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娘重回逃荒地(趙呆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陪娘重回逃荒地》是中國當代作家趙呆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陪娘重回逃荒地
可是當年,娘又是在桐柏的具體什麼地方逃荒了呢?60年過去了,當年的老鄉們還都在嗎?
問娘,娘大概一生經歷苦難的事情太多了吧,人名和地名全都模糊不清了。好在大姐是個有心人,雖然1960年她才11歲,但對當年逃荒的事記憶深刻,一路上,她與娘一點點打撈着記憶深處的點點滴滴,漸漸地,地名和人名一個個浮上心頭。
大姐說,1960年本不應該鬧災荒,由於這一年我老家登封風調雨順的。可因為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家家戶戶都不生火做飯了,灶屋裡是鐵做的全砸了大煉鋼鐵,不是鐵做的交到集體食堂去,吃飯幹活全是「大鍋飯」,可吃着吃着就沒啥吃了,干着干着也都磨起洋工來,到1960年,麥子玉米都長的不錯,可沒等到長熟,都被餓得發慌的人偷吃完了。如此下來,兩季都沒有收穫到糧食,又沒有往年餘糧,到當年農曆9月份,家家戶戶就揭不開鍋了,怎麼辦?只好外出逃荒。
可到哪裡逃荒呢?方圓左近的人們,各找各的門路,有的去了山西,有的去了南陽、信陽一帶,更遠的還跑到了湖北。我父親認為南方水旺,有了水就不愁長莊稼,於是就先行隨人往南走,然後找到了桐柏的一個落腳點。
父親在桐柏提前把住處安排妥當後,回來接全家人過去時,同莊與鄰莊的許多人聽說了,也要隨着去,父親當過村裡的幹部,很爽快就答應了。所以,隨我家一塊兒逃荒的除了本家的十多口人外,還有外姓的同鄉三十多口,老老少少,拖家帶口的,想象當時「組團」逃荒的場面,頗為悲壯。
大姐回憶,父親領的「逃荒團」是從臨縣新密的七里崗火車站上的火車,一直坐到一個叫明港的地方下來,然後又走了很長的路,才到了父親聯繫好的莊子,大姐說着說着,莊子的名字一下子脫口而出--桐柏縣毛集鄉羅莊村。
從登封出發,一路的高速公路,3個多小時,便進入了桐柏境內,大姐看到高速路上出現了湖北隨州的路牌,興奮地說,不錯,應該快到了,當年逃荒,雖然常住在羅莊,但也和父親一塊兒跨過淮河,到湖北要過飯。
大姐記得,那年的十冬臘月里,父親帶着她過淮河,自己不小心掉到了河裡,父親立即跳下去把她背上了岸,當時天色已晚,還沒有要到吃的,父親就先把她安置到一座茅屋裡,一邊為她生火烤棉衣,一邊臨時在門口唱了幾段梆子戲,讓當地鄉親們送了兩碗剩米飯吃了。直到深夜,待大姐的衣服烤乾了,父親才把自己的濕衣服脫下來烤,父親的衣服什麼時候烤乾的,她並不知道,因為她早已穿上烤乾的衣服在火旁睡着了。但是從此,她卻落下了怕過水的毛病,到如今還是不管多小的河水,總得繞到有橋的地方才敢過去。
大姐與娘回憶着,又想起了當年在羅莊住的也是茅草房子,房主馬榮華剛死了丈夫,所以家中有閒房。全家人和同來的鄉親約四十多口人,就在地上鋪上乾草打通鋪,男的一邊,女的一邊,全擠一個屋子裡,直到一個多月後,在父親與當地幹部的幫助下,才把鄉親們分散到各家的閒房子或者牲口棚里去。
而幫助「逃荒團」渡難的當地幹部,母親漸漸回憶起來,是羅莊的村長,叫葛聚善,他有三個孩子,分別叫葛銀松、葛銀國、葛銀欣。娘說,當年來時,我大哥不到一歲,父親為了與當地人相處和睦,讓大哥認葛聚善為乾爹,他們一家人都是好人,當年沒少為逃荒來的鄉親們幫襯。
作者簡介
趙呆子,筆名海鷗。曾經從事過15年新聞宣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