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重金屬污染修復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陝西省重金屬污染修復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本中心由陝西科技大學與中陝核集團於2017年共同組建,聘請國內本領域知名專家擔任中心主任和技術委員會成員,以改善礦山生態環境、促進尾礦資源化再利用技術、加快提升陝西省重金屬污染修復研究與產業化水平為目標。
目錄
組織構架
研究領域與方向
工程中心旨在全面推動科技創新戰略,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改善礦山生態環境,促進礦石尾礦資源化再利用技術發展,確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尾礦場地點源控制與貴重金屬回收技術
研發針對不同尾礦類型中重金屬的高效環境友好型提取劑;環境友好型淋洗劑組分的設計與優化,降低場地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成本。圍繞秦嶺金屬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需求,開展稀有貴金屬高效提取技術、尾礦及礦渣廢棄物重金屬淋失液電沉積技術、超臨界萃取與氧化修復技術、粘土基複合吸附劑深度處理技術,實現源頭控制和貴重金屬回收。
(2)尾礦資源化深度利用技術
開展以尾礦為基礎材料製備納米礦物材料[2]、礦物複合材料及地質聚合物材料等環境礦物材料的技術和工藝研究,利用所製備的環境礦物材料改良土壤、控制區域重金屬污染,實現「以廢制廢」,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在對尾礦進行科研和技術開發的基礎上,總結、編纂不同類型尾礦綜合開發利用指導手冊。
(3)礦區土壤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技術
針對尾礦肥力水平差,保肥、保水能力低且受Cd、Cu、Zn等多種重金屬複合污染的情況。結合秦嶺生態資源調查,明確尾礦區先鋒植物種群特徵,利用溫室盆栽法研究尾礦先鋒植物根際過程關鍵限制因素;通過客土,多種先鋒植物混播,遮陰保濕等方法,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氮、磷、鉀等多種植物生長必需營養成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人工構建適宜微生物生長和植物根系發育的根際微環境單元,形成尾礦生態恢復技術體系。
(4)礦區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修復技術集成
針對礦區農田重金屬污染情況,重點開展環境友好型鈍化劑的研發,超累積植物和根際促生菌組合的篩選及作用機制研究,農藝措施調控降低農田作物重金屬吸收阻控的技術體系,形成並開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金屬污染農田鈍化修復技術、農田土壤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作物重金屬吸收阻控等國內先進農田土壤修復技術的示範和推廣。
成果與業績
本中心近3年來共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和企業合作項目81項,科研項目累計計劃投入1088萬元,獲批授權專利[3]15項,發表論文共257篇,其中發表SCI檢索論文35篇,在國內建立了技術工程示範點12個。成果先後獲得陝西省科技進步獎2項,行業協會獎21項。中心先後與蘭州市、漢中市、鳳縣等多地地方政府或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參考文獻
- ↑ 高級工程師職稱評定條件及流程 ,搜狐,2020-09-14
- ↑ 礦物材料的定義、內涵及分類,搜狐,2021-09-22
- ↑ 專利的類型及定義,搜狐,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