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正雄(1935-)生於臺北。台灣抽象藝術最具專業理解與強力創作成果的一位成功畫家。不僅在1991年就已經和趙無極(1921-2013)、朱德群(1920-)同時成為巴黎五月沙龍的少數受邀華人畫家之一,更是義大利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最高榮譽―「終生藝術成就獎」及「偉大的羅倫佐金章」1999年及2001年連續兩屆的得主,為亞洲裔第一人。[1]2014年獲國家文藝獎。他的得獎感言是「並不特別驚訝」,但「很高興」。[2]
32歲之前
自己何以會走上繪畫這條道路?陳正雄回憶說,「小時候,母親將牆壁塗上淺翠綠色,上面施以凸出來的玫瑰花圖案,很有浮雕感,宛如一座翠綠的玫瑰花園。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認為,童年的心理感受會影響到終生。我們家和親屬中沒有一個畫畫的,為什麼我從小就迷上了畫畫?這肯定與母親美輪美奐的家居環境對我的薰陶相關。」
但事實上,陳正雄的繪畫之路走得並不順利。盡管從小喜歡畫畫,並得以師從當時台灣公認的最好的素描老師李石樵和才華橫溢的青年油畫家金潤作學習,但高中畢業時,陳正雄不得不遵從父命,進大學讀了經濟系。26歲那年,陳正雄考取了高薪的「美援」機構,過起了富裕平穩的生活,如果不是後來受到了幾個「特別鼓勵」,陳正雄很可能就不會走上職業畫家的道路了。
在幾個陳正雄所說的「特別鼓勵」中,有一個很有傳奇性:一天,一個陌生人拿了張照片找上門來。起因是美國的一個艦隊在一次航行中遇到了風暴,旗艦艦長在危難中指揮若定戰勝了死神。有人給正在指揮的將軍搶拍下了這張照片,將軍很希望有畫家能把它畫成油畫。接到這樣一個任務的陳正雄想,如果僅僅是把照片准確地摹寫到畫布上,街頭就有很多畫匠﹔但如創作一幅傳達內在感受的抽象畫,恐怕也不是將軍的本意,所以他決定把中國水墨畫的寫意畫精神引進到這幅油畫中。結果,這幅讓將軍半懂半不懂的畫,反而使將軍產生了美妙的閱讀感受。後來,將軍邀請他去海軍基地參觀旗艦,當他在那位將軍陪同下走上軍艦的時候,兩邊站著長長的列隊向他致敬。這件事情讓陳正雄充分感受到了藝術這個職業的無上榮光。幾年後,陳正雄終於說服父親,允許他辭去公職,開始職業畫家生涯。這一年,他32歲。[3]
自我不懈學習
陳正雄在就讀台北建國中學高中一年級時,曾受業於台灣第一代藝術大師李石樵及金潤作,並從他們身上獲得許多藝術方面的知識與見解。不過,陳正雄對藝術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來自自我不懈的學習。由於英日文能力的精湛,他在大學時期,便已讀完英文版的抽象藝術經典名著,也就是康丁斯基的《藝術的精神性》;畢業後,服預官役受訓練期間,又大量研讀英國藝評家赫伯特.里德的《現代繪畫簡史》和《現代藝術哲學》等書。可以說:在初踏上創作的時期,陳正雄對現代藝術的認知,便已經從前輩畫家的基礎出發,進而超越了第一代油畫家的思維。
1960年代,台灣的現代繪畫運動正逢啟蒙出發的時刻,許多對現代主義,乃至抽象繪畫的介紹,都是片面且可能誤解的轉手資訊;陳正雄便以他來自原典研讀的知識,在1965年年中,假《文星》(92期)發表〈談抽象藝術〉一文,深入淺出地從歷史發展的脈絡及藝術理論的角度,為「抽象藝術」的本質提出深具學術性的詮釋與介紹。[4]
人生豪賭
陳正雄在大學讀的是經濟,卻掩蓋不住骨子裡對藝術的渴望與天分,把繪畫事業當做是自己人生豪賭的陳正雄認為,職業畫家如果不能全心致力於創作,雜念必定過多,決心也不足。這樣破釜沈舟的精神讓他三十多歲放棄優渥的工作轉為專職畫家,也為台灣日後造就出名揚國際的大師級抽象畫家。
為讓作品更符合自我的風格,展現豐富色彩與狂放多變的創造力,陳正雄在1978年開始用具快乾又可覆蓋特性的壓克力彩做為顏料,大幅增強他對畫筆及顏色的控制力,讓他在潑、灑、甩、濺及滴流等技巧上更臻成熟,畫布上的生命力愈顯強烈而不羈。
從這個時期開始,他憑藉優異的外語能力朝向國際發展,結識如英國牛津大學榮譽教授,也是研究與批評中國現代美術史的權威蘇利文、智利超現實主義大師羅貝多馬塔、及抽象畫大師趙無極等重要藝文人士,同時也開始大量的在國內外受邀巡迴演講逾百場,更難能的是他還將心得著書,如:《抽象畫》、《陳正雄畫語錄》、《抽象藝術論》等,都成為近代東方抽象藝術的重要書籍與論述。
跨領域藝術表現
陳正雄他酷愛台灣原住民藝術品,也是台灣原住民藝術早期的大型收藏家之一,2017年他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應邀首次舉辦堪稱民間最大最完整的「原鄉驚艷-陳正雄臺灣原住民文物收藏展」,不論從木彫、陶壺、衣飾或編器各方面,都能深深感受出台灣原住民在藝術表現上的多采多姿。他說,台灣原住民藝術獨特、自然,這種「異質」文化如果能融入在抽象畫中,會讓創作充滿原始的力量,並讓大自然的韻律在畫布上無拘束的活躍跳動。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曾說:「把陳正雄的抽象畫和中國其他一些從事抽象藝術創作的藝術家的作品相比較,應該說他的抽象主義更加『純正』。從這個角度看陳正雄的藝術創造,他無疑是中國抽象主義藝術的先驅。」[5] 陳正雄除了對抽象藝術之創作與理論研究卓有成就外,亦做跨領域的學術研究,他是國內研究「清代宮廷服飾」的專家與權威,國立歷史博物館於2008年為其出版《清代宮廷服飾》一書,1978年台灣原始藝術館亦為其出版《台灣原始藝術精選集》,並應邀在《聯合報》及《自立晚報》撰寫台灣原住民藝術專欄達上百篇,當各國研究原住民藝術及服飾的學者專家們發現陳正雄是一位藝術家時,他們更是敬佩不已,讚譽他為「全方位藝術家」。[6]
給賞畫者快樂
對於自己的創作理念,陳正雄描述說,「現代人的壓力空前龐大,生活緊張,已經夠苦悶了,因此我不想再讓人在看畫時還要感受到悒鬱、煩悶的東西,我要畫清涼愉快的畫,畫一種不論東方或西方人看來都能喜悅的畫,在畫布上畫出貝多芬的《歡樂頌》。」陳正雄的這一理念後來被稱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活力抽象」,受到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欣賞,後來被接納為終身會員,成為這一學院會員中具有中國國籍的第一人,同年還被寫入了日本的世界美術年鑒。[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