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陝西鍋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陝西鍋盔

中文名 陝西鍋盔

主料 麵粉

特點 干、酥、白、香

味 型 淡香味,麥香味

方法 發酵、烙烤

陝西鍋盔,是陝西八大怪之一。人稱「鍋盔象鍋蓋」,即象頭盔狀,顧名思義又叫鍋盔。鍋盔製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干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簡介

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省外人編成的順口溜「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為「烙饃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

歷史傳說

相傳,唐朝時高宗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最初選取中乾縣東北25公里的五峰山,後因穴位風水不吉利,而改選在乾縣城北3公里的梁山上。梁山風景優美,是當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遊覽之所,位於京都長安西北80公里,在「八卦」中屬於乾位,故將陵墓稱為乾陵。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徵用了數萬名匠人和民工。當時,有個叫冬娃的小伙子,從小失去母親,和父親兩人相依為命,他生性聰明,勤勞樸實,很受鄉鄰的稱讚。誰料後來父親因病臥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來還要給父親燒菜做飯,天長日久這樣干,便練就了一手做飯的烹調技藝。修建乾陵徵用民工時,他替父親去做工,因人多而活路又繁重,飯食往往不能按時吃,困苦不堪。有一天,他肚子餓得實在撐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邊挖了一個土窩窩,架上自己的頭盔,把面和勻放在盔內,在盔下燒着柴禾,過了一會兒,他從盔內取出烙成的饃一嘗,酥脆可口。他高興極了,就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同伴,讓大家改用鐵鍋去烙,結果吃起酥,聞起香,一傳十、十傳百,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鍋盔饃。

原材料

麵粉5kg(用水2kg)、鹼面30g.酵面夏季350g,冬季750g,春秋季500g。

製作工藝

1、按季節掌握水溫,先和成死面塊,放在案頭上用木槓壓,邊折邊壓,壓勻盤到,然後切成兩塊,分別加入酵面和鹼水再揉壓,視面的軟硬程度,如面軟可加些乾麵再壓,直至面光色潤,酵面均勻時,用溫布蓋嚴盤性。

2、把面塊分成每塊重約600g的面劑,推擀成直徑約22cm,厚3cm的圓形餅,上鏊勤翻轉,俗稱「三翻六轉」,烙得火均勻,皮色微鼓時即熟,周圍並有菊花形的毛邊。[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