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翰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翰笙(1897~2004),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農村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20世紀30年代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的創始人。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研究中國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以第一手的農村調查材料論證中國農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指明中國農業發展的道路。2004年3月13日逝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陳翰笙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江蘇省無錫市

出生日期 1897年2月5日

逝世日期 2004年3月13日

職業 中科院院士


畢業院校 柏林大學

主要成就 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的創始人 1921年獲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 1924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

代表作品 《美國壟斷資本》、《印度莫臥爾王朝》、《中國農民》

原名 陳樞

性別 男

享年 108歲

人物經歷

陳翰笙 (Chen Hansheng),原名陳樞,江蘇無錫人,中科院院士,國際問題專家。早年留學美國、德國,1921年獲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4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任教期間,經李大釗介紹參加革命。1925年已是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李大釗被捕後被迫出走蘇聯。1928年回國後,曾在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領導工作。1933年發起成立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次年該會成立後任理事長。1934年後,先後在日本、蘇聯、美國從事研究和著書工作,並在紐約任《太平洋季刊》副主編。1939年回到香港,主編《遠東通訊》,並幫助宋慶齡等創辦工業合作國際委員會,任執行秘書。1942年後,曾在印度作研究工作,在美國任大學教授和霍普斯金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後歷任外交部顧問,外交學會副會長,中印友好協會副會長,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名譽顧問,大百科全書編委會副主編,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建設》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世界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亞洲團結委員會副秘書長,中亞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國國際文化書院院長。是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專長於世界經濟史和中國農村經濟研究。主要著作有《美國壟斷資本》、《印度莫臥爾王朝》、《解放前西雙版納土地制度》、《中國農民》、《四個時代的我》。

求學生涯

陳翰笙, 1897年2月5日生於江蘇省無錫縣城。父陳浚,前清生員,曾參加辛亥革命。陳樞幼年就讀於無錫東林小學,後隨父母到長沙,人愛國人士創辦的明德中學,受同盟會會員、南社詩人、歷史教師傅榮湘的思想影響很深。1915年母親看他才智過人,變賣首飾送他去美國深造。

出國工讀獲得美國碩士和德國的博士學位

到了美國,先考入東北部馬薩諸塞州赫門工讀學校,一面學習,一面參加種菜、養雞等勞動。1916年夏考入洛杉磯波莫納學院,原想選讀植物學科,因視力差看不清顯微鏡下的觀察物,改學地質學,同樣看不清地形地質圖。 一年後,接受導師衛斯特加德(後任美國歷史學會會長)的勸告,改學歐美歷史,並協助導師閱卷,假期出校打工得點收入。1920年畢業後,轉入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任助教。那時,俄國10月革命震撼世界,陳樞很想找機會去看一看,便抓緊機會學俄文。這為他後來去第三國際工作準備了條件。他在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工作期間,以《五口通商茶葉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為題,寫成碩士論文,論述"五口通商"後,中國的茶葉主要由廣州出口,而產地則分布在浙江、福建,從產地運到廣州,主要靠人搬運,一般要由幾批挑夫分段運輸,在漫長的路途上,茶商、挑夫常年絡繹不絕,因此,沿途的飲食業、旅店、商店和各種手工業也都迅速發展起來。論文一致獲得好評,並授予他碩士學位。在此期間,他還擔任中國留美同學會的秘書長,編印《中國留美學生》季刊等一些社會活動。

1921年冬

美、英、法、德、意、日等國為對遠東和太平洋殖民地半殖民地勢力範圍再分配,在華盛頓召開新的分贓會議,北洋政府派出以顧維鈞為團長的代表團參加,留美同學組成後援會監督和聲援代表團,阻止他們在喪權辱國的條約上簽字,他是這項活動主要參加者。同年,有位無錫鄉親名叫顧淑型也在美國學教育,將要畢業,兩人相識後,志同道合,遂結為夫婦。並因在報上發現有同名人,正式改名為陳翰笙。

1922年春

得獎學金到波士頓哈佛大學學習東歐史。是年秋,因德國馬克貶值,為使手中所有的少量美元能維持夫婦倆人較長時間的學習生活,遂改赴德國,他自己進柏林大學史地研究所,隨奧托赫契教授研究東歐史,顧淑型攻讀德文。

1924年夏

陳翰笙以《1911年瓜分阿爾巴尼亞的倫敦六國使節會議》為題的研究論文,獲得柏林大學的博士學位。同年秋,蔡元培去歐洲考察,邀請他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

奔走救國

建立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創辦《中國農村》雜誌。

1933年

陳翰笙被迫辭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職務,為團結廣大的農業和農村工作者,並在原來農村經濟調查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便與吳覺農、孫曉村、馮和法、王寅生、錢俊瑞、薛暮橋、孫冶方、秦柳方、張錫昌、姜君宸等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他被推選為理事長。1934年在上海創辦《中國農村》月刊,由薛暮橋主持,發表了許多關於農村問題的論文、調查報告和農村通訊,對當時關於中國農村問題各種形形色色的謬論,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1936年發展會員500多人,並分頭組織讀書會,進行有關農村、政治時事討論和抗日救國活動。上海淪陷後,《中國農村》在桂林出版戰時特刊,被禁止出版後,便在重慶《商務日報》、上海《文匯報》出版《中國農村》副刊。對推動農村經濟問題的研究,反映農村實際情況,發動和堅持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陳翰笙始終非常關心會務的發展,每個時期提出工作方針和工作計劃,並給予財力上的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村經濟研究會完成了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歷史任務,以後可以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工作,於1951年在北京宣告結束。

生平年表

1897年2月5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城內城頭弄。

1909年考入長沙明德中學。

1915年赴美留學,考入美國馬薩諸塞州赫門工讀學校。

1916年考入洛杉磯珀瑪拿大學。

1920年任芝加哥大學研究院助教,獲碩士學位。

1922年波士頓哈佛大學學習,後到德國柏林大學史地研究所邊工作邊學習。

1924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

1925年經李大釗介紹參加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黨。

1926年發表《三月十八日慘案目擊記》(《獨立評論》1926年3月27日第3卷第67期)。

1926年7月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顧問。

1927年10月任莫斯科共產國際農民運動研究所研究員。

1928年5月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負責審定《萬有文庫》有關書籍。發表專着《中國農民負擔的賦稅》(《東方雜誌》1928年10月10日第25卷19期)。

1929年主持制定無錫農村經濟調查計劃,7月由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組成調查團,進行三個月實地調查,寫成調查報告,並發表專論《畝的差異》。

1930年出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併兼鐵道部顧問,發表《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東北的難民與土地問題》研究報告。與北平社會調查所合作,對河北保定清苑進行農村經濟調查。

1933年對廣東進行農村調查。發表《廣東的農村生產關係與生產力》,出席在加拿大召開的太平洋國際會議,提出英文論着《中國當前的土地問題》。與吳覺農等人發起成立"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擔任理事長。

1935年任蘇聯東方勞動大學研究員。經王明、康生介紹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6年在紐約出版《中國的地主與農民》(英文版)。擔任紐約太平洋國際學會《太平洋事務》季刊的編輯工作。協助饒漱石在紐約創辦《華僑日報》。

1939年在香港協助宋慶齡辦工業合作運動,任工合國際委員會秘書。

1941年以後任桂林師範學院西文系主任、西南商專教授,擔任廣西建設研究會研究員。

1946年任華盛頓州立大學特約教授。完成《工業資本與中國農民》、《西雙版納的土地制度》在紐約出版。

1950年完成《印度和巴基斯坦經濟區域》,1月底受周恩來邀請回到祖國,任外交部顧問、外交學會副會長、中印友好協會副會長、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併兼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世界史組負責人。

1952年與金仲華共同主持英文期刊《中國建設》的編輯工作。

1978年以來,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和世界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農業經濟、南亞以及社會科學情報等研究所學術委員。任北京大學、外交學院兼職教授,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導師。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卷編委會主任。

2004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8歲。 擔任工合國際委員會秘書促進戰時工業合作運動

陳翰笙被迫離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後,不能在國內公開活動。1933年冬偕顧淑型東渡日本,參加《東洋文庫》繼續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用一年時間寫出《中國的地主與農民》、《工業資本與中國農民》兩部著作(英文版,由太平洋國際學會分別於1936年、1946年在紐約出版,後者並出有日文版)。1935年4月回到上海,再度秘密去莫斯科,任東方勞動大學研究員,並協助蘇聯出版社校訂俄文中國地圖。同年,經當時在第三國際任職的王明、康生證明,將組織關係由第三國際正式轉入中國共產黨。

1936年4月

太平洋國際學會在紐約出版《太平洋事務》季刊,陳翰笙應總編輯歐文·拉鐵摩爾之邀,與夫人取道歐洲去美任編輯工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連續在報紙上發表文章,並去加拿大走訪了十幾個城市,宣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決心和力量,通過各地華僑與華人組織,號召華僑與華人捐獻支持國內抗日戰爭。

1939年5月

陳翰笙根據黨的指示,由美國回到香港,協助宋慶齡和埃德加·斯諾夫人及艾黎等友人發起組織的工業合作運動,擔任工合國際委員會秘書並主持日常工作,負責向國際宣傳、接受捐獻、轉運物資,工合運動是在沿海及中部城市淪陷後,內地工業品極其緊缺的情況下,幫助各地建立起一些小規模的工廠,以安置難民和失業工人,生產各種緊缺的工業產品,解決戰時人民迫切需要。

1941年12月

日寇占領香港,陳翰笙經澳門轉到桂林,除繼續進行工合工作外,發表了《三十年來的中國農村》、《物價與中農》等論文,並與張錫昌、千家駒、狄超白、秦柳方等8人共同寫成《戰時的中國經濟》一書。

1944年3月

重慶國民黨政府密令桂林西南行營逮捕陳翰笙。他事先得到消息,秘密離開桂林前往印度。他在印度德里大學找到一份評論員的工作,藉此機會結識了一些印度學者,並把精力用在撰寫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英勇事跡,還將他和劉洪進、劉述舟在西雙版納對傣族原始公社的土地所有制調查材料加以整理,寫成《西雙版納的土地制度》一書(1949年紐約出版英文本,1985年國內出版中文本)。

1945年8月

日本投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陳翰笙等轉到印度史學會工作,他利用這個機會,對印度進行經濟區域考察,東至加爾各答,南到印度洋海岸,西到孟買,北到阿富汗邊境附近的信德,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通過調查,使他對印度經濟地理、社會狀況、種姓制度、宗教等有了比較透徹的認識。

1946年4月

他和顧淑型離開印度前往美國西海岸,在華盛頓州立大學任特約教授,講授印度史。他在美國繼續查閱1927-1928年出版的《英國皇家印度農村調查團證詞》14巨冊,補充在印度調查所得的資料,用英文寫成《印度和巴基斯坦經濟區域》,後來譯成中文,195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80年,英文本在印度出版。

陳翰笙這次在美國,正值蔣介石在美國支持下發動向解放區全面進攻的第3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利用美國各地講台進行公開演講,抨擊蔣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反動政策,喚起國際友人和愛國華僑華人的同情和支持。

主要論著

1.陳翰笙.《五口通商與茶葉貿易》.美國芝加哥,1921年.

2.陳翰笙.《瓜分阿爾巴尼亞的1911年倫敦使節會議》.德國柏林,1924年.

3.陳翰笙.《人類的故事》.北京北新書局,1925年.

4.陳翰笙.《國際新局面》.北京北新書局,1925年.

5.陳翰笙.《封建社會的農村生產關係》.上海:國立中央研究院,1930年.

6.陳翰笙.《東北的難民與土地問題》.上海:國立中央研究院,1930年.

7.陳翰笙.《現代中國的土地問題》.上海:國立中央研究院,1933年.

8.陳翰笙.《廣東農村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海中山文化教育館,1934年.

9.陳翰笙.《中國的地主和農民》(英文版).美國紐約,1936年.

10.陳翰笙.《工業資本與中國農民》(英文版).美國紐約,1940年.

11.陳翰笙.《中國資本與內戰》.美國紐約,1946年.

12.陳翰笙.《中國農民》(英文版).印度孟買,1946年.

13.陳翰笙.《中國工業合作運動》(英文版).美國紐約,1947年.

14.陳翰笙.《西雙版納的土地制度》(英文版).美國紐約,1949年.(1985年社會科學出版社再版).

15.陳翰笙.《美國壟斷資本》.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5年.

16.陳翰笙.《印度和巴基斯坦經濟區域》.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

17.陳翰笙.《印度莫臥爾王朝》.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再版.

18.陳翰笙.《陳翰笙文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19.陳翰笙.《解放前的中國農村》1-3輯(與薛暮橋、馮和法合編).北京展望出版社,1985.1986.1989.

20.陳翰笙.《解放前後無錫、保定農村經濟》(與薛暮橋、秦柳方合編).農林漁業部農村經濟管理幹部學院研究所,1988年.

紀念文章

陳翰笙同志生平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的社會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顧問陳翰笙同志,因病於2004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8歲。

陳翰笙同志1897年2月5日生於江蘇無錫。他經歷了清朝末年、北洋軍閥、國民黨統治和新中國四個時代,為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反對黑暗統治、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為我國的社會科學研究事業、教育事業以及民間外交活動的開展,不辭辛勞,不畏險阻,獻出了畢生精力。

陳翰笙同志1915年為實現"科學救國"的理想,赴美國勤工儉學,在芝加哥大學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又赴德國在柏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24年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李大釗同志的影響下結交蘇聯友人,研讀《資本論》,逐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經李大釗同志介紹,1925年加入國民黨,擔任北方局的宣傳、聯絡工作。次年,參加了北京"三·一八"運動,反對段祺瑞軍閥統治,並參加共產國際的工作,為共產國際創辦的《國際新聞通訊》撰稿,及時報導中國革命動態,宣傳中國革命。

1927年李大釗同志遭奉系軍閥殺害後,陳翰笙同志被迫前往蘇聯,在共產國際創辦的國際農村經濟問題研究所任研究員,開始關注中國的農民問題。1928年回國。1929年任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社會學組主任,組織大批有志青年對中國農村社會進行調查。1933年他參與建立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擔任會長,並創辦《中國農村》月刊,刊登大量調查報告和論文,說明農村問題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論證改革封建制度的必要性,有力地支持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並培養了我國一批著名的經濟學家,作出了重要貢獻。1932年,陳翰笙同志參與宋慶齡、蔡元培等人組織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活動,多方營救被捕的革命同志和愛國人士,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1935年,為躲避國民黨特務追捕,先去日本,再赴蘇聯,並任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特約研究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6年,陳翰笙同志根據我黨的指示前往美國紐約,任太平洋關係學會國際部研究員、《太平洋事務》季刊編輯,同時為黨創辦的《華僑日報》工作,宣傳黨的主張,號召愛國僑胞抗日,爭取美國政府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1939年底抵達香港,協助宋慶齡開展"工業合作運動",任"中國工業合作運動國際委員會"秘書長,並負責"保衛中國大同盟"的工作,向同情中國抗日戰爭的國外人士和海外僑胞進行募捐,支持黨領導的抗日鬥爭,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對日妥協投降、對內反共反人民的政策。1942年香港淪陷後,他轉赴廣西,受"工業合作運動國際委員會"委託在桂林辦了工業合作研究所,在此期間積極營救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的革命同志。1944年春,為躲避國民黨緝捕而前往印度,從事抗日工作。

1946年,根據周恩來同志的指示,陳翰笙同志再度前往美國,先後在華盛頓州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並在約翰·哈近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和紐約亞洲研究所作研究工作。他撰寫文章,在舊金山、芝加哥、紐約等城市發表演說,揭露蔣介石政權的黑暗統治和發動內戰的陰謀。

1950年冬,陳翰笙同志應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回到祖國。擔任《中國建設》雜誌編委會副主任,他為辦好這一英文刊物傾注了心血,從組稿、撰稿、翻譯,到出版、發行,幾乎每個環節都親自過問,每篇稿子都親自審改。他強調文章要用事實說話,嚴格要求每一位編輯和記者,耐心細緻地指導、培養每一位年輕同志。他本人為《中國建設》撰寫多篇文章,內容實朴,文字優美,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20世紀50年代,陳翰笙同志先後任外交部顧問、外交學會副會長、中印友好協會副會長、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委員、對外文化關係協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國亞非團結委員會副秘書長,出訪過印度、緬甸、巴基斯坦、蘇聯、德國、芬蘭、瑞典和東歐諸國,對增進我國與其他國家人民之間的友好團結作出了貢獻。

1955年,陳翰笙同志被遴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58年任外交部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1962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室主任。他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文化大革命"中,陳翰笙同志受到嚴重迫害,被下放湖南茶陵外交部幹校。粉碎"四人幫"後,陳翰笙同志以驚人的毅力和過人的精力繼續領導和從事各種學術研究工作。他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世界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商務印書館外國歷史小叢書編委會主任、中亞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長、世界經濟學會顧問、中國經濟團體聯合會顧問、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副主任暨外國歷史編委會主任、中國太平洋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文化書院院長、顧問。

陳翰笙同志在科學研究工作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反對教條主義,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倡導嚴謹的學風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他學識淵博,研究工作覆蓋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和國際關係學等多種學科,撰寫專著和論文達400餘種。他的許多論文和著作對於推動各有關領域深入開展研究起着重大的作用,他的一些經濟學、史學論點具有深遠的影響和前瞻性。20世紀30年代他所組織撰寫的農村調查報告和論文,於80年代編輯成《解放前的中國農村》(共3輯,300多萬字),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獻。1985年編輯出版的《華工出國史料匯編》(共10輯,300多萬字)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陳翰笙同志畢生與教育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曾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燕京大學、桂林師範學院和北京外交學院等多所學校任教。他還極其重視中等教育和幼兒教育,尤其關心學生的道德教育。1925年他與其他同志在北京創辦的藝文中學,是五四運動以後我國最早進行教學改革,實行道爾頓制的學校。他無論在國內或國外,工作多麼繁忙,處境多麼困難,都堅持做教育工作。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動亂期間,他也甘冒風險,在家裡為上門求教的青年開設英文學習班。

陳翰笙同志一生忠於人民、忠於革命,剛直不阿,疾惡如仇,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他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潛心鑽研,堅持科學研究與革命實踐相結合,表現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優秀品質;他關愛學生,誨人不倦,時刻以培養青年為己任,表現了一個教育家的崇高風範。陳翰笙同志不愧是革命前輩、學術宗師、教育先驅。

陳翰笙同志為革命、為學術、為教育,鞠躬盡瘁,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他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我們緬懷陳翰笙同志,要以他為榜樣,勇於開拓,善於創新,為發展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