2,而僅比較點擊新聞的數量,其比例變為3.5:2:2:2,相差無幾。所以,新浪與官方網站的關係是合作大於競爭,需要建立一種長期夥伴關係,應該在合作中共同發展。

相關資訊

11月4日下午,當雷軍王川和陳彤一身紅色夾克出現在小米總參大樓會議室的時候,傳言許久的謎底終於揭開:中國互聯網門戶第一人、原新浪執行副總裁兼總編輯陳彤正式加盟小米。

雷軍表示,陳彤將擔任小米負責內容投資和運營的副總裁,小米將投資10億美元在內容方面,但是小米不會自己大量去做內容,而是會與優質內容方合作。陳彤加盟小米的第一步,就是儘快將小米電視和小米平板的視頻內容做起來。

在老冀看來,陳彤的加盟給出了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正在成為互聯網平台型公司的小米,還在努力破解內容的困局。

也許是因為小米在手機上太成功了,以至於大家都忘了雷軍當初說的,小米的MI並不是手機,而是Mobile Internet。從小米正式上線不久的MIUI 6就能看出,小米正在強化移動互聯網平台的功能,老冀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小米如何連接一切》,試着做了些論證。當時老冀曾經與小米MIUI負責人洪鋒做過交流,老冀感覺他不是很關心谷歌對安卓系統的加強控制,而更關心MIUI與垂直行業廠商連接的問題。例如,MIUI用戶使用「黃頁」功能,只需要點擊兩下,順豐的快遞大哥就能夠上門取件。之所以這麼方便,就在於小米的信息系統已經與順豐直接對接。洪鋒透露,未來小米將會與更多的公司實現直接連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