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陪我聊聊(大特寫)(王金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陪我聊聊(大特寫)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陪我聊聊(大特寫)》中國當代作家王金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陪我聊聊(大特寫)

這是筆者多年前的稿件,今天翻出來讀讀不覺得陳舊,仍然有現實意義。

是夜,一位朋友打電話來,苦苦地訴道:「老兄,為了搞你那'豆腐塊』文章,怎麼一段時間不陪我聊聊啦?要知道,單位、家庭,工作、學習,內外交困,我都'愁』死了!」我問他「愁」什麼,他毫不避諱地說:「整天就是上班下班,單位家裡,看領導臉色行事,同事之間勾心鬥角,每個人都裝着一副假臉……」

朋友最後哀哀地求道:「有工夫經常陪我聊聊呀,要不然,我的精神就要崩潰了!」

現在,像這樣哀求「陪我聊聊」的人究竟有多少?

不該發生的悲劇

時光,不妨倒流。

這是個令人痛惜而又無比遺憾的真實事例。

新聞回放 2000年2月28日,天色陰沉。中午,安徽省某大醫院供應室護士長石力(化名)特意問丈夫和女兒晚上吃什麼飯。晚上,父女倆尚未到家,已聞到撲鼻的餃子香了。

就在當天晚上,該醫院的一位勤雜工聽到了供應室里有嚶嚶的哭聲,而且哭得十分傷心。這位勤雜工感到非常奇怪,只到第二天,他才曉知,供應室護士長石力服毒自殺了。

石力為何自殺?什麼原因讓她做出孤注一擲的選擇?

石力,山西陽泉人,生於1954年10月,1969年入伍,曾在陸軍第25醫院擔任衛生員、護士等職務;1985年底轉業到蘭州市婦幼保健院工作;1990年調入安徽省某大醫院任供應室護士長;曾多次被評為優秀黨員、先進個人,醫學論文多次參加全國性交流並獲獎。這樣一位有抱負、有作為且堅強的女性,怎麼會走這樣的不歸路?

原來,在她所管轄的供應室里,有一位某重要領導的夫人小蔡(化名)也在這裡任職。小蔡是位天不怕地不怕(該醫院的許多領導怕她)的人物,經常在供應室里領頭或鼓動她人與石力護士長對着幹。對工作一絲不苟的石力,焉能容忍這樣的人在供應室里胡作非為?於是,善意批評,耐心幫助,只到向院領導匯報,等等,問題非但解決不了,反而招來小蔡的一次次奚落和嘲弄。堅強而又軟弱的石力,在日復一日的情感折磨中,身心崩潰了。極度的精神抑鬱,又難以排遣,終於,在2000年2月28日的夜晚,帶着難以忍受的痛苦和沉重,帶着滿腹心事及幽怨,悄悄地走了……

石力護士長,您這樣走法實在令人惋惜!您的滿腹愁苦,為什麼不向親人或好友傾述?如果您生前將您的哀怨及愁緒向親朋好友宣洩,或到「情感陪護中心」尋求幫助,也許,不至於走這樣一條親者痛小人快的絕路!

石力護士長的自殺,給我們敲響了「精神危機」的警鐘!現代人,包括石力這樣的醫學人士,是多麼需要「情感陪護」喲!

時代,正呼喚大批的合格的「精神護士」脫穎而出。

「精神護士」向我們款款走來 當今,隨着社會競爭的激烈,升學、就業、婚姻、住房以及工作等等的不如意,人們的身心壓力增大,再加上現代人的情感淡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緊張,「情感陪護」這個有關健康的話題便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現代生活使過去以親情、友情、愛情為特徵的自發交流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功利為目的的交流,使人感到「熱鬧中的孤獨,繁華後的蒼白」,「人與人之間沒有溫情,代之的是冷冰冰」。

另外,隨着社會老齡化的日益嚴重,子女忙於工作奔波而疏於陪伴年邁父母,傳統的養老方式正發生着變革。如果有一批經過專門訓練的「精神陪護」族來陪伴感到孤獨的老人讀書、寫字、看報、聊天,甚至散步等,這對這些老人的「感情孤獨症」和「節日情感病」將是一個很好的療治。

現在,許多老人不缺吃,不缺穿,就是精神上很感孤獨;特別是那些喪偶的老人,精神和情感上就更感到孤獨和寂寞。於是,一些大中城市的社區服務中便出現了一種獨特的「陪老」服務,與照顧起居的保姆式服務不同,這種陪護,主要是給老人以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導。這些「精神護士」大多數是年輕人及在校的大學生,也有不少的下崗職工。由於他們大多性情好,文化修養高,善解人意,能說會道,盡情地為老人排遣情感上的孤獨和寂寞,所以,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大家不會忘記吧,2000年春節晚會,趙本山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鐘點工》,反映的就是這一種社會現象。

正是為適應這一需要,繼「心理諮詢」後,這種以「情感陪護」為主要服務內容的行業悄然「熱」了起來。在許多城市,「情感陪護中心」的牌子掛了起來。如果您需要「情感陪護」,可到「情感陪護中心」尋求。您可指定陪護員,也可由中心根據顧客的心理需要而推薦有相應特長的陪護員。陪護員有男有女,他們大多是大中學校學生、公務員、街道幹部及下崗職工等,各有特長,如有的善於傾聽、有的善於說教、有的善於疏導等等;陪護的具體內容有聊天、陪打牌、陪逛街、陪旅遊等;特殊顧客如老人、小孩、殘疾人等,陪護員還可上門服務,時間長短不等。

那是幾年前的新聞。陳建國老人原是北京市某單位幹部,自退休後因有老伴相陪,沒有感到孤獨和寂寞,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他的老伴後來不幸病逝了。幾十年相濡為沫的伴侶,瞬間離去了,這對陳老的打擊是多麼大呀!因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他又不願再找老伴,於是,精神上倍感孤獨,身體也不如以前那樣硬朗了。街道辦的同志在徵求陳老的意見後,找來一名「精神護士」小周。每天下午4點到6點,小周專門來陪陳老聊天,每周六下午陪陳老到街上轉轉。

小周原是一家工廠的工會幹部,企業倒閉後下崗在家,由街道辦事處聯繫從事精神陪護工作。也許是做過工會工作的緣故,她很善於做「思想工作」。在陪護老人過程中,她把老人當成自己的朋友,既拉家常,又談社會上的事,說得老人忘記了寂寞,沒有了孤獨感,性格也開朗了。

柳老夫婦,一兒一女,大學畢業後,一個去了美國,一個去了日本,雖每月有「外匯」寄來養老,可二老覺得精神空虛,有時甚至百無聊賴。

某大學新聞系學生劉建華因父母下崗,家庭生活較貧困。為了賺點學費和吃飯錢,他便由熟人介紹,認識了這對夫婦。於是,他利用晚上或星期天的時間來擔任陪聊一角。這位大學生把自己每日的所見所聞講述給二老聽,不但使二老覺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而且讓他們感到了天倫之樂。這位大學生除了陪聊,還主動為老人抓藥購物做好吃的,將二老當成自己的長輩。老人很高興,替建華配了手機,為的是方便。一次,柳老半夜患病,老伴打傳呼將建華請來。建華二話沒說,立即將柳老送往醫院,使其得到及時治療。病癒後,柳老硬要贈送一大筆豐厚的酬金給建華,被他婉言謝絕。二老非常感動。從此,他們越來越離不開建華了,把他當作了自己的兒子。這真是:陪聊,情義無價。

事後,劉建華同學感慨地說:「要當好陪聊這一角色,單有西施之貌三圍達標還遠遠不夠。陪聊一般不注重人的外表,受聘人必須知識全面,功底紮實,不要求你是博學之士,但起碼必須具備路路通的各科基本知識。也就是說,性情和文化修養要求嚴格,既能談古論今,並且語言要風趣幽默,讓老人高興!」這位大學生說的在理。

劉娟娟,某省城一家報社的主任記者。結婚後有了自己的家庭,又有了孩子,所以不能每天回家陪老母親了。欲接老母來住,老母自己又不願意。劉娟娟的父親在她10歲時去世了,母親為了娟娟,一直沒有改嫁。一年前,劉娟娟在一次採訪中得知社區服務組織能為孤獨的老人提供精神陪護,當天與母親商量,為老人請來了一位「精神陪護」者小王---- 一位中學英語老師。小王與老人接觸後,經過對老人生活經歷的分析疏理,找到了與老人聊天的共同點。雖然是兩代人,但小王注意談些老人關心的話題。針對老人不願意找老伴的事,小王耐心地開導道:「老人也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既然兒女們支持,自己身體也不錯,何不物色一個合適的老伴已歡度晚年!」小王說得合情合理,情理相融,終於說得老人動了心。

如今的劉娟娟,不再為不能陪老母而苦惱了,因為半年前老人已找到了一個晚年知己。

李露大學畢業後,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一直呆在家裡。有一天,李露百無聊賴地在公園裡散步,發現現在的公園幾乎成了老人的世界。於是,她主動與那些老人們交談,在交談中,一位名叫焦明的老人向她傾述,因老伴年前去世,同孩子們又難合不來,只有在公園裡解除孤獨與寂寞了。

李露從同老人的交談中,受到了啟發。從此,她便經常同這位老人聊天,日久便成了老人的知音。焦老自認識李露後,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女兒,有什麼苦衷都向她傾述。漸漸地,老人的心情好轉起來,身體也結實多了。在這位老人的幫助下,李露徵得父母同意,在家裡辦起一處「老人精神陪護服務所」,一時間,有心從事精神陪護的人和接受服務者紛至沓來。李露不用找工作,她已經找到了能夠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崗位。

李露說:「老人的內心世界是那樣的豐富,又是那樣的孤獨,今日喧囂的社會根本注意不到老人的內心,老人也只得將自己的心靈之門緊緊地關起來。我們的工作,就是陪老人聊天、散步、讀書、看報並商談國家大事......」

前幾年,某師範大學中文系一位姓高的女同學,正為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提供這種服務,她每周用4~6小時,陪老人上街購物、到公園散步,更多的時候是在老人家中聽老人談她這一輩子經歷的大大小小的故事。開始聽,她還覺得新奇、感人,可一旦重複多次後,就要有耐心了。為了讓老人高興而不掃興,高同學雖然心裡煩躁,但也裝出興致很高的樣子來滿足老太太的傾訴欲。高同學無奈地說:「陪護這個角色也不是好當的,小費不好拿呢!」

現在,我國的許多城市都悄然興起了「精神陪護」,即跟劉建華、李露等人一樣,專門陪護那些孤獨寂寥的老人。現在不少城市,哪位老人需要,只要打個電話給當地的社區服務中心,年輕的陪護人就會如約而至,登門為身感孤獨的老人服務。但這樣的服務不同於一般照顧起居的保姆式服務,而是專門給以精神安慰。因為陪護者完全以服務者的姿態出現,以讓老人精神愉悅為宗旨,所以雙方沒有難以逾越的「代溝」,老人樂意向陪護者訴說苦衷甚至隱私。當今,老年癌症患者日益增多,對於這樣的患者,如果精神(情感)療法不跟上,光是在醫藥上下功夫,往往是事倍功半。陪聊,則是彌補老年癌症患者情感上不足的一種較佳方法。

現在在不少大學,一些學生將為老人義務陪聊作為勤工儉學的一種新途徑。一些同學開始到老教授家裡義務陪老人聊天、娛樂。某系楊教授夫婦均是外省人,在本地無多少親戚,兒女長大後又多不在身邊。過去,他們把全部心思都放在教學上,可如今退休了,空閒時間多,生活中缺少活力。同學們了解情況後,自覺地分配時間,每個星期天抽幾位同學到楊教授家去陪他們聊天,或陪他們在校園裡散散步,有時,也陪老人上街購物。陪聊中,年輕人們從老人那裡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和社會閱歷,而老人在同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身上也獲得了青春的朝氣。這樣的陪聊,可謂高雅至極!

情感陪護,怎一個「陪」字了得

毋庸置疑,「情感陪護」是一種以聊天、遊戲、娛樂為手段達到疏泄負性情緒、平衡心理為目的的一種淺層心理諮詢,是心理諮詢業的有益補充。「情感陪護」雖然本身帶有功利目的(有的沒有,如社區志願者等),但是它能帶給人溫暖、撫慰。許多人,尤其是老人及那些對生活絕望的人,在「情感陪護」人員的努力下,使他們感到了生活的溫暖及真情,從而產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重等等。

然而,現在的許多事,本來辦得好好的,可一經「歪嘴和尚」們,這「經」就「念」歪了。據悉,有的「情感陪護中心」處於純商業化運作,只要經過工商部門的批准就可開業,至於「中心」水平如何,缺乏行業規範,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把握,有的甚至成為滿足某些人畸形欲望的工具,陷入「三陪」式服務的怪圈中。早在2000年9月份,某市部分政協委員對婚介機構及「情感陪護中心」等進行了明查暗訪,在暗訪過程中發現,有的婚介機構及「情感陪護中心」竟然可以為登記者提供色情服務,解決什麼「性飢餓」、「性渴望」、「性新鮮」等問題。一位接待人對假裝登記的委員說:「在我們這裡登記的不都是未婚的和離異的,也不全是感情孤獨和寂寞的,時代變了,交個男女朋友甚至情人又算多大事喲!」這人還「熱情」地表示可以為這位委員介紹一個,後東窗事發,這家「中心」遭到了查封。

某包工頭,為了得到數幢住宅樓的工程任務,以「情感陪護」為名,高價請了個「三陪女」,送給主管基建的某處長,最後,「活」沒搶到手,卻和某處長一道倒了霉……

由於「情感陪護」行業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使「情感陪護」的名聲蒙上了污垢。在某些地方,「情感陪護」甚至成了「賣淫嫖娼」的代名詞。一些人本來打算請「情感陪護」員,可被家人及周圍的人奚落或勸告,也就退避三舍了。也有的情感陪護者幹得戰戰驚驚,心有餘悸。一位名叫寧菁的女孩矛盾地說道:「我學的是美術專業,現在這種專業在社會上不實用。所以,大學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在一個同學的介紹下,我干起了'情感陪護』這一行。我所陪的客人都很有錢,陪他們也就是喝咖啡、打高爾夫球、出外兜風或游山逛水等,這些客人,有的較規矩,有的可令人憎惡。記得前不久,我陪一位客人爬山,爬到半山腰,他對我動手動腳起來,我當時激烈地反抗着。但是,當時我內心裡也在動搖,女人不就那一步嘛,如果那位客人再糾纏一下,當時不敢保證就能把握自己。最後,我還是丟下他給的5000元小費,逃了回來。回來後,有人笑我傻。據我所知,目前干'情感陪護』的人不少,什麼人都有。有像我這樣剛從學校畢業找不到工作,先掙點錢吃飯的;也有下崗職工為了生存而入此道的;有在校讀書的大學生,掙一點錢補貼一下;還有一些人本身已有工作,利用業餘時間來掙點外塊的,等等。像我這樣目前還能守身如玉的有,但以陪護為幌子而實際是干一些色情勾當的也不少。老實說吧,我是瞞着我爸媽乾的,要是他們知道了,不把我的腿打折才怪呢!我現在很矛盾,既不想干又想干,像這樣時間長了,很難保證不跌進泥坑而變成那種人。」

寧菁的話說得很實在,也令人替她捏一把汗。姑娘,你在走鋼絲嗎,玄呀!

「女人一生都在享受金錢帶來的意義。雖然金錢總是不經意地蝕空了人們的心靈。但是,金錢卻是人們戰勝現實問題的重要武器。」一位名叫曉瀟的女孩邊抽着煙邊說,「我們這些搞'情感陪護』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素』的,就是聊聊天那一種,充其量也只是拉拉手、摟摟腰,身子是保住了,但要錢卻不多;另一類則是'葷』的,對方動手動腳,你投抱送懷;對方開房上床,你半推半就地任他折騰。周瑜打黃蓋——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兩廂情願。我就屬於後一種。我們這一類又有三個檔,一檔是高級酒店,二檔是夜總會,三檔才是街頭的卡拉OK廳。第一、二檔,不僅人要長得漂亮,還要有較高的文化,她們都配有手機,隨叫隨到,不像第三檔的擺出來隨人挑選,鐘點費也是第三檔的好幾倍。有時,我也不想做這種人不人鬼不鬼的'情感陪護』生意,可我享受慣了,干苦工作干不來,不幹這又幹什麼呢?趁着年青有資本,趕快撈點錢罷了,如今許多當官的不也是這樣嘛,'有權(青春)不用,過期作廢』,不撈白不撈……」

這位名叫曉瀟的女孩可謂說得直露、放肆、油滑。

東北某地,由於有些人借「情感陪護」的名義為滿足一些人的「特殊需求」而提供「特殊服務」,被當地工商部門一律進行了封殺。其實,這種「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並不可取,封殺倒不如疏導。不管何種職業何種人,都存在着素質高低及良莠不齊的現象。說句不中聽的話,人要是變壞的話,在修道院也會墮落。「情感陪護」是當今我們難以迴避的社會問題,對愈來愈多的心理疾病及情感危機的人,必須予以有益的疏導。一位署名「蘇星」的老年作者在當地的晚報上傾述道:「老人住院需要陪護服務」。這位老人的「服務」,也包括「情感陪護」的內容吧?另外,許多老人尋求理想的「情感陪護」者很難。據悉,有人在某街道社區求助中心發現,半小時內就有5人上門要求提供陪護老人的服務。可應聘這項工作的人寥寥無幾。即便有人去,時間也極短,不能持久。有「情感陪護」員訴苦,說許多老人性格孤僻,很難溝通。而家住某市的劉老太說,她找人陪護,只是想有個人說說話,心裡不憋悶,但請來的人只是簡單地處理她的衣食起居,根本不和她說話,對於她提出的問題,也是不大理睬,這怎麼行呢?不是我的初衷。於是,沒幹幾天,劉老太就將陪護員「炒魷魚」了。

由此可見,「情感陪護」這項新型的行業,需要從專業化的角度規範情感陪護的運作,既有專業的陪護人員,又有科學的陪護項目,更有嚴格的管理措施,從而真正有益於確有情感障礙者。

當然,一個社會,需要大量的「情感陪護」者是不正常的。我們還是希望人們重視現代社會發展與心理建設的同步協調,培養符合現代要求的心理素質,即獨立性、開拓性、樂於接受與理解新事物、敢於競爭以及勇於創新等等,構建新型的人際關係,使其情感障礙者改變原來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更好地適應環境,及時釋放感情勢能,保持身心健康。

只有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優化現代人心理結構,才會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自發地產生「情感陪護」的效應。

但願石力護士長的悲劇不再出現!

但願天下像我朋友一樣的人不再為「情感」失落而哀怨!

鏈接

話聊有利於健康

美國一項近20年的心理學研究卻發現,嘮叨(聊天)並不是壞事,有助於提高大腦功能,使人變得聰明,且少患心理疾病並延長壽命。

這項研究是由密歇根大學社會學研究學會心理學家奧斯卡·亞巴拉領導完成的。奧斯卡帶領其研究小組對3610人的數據進行了分析,而這些人的年齡跨度從24歲到96歲。研究小組發現,一個人的社交互動水平越高,他的認知能力表現就越好。研究人員解釋說,社交互動包括聚會以及同親屬、朋友和鄰居通電話。為了驗證聊天是否有助於提高大腦功能,研究人員進行了另外一項實驗。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內對76名大學生進行了實驗,分析評估社交互動以及智力練習如何影響記憶力和心智表現測驗的結果。研究發現,短短的10分鐘社交互動活動便提高了參與者的智力表現,其功效不遜於相同時間段的所謂「智力」活動,如同每天猜字謎一樣,有助於提高人們的心智水平。另外,喜歡聊天或嘮叨的人往往是一些樂意與人交流的人,正因為他們喜歡與人「溝通」,身心有什麼壓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釋放,從而減少了心理疾患的發病率。英國劍橋大學的心理學家經研究得出結論說,多用腦且喜歡同人交流的人不僅不容易患心理疾病,且很少出現精神分裂的徵兆,也很少出現行為反常,亦可減少患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風險。

當你「鬱悶」時……

1.學會傾訴:當我們情緒低落的時候,不要試着讓自己獨處,讓自己沉溺於低落的情緒之中,獨自去撫養自己的傷口,而應該多與朋友交流,試着讓你的朋友去支持你,鼓勵你,開導你,將你的不良情緒都宣洩、釋放出來,而不是一個人悶在心中。

2.培養興趣:當我們做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我們會覺得非常的愉悅與快樂。但是在我們情緒低落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以前感興趣的事情,如今卻提不起興趣。可是你要知道,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會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只要你去培養,去發掘,那麼你就會找到自己的興趣。

3.積極心態:當我們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我們更需要一個積極的心態,從積極的一面去想,從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想,積極採取行動,努力去做。也就是可能性思維、積極思維、肯定性思維。主要是做事方面。積極心態,也是一種生活態度,陽光般的把生活中的一切當作一種享受的過程。

4.多做運動:運動有助於減輕壓力,對於身心都有極大的幫助。雖然情緒低落時將會影響去運動的動力和體力,讓人不想動,只想靜靜的坐着與呆着,但是越是不想動,越應該動起來。那怕只是一個小小的運動,都能夠很好的幫助到你。運動能防止抑鬱症的發作,有助於增強體力。它也能較快地提高情緒,短時間地緩衝抑鬱,走出「鬱悶」的牢籠。

遊山玩水,遠離「煩惱」

當今,隨着人口的增長,人口密度的增大,特別是城市人口急劇增加,使居住在城市的人終日處於擁擠之中。你看,不論是在車站碼頭,還是在飯館商店、抑或是大街小巷,到處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醫學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擁擠帶來的是混濁的空氣、煩惱的嘈雜、緊張的情緒,這將對人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和危害。擁擠、嘈雜的環境,加上快節奏的生活,很容易使人產生高度的緊張,甚至引起心理變態,給很多人造成精神上的焦慮、煩惱、壓抑或不安,表現為頭痛、失眠、易怒、乏力以及全身疼痛等多種症狀。

是啊,上下班高峰期的人流和車隊,一幢緊挨一幢的住宅樓,擁擠的市場、商店、公共娛樂場所……身處鬧市的人們,天天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工作和學習及娛樂,你碰我撞,怎麼能不五心煩躁、焦慮憂鬱、記憶力衰退、反應遲鈍、失眠、食欲不振?「擁擠綜合徵」,悄悄襲來,威脅着人們的健康。

為了「逃避」這樣的「擁擠」,我們不妨學學陶淵明,追求「世外桃源」。那麼,這人間的「世外桃源」在哪裡呢?在秀麗的山川,在美麗的原野,在瑰麗的湖泊……

前不久,我們在導遊的安排下開始漂流位於安徽省石台縣的「秋浦河」。在漂流之前,導遊介紹道:秋浦河,發源於仙寓山脈和牯牛降北麓,幹流由南而北縱貫安徽省石台全縣,而後流經池州市境內,從池口注入長江。秋浦河,由於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雖然不免「小家碧玉」,但卻一向「大名鼎鼎」、芳名遠播。《太平寰宇記》盛讚秋浦河水「澄碧長秋」,舟筏游弋,趣味無窮;《明一統志》稱秋浦河兩岸秀麗的風光「宛如瀟湘、洞庭」。秋浦河兩岸畫圖難足的美麗景色,曾引得無數騷人墨客賦詩作詞,傾情山水。最為引人稱道的是,唐代「詩仙」李白,曾經五度游秋浦,作詩四十多首。其中有十七首專道秋浦河流域的人情風物,並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詩人情懷,是為世人所久誦不衰!

 「秋浦錦鴕鳥,人間天上稀;山雞羞綠水,不敢照毛衣。」(李白《秋浦歌·之三》)我心中默念着大詩人的佳句,雙眼飽覽着無盡的風光。一汪汪清泉,一道道飛瀑,一曲曲石灘,在千山萬壑的簇擁下,交相輝映,構成了這美不勝收的秋浦仙境。這時,我仿佛陶醉在「天下勿我,天下有我」這樣的境界中,人間的什麼「擁擠」、煩惱、憂愁,什麼名呀、利呀、權呀、勢呀,全在此時此刻的「漂流」而「漂」去。

所以,我們面對愈來愈擁擠的人群,愈來愈殘酷的名利場競爭,為了不受「擁擠綜合徵」的困擾,為了不讓「名利」奪去人生的幸福和快樂,諸位不妨利用休閒時間,將身心撲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來「秋浦」漂流漂流,以「漂」去身心的「穢氣」,從而「淨化」自己。

何謂「心理旅遊」?

旅遊是一項人人喜愛的活動。它可以使人大開眼界、增長知識,還可祛除煩惱、增強體質和陶冶情操等,可謂好處多多。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秀麗的自然風景,悠久的名勝古蹟,吸引了大批國外遊客;在國內,隨着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及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遊的人也逐年增加,促進了我國旅遊業的飛躍發展,「朝陽產業」即是對旅遊業的美譽。

那麼,何謂「心理旅遊」?大概意思就是遊客和心理醫生一起出去旅遊,在旅途的過程中,心理醫生不僅和遊客共享美好景色,而且用專業心理學知識啟發遊客換個角度看待人生,給予遊客源源不斷的生活智慧,遊客從而起到通過旅遊緩解情緒和解決不良心理問題。可見,這種旅遊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旅遊,更不是簡單的遊山玩水,而是在心理學家的指導下進行的心理訓練,至於訓練的科目有集體木鞋、電網、四繩橋等,甚至包括插花、設計製作軟陶等。還有,遊客在享受自然風光的同時,通過參與各種精心設計的活動,在自然開放的氛圍中達到身心雙重收穫。與一般旅遊相比,心理旅遊不局限於遊山玩水,而是更強調遊客的主動性和參與。它由傳統觀光旅遊和拓展訓練兩部分組成,即在參觀既定景點後,遊客被分成若干小隊,共同完成多個拓展訓練項目;在解決問題、接受挑戰的過程中,達到「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煉團隊」的培訓目的,是一種現代人和現代組織全新的學習方法。當然,在心理旅遊中,培養人際交往的項目也是不可缺少的項目之一,活動中會安排形式多樣的訓練形式,如八分鐘交友、組歌、馬蘭開花、複述別人的講話、關注他人、禮貌對待他人、鍛煉在眾人面前講話、表演等。

由此可見,多參加這樣的旅遊對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糾正某些心理問題以及緩解精神抑鬱,增強社會適應性方面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當然,效果的好壞也與一個人的身心素質和心理醫生的水平高低有很大的關係。總之,心理旅遊對一些人的精神和心理康復是有很大好處的,亦可使一些人達到深度的放鬆。

何謂「醫療旅遊」?

何謂「醫療旅遊」?目前,國際上對此尚無統一的定義,但普遍認為這是國際旅遊業多樣化發展中產生的一種新的旅遊產品形式。按照世界旅遊組織的定義,醫療旅遊是以醫療護理、疾病與健康、康復與修養為主題的旅遊服務。有的學者認為在某些旅遊設施如賓館或目的地等除了以當地優美的景色吸引遊客外,還可向旅遊者有意推銷其醫療健康服務設施。也有的學者認為以醫療(包括醫藥護理、手術治療)為目的,到異地(尤其是異國)停留超過一天的活動。在醫療旅遊領域,包含着一系列專業化的項目,如外科手術旅遊、保健與溫泉旅遊、牙齒(護理)旅遊、再生旅遊等。

可見,醫療旅遊就是旅遊、治病兩不誤,在閒適愜意的旅遊中,同時達到療養治病的效果。而您的2種看法都是不對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不少美國、歐洲的客人前往我國內陸,尋醫問藥,但找的都是當地最有名的中醫,其中以正骨、針灸、按摩最為火爆。與一些國外客人日益關注中醫中藥的治療效果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不少國內遊客在黃金周期間選擇前往美國、歐洲、日韓等國家和地區,接受「高檔醫療」和體檢以及美容等服務。[1]

作者簡介

王金山,男,66歲,安徽省中醫院退休醫生。年輕時喜歡寫點文章,也發表了不少,但大都曇花一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