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陝西省丹鳳二郎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陝西省丹鳳二郎廟位於丹鳳縣城以西15公里的的棣花鎮賈塬村東街,棣花鎮賈塬村,這裡也是文化名人賈平凹的故鄉。棣花曾有「曇花勝地」之稱,是「商州十觀」之一,唐為棣花驛。元稹、白居易等詩人多次吟詩賦詞於此地。由於歷經戰亂兵禍,勝地古蹟損壞幾盡,而今值得一看的唯二郎廟和關帝廟。

中文名 二郎廟

地理位置 陝西省丹鳳縣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山地氣候

門票價格 門市價:3.0元

占地面積 3660 m²

著名景點 棣花

始建時間 公元1211年(金大安三年)

簡介

二郎廟位于丹鳳城西15公里的棣花鎮賈塬村。共占地面積3660平方米。棣花有「曇花勝地」之稱,為「商洲十觀」之一[1] 。廟建於金大安三年(1211年)距今有七百八十多年的歷史。是陝西省現存的唯—金代建築。《宋史·高宗本紀》載:紹興十二年(1142)八月,「秦檜以秦商之半畀金」;紹興十六年(1146)二月,再「詔以商地予金」。清康熙《續修商志》亦載:「和議成割商畀金」。俗傳棣花東之小河,即南宋和金之分界線,為了立標誌界,金人於金大安三年(1211)按照喇嘛寺造型,融合漢人建築藝術,設計建成棣花街二郎廟,為金、漢建築工藝之合璧。唐為棣花驛,無稹、白居易等詩人多次唱和於此。歷代所築樓台亭閣、水榭欄干、煙柳畫橋、荷花魚池以及丹江南岸丹崖之上排排懸空古洞,為其地增添了不少澤國風韻和神秘色彩。因風景優美、文人湊趣成十,日「棣花十觀」:曇花勝跡、古塔鑽天、松雲藏月、怪石誌異、南山飛瀑、甘泉自美、二龍拱橋、蠍尾接塬、聖廟神修、魁樓映瑞。由於歷經兵燹,勝地古蹟損壞幾盡。而今值得一顧的唯飛檐斗拱、上復五彩琉璃瓦之法性寺佛殿,特別是二郎廟、由於二郎廟的奇特造型和歷史典故,各方遊人紛至沓來,爭睹其神奇風彩。

歷史

二郎廟修建於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距今已有790多年的歷史。相傳金國侵略南宋到龍駒寨後,遇到這裡的南宋將士奮力抵抗,久戰不分勝負,當朝宰相秦檜力主求和,便割商給金,金國為了立標誌界,按照喇嘛寺的造型,融合漢人建築藝術,建成棣花街二郎廟。據載,秦檜曾「割商界給金」,為立標誌界築此二郎廟。據《宋史·高宗本紀》載:南宋初,金兵大肆侵犯中原,宰相秦檜慫恿高宗向金人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南宋向金稱臣。「兩國疆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在寶雞境內)為界,南宋割唐、鄧二州(在河南省境內)及秦(在甘肅境內)商二州之半給金」。金國逐在金大安三年在棣花東街築廟,以為疆界。二郎廟,初祀曾在灌口「斬蛟」(治水)為民除害的李冰次子——「二郎神」李二郎。到明、清,受《封神演義》、《西遊記》、《劈山救母》等文藝作品的影響,改李二郎為楊二郎——楊戩(二神均住灌口,稱真君,排行第二。故一些學者謂「楊戩系從李冰次子故事轉化而來」。因之以後修葺神廟時,改塑為小說或舞台上揚戩扮象)。二郎廟是商洛地區最古的建築,歷代曾經五次修葺,至.今古風猶存。二郎廟外牆壁上留有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書寫的革命標語 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實物資料。二郎廟歷經幾百年兵荒戰禍,年久失修,幾盡倒塌。該廟舊時曾有牌樓、樂樓。樂僂設計別致,與兩側過鳳式菩薩廟及魁星樓相連接,舊日鄉紳權貴看戲,設座東、西側樓,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5年9月陝西省文物事業管理局撥專款重修,現列入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現共有面積3663.63平方米。二郎廟既屬文物古蹟且屬革命聖跡。1934年至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司令部和政治部,曾在此駐紮,分別在二郎廟和關帝廟山牆上書寫兩幅斗大黑字標語。「為創建陝西蘇維埃而戰!」「建立陝西蘇維埃政府!」紅軍走後,國民黨地方當局多次勒令剷除,但當地人民每次只用白土刷遮,終將標語保護下來,然至「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構造

二郎廟其建築因是金人所建,所以按照喇嘛廟造型,又融合漢人建築藝術風格修建而成,為金漢藝術之合璧。二郎廟面闊三間,磚木結構,長10米,寬8米,高7米,廟頂為歇山轉角式,明檐明柱,屋頂為歇山五脊四坡轉角式,上覆彩色琉璃瓦,正脊呈現的叫「魚龍變化」,中間是二龍戲珠和曇花,下面是八仙法器,沿這面坡垂直而下的兩個拱叫垂脊,下沿是兩個龍頭,四面向上略翹的叫仰脊,那些較小的塑像是秦瓊、敬德和飛禽走獸。廊檐斗拱呈矛頭型,代表了金人好戰的本性。整個建築給人以宏偉、高峻、堂皇之感。廟周圍有台階,廟堂3間,當中一間長4米,兩邊有1米多的開間,入深7米。廟的挑檐、斗拱等形式為研究金代建築提供了實物依據。二郎廟東側有關帝廟,建於清乾隆18年(公元1837年),其規模、形制、建築韻味均酷似前者,系清代人刻意仿建。遠遠望去,兩座建築宛如一對孿生兄弟,昂然雄立。二郎廟,位丹江北岸,坐落棣花老街東端,雖經五次修葺,然當初之藝術風格猶存。俯視丹江、仰瞻智亭(即商山),山環水繞,荷塘輝映的二郎廟,屋頂為歇山轉角式,屋脊高達1米,上復彩色琉璃瓦並有群獸瓷雕。飛檐下托劈竹型拱斗,檐角掛有風鈴。面闊三間,明檐明柱。廟基高出地面1米,四圍出廊,門前踏步三級。整個建築給人以奇偉、高峻、堂皇之感。二郎廟東側有關帝廟,其規模型制、建築韻味,酷似前者,帷拱斗改為象鼻子型,系後人刻意仿建。遠望,兩座建築,宛如一對孿生姐妹並排玉立。該廟舊時曾有牌樓、樂樓。樂僂設計別致,與兩側過鳳式菩薩廟及魁星樓相連接,舊日鄉紳權貴看戲,設座東、西側樓,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共有面積3663.63平方米。新修的院門上有賈平凹題寫的二郎廟三個字,進入後直接映入眼帘的即是該廟的全部,並列的兩座古廟,西邊的是為二郎廟,東邊的為關帝廟,全部面闊三間,進深四椽,都為單檐歇山頂,只不過西邊的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東邊的歇山頂覆綠色琉璃瓦。從外形和結構上看兩座建築基本感覺是出自一張圖紙,但細看後發現玄機在於西邊的二郎廟的斗拱和風格頗有遼金古風。

視頻

平遙古城,下雪中的二郎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