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陶井明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陶井明器
圖片來自新浪財經


陶井明器是其中一種漢代流行的明器

背景資料

水井也可以是陪葬品   漢代以董仲舒所倡導的儒學為官方統治哲學,在以孝治天下的思維模式下,社會各階層普遍存在著「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這就導致有漢一代,厚葬習俗成風。漢代墓葬不僅陪葬品數量眾多,而且大多製作精美,成為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界備受矚目的一類文化遺存。

  西漢早期的陶器陪葬品多以鼎、鈁、盒等仿銅禮器為主,客觀反映出等級觀念這一時期深入人心。隨著漢代的社會發展,特別是地主莊園經濟的不斷壯大,社會重心逐漸由上層貴族向中下層士大夫地主階層轉移,這一變化迅速反映在隨葬物品的種類上。西漢中後期,仿銅陶禮器逐漸減少,東漢時期,出土的陶器以充滿世俗氣質與生活氣息的模型明器為主,如:樓、灶、壺、勺、廁、耳杯、豬圈等,這些成比例縮小的陶製模型,成為研究漢代歷史重要的資料。本文中為大家介紹的陶井,便是漢代模型明器中的一件精品。漢代陶井出土數量較多,但如此精美的陶井並不多見。結合墓葬中所出土的其它文物,我們可以推測,距今約2000年前的東漢早期,在德州生活著一位較為富有的莊園地主,離世後子孫將其埋葬,並將一件製作精美的綠釉紅陶井放入墓中,如今,這件陶井靜靜地擺放在博物館的展櫃中,供遊客研究與欣賞。

  水井是人類重要的生活、生產設施,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水井,可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時期。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原始農業,這就要求人類的居所相對固定,為滿足這樣的生產、生活條件,水井便應運而生。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漢代的莊園主很有可能挖掘建造僅供自家使用的私人水井,作為重要的生產、生活設施,對於「事死如事生」的漢代先民,沒有理由不將水井陪葬在墓葬中,這就是陶井形成的原因。

漢代盛行著「以生事死」的觀念,如王充論衡.譏日篇》言:「推生事死,推人事鬼。見生人有飲食,死為鬼當能復飲食,感物思親,故祭祀也。」[1]由於漢人相信人死後的生活會與在生時一樣,為了讓死者死後的生活能過得好一點,漸漸出現了模仿人生前所用的日常用品而製作的明器。所謂明器,是指「冥中所用之器也」[2]。明器只供喪葬,不能實用,故又有「人器實,鬼器虛」[3]之言。至於明器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建築物交通工具、人型或動物型的公仔、日常用品和有特別意義的擺設。

何謂陶井

至於陶井方面,西漢前期的陶井形制較簡單,井身為圓筒形;而西漢晚期的陶井井身逐漸變矮。及至東漢,出現了有模製井架及模印滑輪的陶井明器[4],可見陶井明器的結構日漸複雜。

  西漢早期的陶器陪葬品多以鼎、鈁、盒等仿銅禮器為主,客觀反映出等級觀念這一時期深入人心。隨著漢代的社會發展,特別是地主莊園經濟的不斷壯大,社會重心逐漸由上層貴族向中下層士大夫地主階層轉移,這一變化迅速反映在隨葬物品的種類上。西漢中後期,仿銅陶禮器逐漸減少,東漢時期,出土的陶器以充滿世俗氣質與生活氣息的模型明器為主,如:樓、灶、壺、勺、廁、耳杯、豬圈等,這些成比例縮小的陶製模型,成為研究漢代歷史重要的資料。

  

參考文獻

  1. 見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頁130引王充《論衡.譏日篇》之言。
  2. 見劉淵:〈明器文化初探〉,載於《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第3期(2004年9月),頁18引尚秉和之言。
  3. 見劉淵:〈明器文化初探〉,載於《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第3期(2004年9月),頁18引《禮記.檀弓》之言。
  4. 見賈文忠:〈漢代陶井〉,載於《古今農業》第2期(1996年),頁碼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