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衡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9月21日) |
沒有或很少條目連入本條目。 (2019年9月21日) |
陳衡哲(1890年7月12日—1976年1月7日),筆名莎菲(SophiaH.Z.Chen),祖籍湖南衡山,1914年考取清華留美學額後赴美,先後在美國沙瓦女子大學、芝加哥大學學習西洋史、西洋文學,分獲學士、碩士學位。 1920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西洋史;1920年9月27日與任鴻雋結婚;後任職於商務印書館、國立東南大學、四川大學;著有短篇小說集《小雨點》、 《衡哲散文集》、《文藝復興史》、《西洋史》及《一個中國女人的自傳》等;建國後任上海市政協委員,1976年去世;她是我國新文化運動中最早的女學者、作家、詩人,也是我國第一位女教授,有「一代才女」之稱。[1]
基本信息
中文名:陳衡哲 | 國籍:中國 |
筆名:莎菲(SophiaH.Z.Chen) | 祖籍:湖南衡山 |
出生時間:1890年7月12日 | 逝世日期:1976年1月7日 |
出生地:江蘇武進 | 職業:作家、教師 |
畢業院校:美國沙瓦女子大學、芝加哥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碩士、女教授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位女作家 |
代表作品:《文藝復興史》《西洋史》《一個中國女人的自傳》《衡哲散文集》 | 配偶:任鴻雋 |
人物經歷
1890年,陳衡哲出生在江蘇武進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陳韜擅長詩詞、書法,喜愛收藏;母親莊曜孚出自常州大姓莊家,知書達理,尤長於繪畫。夫妻感情甚篤,常常妻子作畫,丈夫題詩,其樂融融。年幼的陳衡哲在這樣一個經濟寬裕、充滿書卷氣息的家庭中無憂無慮地成長。在那個封建女子必須纏足的年代,她做出抗爭放棄纏足所幸母親莊曜孚教育子女較為開明寬容,陳衡哲得以免遭纏足之苦,從此以天足來往。
- 離家求學
陳衡哲自幼聰明好學,在父親的教導下完成了啟蒙教育。9歲那年,陳衡哲一家搬到了外祖母家中,在這裡,她遇到了一位人生導師—— 莊蘊寬。莊蘊寬是陳衡哲的舅舅,在廣州為官,常常能接觸到歐美的科學和文化。他看到那些來中國的美國女子,以天足往來,落落大方,或從醫或執教,與唯唯諾諾、三從四德的中國女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每當回家省親時,他就將自己的見聞講給陳衡哲聽,鼓勵她學習西洋的獨立女子,並教導她「既不要哭哭啼啼地怨命,也不要不思進取地安命,而要積極大膽地造命」。舅舅的造命論深深影響了陳衡哲。13歲那年,陳衡哲毅然離開家,來到廣東求學。可是求學之路並不順利,先是因為年紀太小被廣州的醫學院拒之門外,後到上海愛國女校求學也未果,最後輾轉進入了女子中西醫學堂就讀。然而,這段學醫經歷並不愉快。「好惡極端」的老師、鮮血淋漓的醫療實踐,讓陳衡哲如坐針氈。唯一讓她覺得有所收穫的,便是英語學習,這也為她日後留學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 不婚宣言
1907年冬天,陳衡哲突然接到父親發來的電報,命令她立刻回家,否則就停止經濟資助。陳衡哲只得打點行裝,匆匆踏上歸程。回家後不久,陳衡哲明白了父親此番叫她回來的原因。原來是父親為陳衡哲物色了一位夫婿。這是一位官宦子弟,品學兼優,相貌堂堂,父親陳韜覺得這段姻緣是門當戶對、天作之合,讓陳衡哲考慮考慮。陳衡哲當場拒絕,並稱自己永遠不結婚。如果說在今天,稱自己是不婚主義者是特立獨行的話,那麼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離經叛道了。陳韜自是怒不可遏,拂袖而去。第二天、第三天,每當陳韜提起這個話題,陳衡哲都堅決抵抗。陳韜終於忍無可忍,勃然大怒,讓陳衡哲滾出家中,並表示就算女兒回上海,也不會給她一分錢。陳衡哲原本就因此事心煩意亂,夜夜輾轉難眠,受到這樣的刺激,竟兩眼一黑,暈了過去。等到悠悠醒轉時,母親告訴她,父親不會再提讓她結婚的事了,如果她願意,可以在這個家裡待一輩子。陳衡哲既感激又彷徨,一方面感激父母的寬容,另一方面也對前途十分迷惘。之後的幾年,陳衡哲在父母的陪伴下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父親甚至戲稱要在他的衙門後面為她建一座尼姑庵。有這樣開明的父母,不得不說是人生之大幸。
- 海闊天空
1914年5月,清華大學面向全國女孩舉辦招生考試,通過體檢和考試的人可以獲得庚子留學獎學金,去美國大學學習。這裡的體檢合格,包含一個必須的條件,那就是擁有一雙天足。恐怕陳衡哲自己也沒想到,童年時對世俗的反抗,竟為自己贏得了求學的機會。陳衡哲心潮澎湃,但同時也有些忐忑不安,因為考試科目中的大半自己都從未學過。即便如此,陳衡哲還是決定抓住這次機會,拼一把。考試結果公布,陳衡哲以第二名的成績順利通過了考試。8月15日,陳衡哲踏上駛往美國的輪船,開始了異國求學的漫漫征程。
在瓦沙大學裡,陳衡哲盡情地吸收着知識的甘霖。學校雄厚的師資力量、豐富的學習資源、良好的學習氛圍,令陳衡哲迅速地成長,從那個懵懂倔強的少女,蛻變為學識廣博、思想深刻的女學者。在校期間,她發表了多篇作品。當時國內學界掀起了文學革命的思潮,隨之而來的是種種質疑和爭議。陳衡哲敢為人先,於1917年5月在《留美學生季報》上發表了白話小說《一日》,這是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雖然今人讀來,仍然覺得文白參半,頗有拗口之感,但在當時,無疑是一次寶貴的嘗試。
與此同時,陳衡哲還收穫了美好的愛情。1915年,陳衡哲向《留美學生季報》投了一篇名為《來因女士傳》的稿子,時任總編的任鴻雋讀過之後,讚賞不已:「文辭斐然,在國內已不數覯,求之國外女同學中尤為難得。」從此向她頻頻約稿,在見面後更是對她一見傾心。然而,多次求婚均被陳衡哲以不婚主義為由拒絕。1919年冬,任鴻雋赴美考察鋼鐵產業,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陳衡哲。他對陳衡哲說:「你是不容易與一般社會妥協的。我希望能做一個屏風,站在你和社會的中間,為中國來供奉和培養一個天才女子。」任鴻雋欣賞陳衡哲的才學,珍惜陳衡哲的才學,並願意在婚後繼續支持她做學問,這樣的知己何其難得。終於,陳衡哲被任鴻雋的真情打動,答應了他的求婚。
- 學成歸來
1920年,陳衡哲與任鴻雋一起回到了祖國,並雙雙被聘為北大教授。在此之前,中國從未有女性擔任教授,陳衡哲成為了中國女教授第一人。可惜的是,沒過多久,陳衡哲就因懷孕後身體不適,向校方辭教待產。在家中,她依然筆耕不輟,專心著書立說,編成了中國第一部《西洋史》。在這部書中,她充分發揮優秀的文學素養,用「文中有史,史中有文」的寫法,將錯綜複雜的歷史生動有趣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該書一經出版,便大受歡迎,一時洛陽紙貴,短短一年多便再版6次。與此同時,她還完成了《文藝復興小史》《基督教在歐洲歷史上的地位》《洛綺思的問題》《孟哥哥》等多部作品。
憑藉出色的學術成就,陳衡哲連續4次被選拔為太平洋國際學會的會議代表,活躍在國際高規格學術會議上。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成就,更是中國學術界的光輝一筆。
- 川行引禍
1935年,任鴻雋被任命為四川大學校長,陳衡哲隨夫赴川。當時的四川,依然閉塞落後,軍閥政治黑暗,吸食鴉片成風,甚至家裡來了客人,主人會堂而皇之請客人上炕吸兩口。而最令陳衡哲震驚的是當地的納妾之風。「在別的地方,妾的來源不外三處,那便是:丫頭,娼妓,和貧苦女孩子。在四川,有許多闊人的所謂『太太』卻是女學生,而有些女學生也絕對不以做妾為恥。」這些「寧為將軍妾,不作平人妻」的女學生,在自尊自立的陳衡哲看來可謂是女性的恥辱。陳衡哲將自己的所見所感寫成《川行瑣記》,發表在《獨立評論》上。在第二篇文章《四川的「二雲」》中,她將四川黑暗的軍閥政治暗喻為籠罩在四川上空的「一雲」,加上吞雲吐霧的「雲」,調侃說不如將四川改成「二雲省」。沒想到這篇對四川時弊的尖銳批評,給陳衡哲惹來了巨大的麻煩。國內川籍人士對她展開了激烈的批評,指責她誹謗污衊。鋪天蓋地的討伐聲,從指責《川行瑣記》內容不實,到對陳衡哲進行人身攻擊,最後演變為阻撓任鴻雋進行教學改革。無奈之下,任鴻雋辭去川大校長一職,夫妻二人離開四川。
- 山倒風強
不久,抗日戰爭爆發,陳衡哲帶着孩子,和丈夫在戰火紛飛中四處流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衡哲擔任上海市政協委員,和任鴻雋定居上海。多年的流亡生活,給陳衡哲原本就體弱多病的身體帶來了巨大負擔,不久因眼疾加重,幾近失明。 1961年,任鴻雋突發腦溢血,溘然長逝。這對於陳衡哲而言,又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在老病交加的情況下,1976年1月7日,陳衡哲因患肺炎病逝於上海廣慈醫院(今上海瑞金醫院)。[2]
主要作品
《一日》, 1917
《小雨點》1917, 新青年
《洛綺絲的問題》
《運河與揚子江》, 1927 新青年
《小雨點》 1928, 新月
《文藝復興史》
《西洋史》
《一個中國女人的自傳》 [3]
《衡哲散文集》
一代才女陳衡哲
陳衡哲,中國新文化運動中最早的女學者、詩人,第一批清華女留學生,也是我國第一位女教授,有"一代才女"之稱。
1890年,陳衡哲出生於江蘇,為名門之後。她很小就好學上進,追求自由,她拒絕了父母給她纏足,也拒絕了包辦婚姻。
1903年陳衡哲考入了上海愛國女校,之後考入清華第一批官費留美學生,她先後就讀於美國著名女校紐約瓦沙女子大學、芝加哥大學,並取得碩士學位。
在美國留學期間,陳衡哲發表了許多文章,也有了自己的筆名「莎菲」。1917發表了《一日》是近代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
受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邀請,教授戲劇和西方歷史,陳衡哲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大學女教授。她是名符其實的「才女教母」,培養了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冰心、丁玲等中國現代史上眾多知名才女。
陳衡哲一路精彩走來,不斷的超越自我,她超凡的天賦、強硬的個性以及過人的勇氣,讓她成為了她那個時代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