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陋規:明清的腐敗與反腐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歷史是連續的,在從明至清的王朝更迭中,權力結構的基本盤,始終保持着強大的慣性。腐敗,正是分析這個權力結構的入口。

本書聚焦明清,以清晰的邏輯和鮮活的細節完整講述了朱元璋、弘曆等人的反腐始末,通過對其背景、歷程、結局及影響的闡述,集中探討了明清兩朝深陷腐敗泥潭的種種困境。並以「陋規」這一貫穿明清兩朝的腐敗現象為切入點,再現當時的帝國制度結構以及官場生態,深探明清衰敗的根本原因,提出跨越時代的反思。

★ 繼《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飢餓的盛世》之後,著名歷史學者張宏傑回歸明清命題,以「腐敗與反腐敗」為切入點,帶來一部全新的、關於明清史的另類解讀。

★ 獨特視角剖析明清敗局之根源,深入探究陋規背後明清兩朝的權力黑洞和財政危機。

★ 透徹分析封建王朝共通的腐敗癥結與反腐阻礙,以史為鑑,看清真相,一部明清紀檢監察報告、反腐啟示錄。

★ 明清官場群像,滿足讀者對官場生態的想象。

作者簡介

張宏傑,蒙古族,1972 年生於遼寧。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現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著有《簡讀中國史》《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等。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成敗論乾隆》。大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總撰稿。

書評

自秦朝至清末,從政治層面講,中國歷史基本上就是一段皇權專制不斷強化的歷史,而皇權專制本身,就是最大的腐敗。

在每個王朝的衰落期,尤其是吏治腐敗的時候,哪怕是清官單單靠工資養家糊口都有困難,社會上約定俗成的形成了一系列陋規陋習,這種灰色收入才是最大的進項,陋規不是非法的收入款項,是一個皇帝心裡清楚,並與官員達成默契的一個默許收入。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部分讀書人的夢想就是升官發財,一旦有了功名,就會不擇手段地撈錢。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買官賣官,收受賄賂,成了常態,盤剝老百姓成了日常之舉,長此以往,老百姓如何能忍受呢?


好在明朝有個海瑞,典型的清官,清朝有個曾國藩,當官不為發財。曾國藩的金錢觀還是值得學習的。

1、軍隊廉潔才有戰鬥力

曾國藩是一介書生,沒當過兵,也從來沒有摸過武器,但是他從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起兼任過數年的兵部左侍郎,對清朝軍隊現狀很了解。他認為,國家正規軍腐敗習氣已經「深入膏肓」,沒法治 了。要挽救這個國家,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赤地立新」,拋開正規軍,從頭開始,自己動手練出一支嶄新的湘軍。

曾國藩創建湘軍,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就是實行「厚餉」原則。因為他認為軍餉太低是軍隊風氣敗壞的主要原因,所以他規定的湘軍士兵的收入,是國家正規軍的三倍左右。這樣高的軍餉標準,使士兵能夠專心訓練,這就為湘軍形成戰鬥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曾國藩深知廉潔才出戰鬥力,所以他對軍隊中的廉政建設一直抓得很緊。他對軍官們反覆提醒,士兵們對一個軍官服不服氣,有兩點,一是打仗時你敢不敢沖在前面,二就是看你在錢上頭干不乾淨。只有你本身不貪污,士兵才服你,打仗時才聽你的指揮。


2、 奢侈的生活環境不利於子孫的發展

曾國藩日記中記載,他有一次與左宗棠聊天。左宗棠對他說,人生一世,不要給子孫們留什麼遺產:「收積銀錢貨物,固無益於子孫,即收積書籍字畫,亦未必不為子孫之累云云。」

不光不要給他們留金錢,也別留什麼字畫、古玩之類。為什麼呢?因為窮人家的孩子才有奮鬥精神。

富人家的孩子往往不爭氣,因為富人家的孩子有依靠、有指望,即便不爭氣,他們也不會缺錢花。所以曾國藩認為大富之家,不利於一個人良好成 長。

他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 就是說,富人家的孩子,如果從小艱苦樸素,懂得約束自己,將來才可能成大器。如果從小錦衣玉食,肯定沒大出息。

所以他說他決不「蓄積銀錢為兒子衣食之需。蓋兒子若賢,則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錢,渠將多造一孽,後來淫佚作惡,必且大玷家聲」 。

這就是說,我這個孩子將來要是有出息,我沒有遺產,他也能生活得不錯;要是沒出息,我給他留太多錢,反而是幫他造孽。多留一文錢,他就會多造一孽。

所以,曾國藩從家庭教育這個角度考慮,擔心奢侈的生活會敗壞家風,不給孩子多留錢財。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