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陋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陋規
圖片來自moedict

陋規是指慣例性收費,中國歷史上多指官吏私下接受賄賂或索求。

陋規一詞最早出自南宋鄭興裔《請禁傳饋疏》的奏摺: 「國計不知,民瘼不恤,敝敝焉往事饋獻之陋規。」古代地方官向民眾徵收稅金時,會以運送與鎔鑄等耗損為由,多徵銀兩,稱為火耗或耗羨,但耗羨的範圍大於火耗,耗羨還包含雀鼠耗等。徵納運京的米穀,被雀鼠偷食損耗,稱為雀鼠耗。漢朝時,每繳糧食一,加耗兩,後漢隱帝時,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耗兩斗增到四斗。耗羨作爲中國歷代官員的陋規收入近乎一種公開狀態。康熙帝曾說: 「所謂廉吏者,亦非一文不取之謂。若纖毫無所資給,則居官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為生? 如州縣官只取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稱好官。其實系貪黜無忌者,自當參處。」黃六鴻《福惠全書》。另外,州縣衙門要維持公務的正常運轉,也要靠陋規。清朝地方財政須由地方官員自行解決,官員從耗羨等陋規中搜括民膏,實乃不健全的全國財政體制使然。陋規在彌補財政缺陷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清朝雜派之多,陋規之繁,不勝枚舉。雍正帝曾對陋規加以整治,如推行耗羨歸公[1]養廉銀的改革達到一定效果。但乾隆帝即位後,陋規又告泛濫。孫嘉淦曾表示,養廉不及火耗之「少半」,官員實際收入仍是銳減,而乾隆朝不可避免的通貨膨脹更影響火耗歸公改革,終於陋規又死灰復燃。道光以後,多次對陋規進行改革,但都以失敗收場,伴隨清朝滅亡。

參考文獻

  1. 耗羨歸公,xu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