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陝北的糕(王青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陝北的糕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陝北的糕》中國當代作家王青芝的散文。

作品欣賞

陝北的糕

糕在家鄉,既是便食,也是喜食。平常食用,只當口福,重要場合,必須具備,無糕不成喜,喜則席也。所以,家鄉人一年四季,到底要吃多少頓糕,誰也說不清楚。可以這麼說吧,家鄉的糕,伴你生,伴你終。

每到我的生日,後來又加上我孩子的生日,老媽老爸總要張羅着,吃一頓糕和粉湯,以祈禱在外地的我們平安。至於大張旗鼓地在村道,推碾逶磨軋糕面,不用問,也知道是要待人做事計,過滿月,過頭生兒,訂婚結婚,老人慶壽,最後是老人過世。記得二擱幸爺爺歿下,他見我們,不是悲傷,而是又蹦又跳,鼓着掌說,又能吃糕糕了,又能吃糕糕了。正遇他大路過,沖屁股蛋踹了兩腳,還罵了兩句,沒見過你這麼個湯貨!就是,我們也認為他是個湯貨,爺爺去世,應該哭,怎能為吃個糕,就高興得又跳又鬧又拍手呢!

另外,孩子遠行]要吃糕,圖個「飛天落地」,平安;遠方親戚來要吃糕,孩子中考、高考都要吃糕,說是「喜事臨門」,高興等等。

家鄉人之所以看重糕,把它和喜事、大事聯繫起來,關鍵是,做糕的成本低,原料所需的黍、油,均是當地的特產,加工起來又簡單又方便。如果誰家媳婦不會蒸糕、炸糕,那可是個不小的笑話

府谷屬於苦寒極北的晉陝蒙高原三角地帶,土地貧瘠,十年九旱,作物中的大部分不適應這裡的生存條件,唯獨糜、黍這兩樣耐旱作物能順應這裡的土壤、氣候,只要灑點過雲雨,山樑溝峁的糜黍就能出頭。所以,種糜、黍,是家家戶戶的首選,糜用來主食,黍用作喜慶。平常,沒事務可做的人家,一般隔幾年種一料黍。假如來年,家有婚喪大事計,就要專辟一二畝地,留作黍田,秋風吹起,紅彤彤的黍穗迎風起舞,上下顛簸,不由人吟起「大紅黍子軟油糕」的詩意,想到來年喜悅的酒醉

黍經碾磨脫殼,生成「軟米」。「軟米」泡水,老家人叫淘,再輕曬,入碓臼,上磨台,或搗或軋,就成為糕面。

[1]

作者簡介

王青芝,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