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作 高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除夜作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的首句營造了一個淒冷孤寂的意境;次句轉入詩人直白悽然的內心世界;第三句寫鄉思;末句「明朝又一年」點「除夜」之題,鄉思之中更增歲月流逝、人生苦短之嘆。此詩有別於詩人一貫渾厚雄放之詩風,語言平易自然,沒有一句華麗辭藻,也沒有塞外風景和異城奇觀,都是以淺近的口語表達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卻將他鄉遊子的滿腔真情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
原文
高適〔唐代〕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霜鬢 一作:愁鬢)
譯文
住在客棧里,獨對殘燈,睡不着覺。不知什麼緣故,詩人的心情變得十分淒涼悲傷。
在這除夕之夜,想象故鄉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歲,新添不少白髮啊。佳節思親是常情,歷來如此。但除夕之夜,「獨不眠」、「轉悽然」、「思千里」,還有一層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歲,包含了詩人年復一年老大無成的傷感。
創作背景
周勛初將此詩繫於公元750年(天寶九載),根據是:「高適遊蹤雖廣,然離梁宋而至遠地,亦不過閩中、幽州、隴右、河西、劍南數地而已。高適至閩中時,年歲尚輕;次至幽州時,未及『霜鬢』之年;至隴右、河西、劍南時,已甚得意,與此詩內容不合,故知此詩定作於第二次北上。」
賞析
高適素以邊塞詩人著稱,詩風渾厚雄放,這首《除夜作》卻詩風平易自然,全詩沒有一句生僻字句和華麗詞藻,也沒有塞外風景和異城奇觀,都是淺近的口語,表達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卻將他鄉遊子真實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
「旅館寒燈獨不眠」,詩的首句所包涵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啟人聯想,點明作者在除夕仍羈旅天涯,可以想見,詩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自己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不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散發光和熱的燈,竟也變得「寒」氣逼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孤寂。除夕之夜寒燈隻影自然難於入眠,而「獨不眠」自然又會想到一家團 聚,其樂融融的守歲的景象,那更是讓人心情悲涼。因此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創造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轉悽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稱「客」。詩中問道:「是什麼使得客人心裏面變得淒涼悲傷?」原因就是他身處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詩人包圍在寒燈隻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悽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轉悽然」三個字寫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單身一人的孤苦;對千里之外故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感嘆。
「故鄉今夜思千里。」「故鄉」,是借指故鄉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詩人自己。意思是說:「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着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晚。」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的一種表現。詩人並沒有直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而是表達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鬢增添新的白髮。沈德潛說:「作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將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曲折含蘊。這三、四兩句是對一、二兩句的回答說明「獨不眠」和「轉悽然」的原因一是思鄉心切,二是傷老大無成,歲月無情。
明代胡應麟認為,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編》卷六)。所謂「意盡」,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這首詩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經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的藝術效果。
簡析
《除夜作》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的首句營造了一個淒冷孤寂的意境;次句轉入詩人直白悽然的內心世界;第三句寫鄉思;末句「明朝又一年」點「除夜」之題,鄉思之中更增歲月流逝、人生苦短之嘆。此詩有別於詩人一貫渾厚雄放之詩風,語言平易自然,沒有一句華麗辭藻,也沒有塞外風景和異城奇觀,都是以淺近的口語表達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卻將他鄉遊子的滿腔真情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
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朝中期名臣、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於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諡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