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陶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陶姓,中華姓氏之一,距今已有4300多年歷史,得姓始祖為上古聖帝之一唐堯,唐堯又稱陶唐氏,其後一支便以陶為姓。

陶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1位,如今,在以姓氏人口為依據的百家姓排名中排第83位,人口兩百餘萬。歷史上,陶姓名人輩出,為豐富和燦爛中華文化做出重要貢獻,並將繼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起源始祖

源流一

源於伊耆氏,出自遠古時期堯帝衍居地陶,屬於以居邑名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記載,遠古時期的堯帝,生於伊,嗣後耆,故稱伊耆氏。堯帝初居於陶(古濟陰,今山東定陶),以製作陶器為業,官名「陶正」,其地被後世稱為陶丘。後封於唐,為唐侯,故稱陶唐氏。在堯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原居地為姓氏者,稱陶唐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陶氏、唐氏,皆為非常古早的姓氏,陶氏讀音作táo。陶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堯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亦出自唐堯。據《辭源》所載,相傳堯帝初封於陶(故城在今山東定陶西南),後徙封於唐(故城在今河北唐縣),其後子孫以封地為氏。

源流三

出自虞舜。據《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舜之裔孫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質器物製作的官職),其子虞閼承襲父職,其後子孫以官為氏。

源流四

出自商王朝著名七族中的陶氏,屬於以職業技藝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篡》、《風俗通》等的記載,商王朝時期,有七個著名的氏族,分別為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氏,都是以陶冶為職業者。陶冶,即指陶器製作工匠與窯工,原為掌握此項專業技術,役使奴隸進行生產的低級貴族。其時,該七族中即有以職業為姓氏者,稱陶氏。到春秋時期以後,凡在從事陶器製作業的職業工匠、庶民中,皆有以「陶」技為姓氏者,稱陶氏,讀音作táo(ㄊㄠˊ)。

源流五

源於改姓,出自五代時期唐谷避帝諱而改姓,屬於因諡改姓為氏。據史籍《宋史本傳》、《東都事略•陶谷傳》等記載:宋朝初年有陶谷,字秀實,邠州新平人(今陝西彬縣),原姓唐,為避石敬瑭名諱,改姓為陶,稱陶谷。

源流六

源於己姓,出自夏朝末期大臣昆吾,屬於封邑名稱以為氏。昆吾,原是上古時期一個地名,今史學界一般認為其地最終在今河南省許昌市東南一帶,為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之臣陶正的封地,這位陶正以邑為命,稱昆吾。在典籍《詩經•商頌•長發》中記載:「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在史籍《路史•後紀》中也記載:「顓頊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勝濆。昆吾者,顓頊之後也。」

源流七

出自他族改姓。滿族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錫伯爾族托庫爾氏漢姓均為陶;今白、傣、京、苗、瑤、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源流八

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瑤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陶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陶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另說堯帝少年智慧,十三歲時就助其兄摯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歲時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稱陶唐氏。堯開創了禪讓制,死後把帝位禪讓給了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舜。堯賢明民主,為世所敬重。後世子孫或以技藝為氏,或以封地為氏,稱陶姓。他們尊唐堯為陶姓的得姓始祖。 [1]

得姓始祖

唐堯,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為帝嚳次妃陳鋒氏女慶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勛,號陶唐,諡曰堯,因曾為陶唐氏首領,故史稱唐堯。在其擔任部落首領之前,曾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居住,以製作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濟陽國,後改為郡,治所在濟陽(在河南省蘭考東北),領濟陽、考城(今民權縣東北)諸縣,轄區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民權一帶。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古地名。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隋朝滅後陳後廢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朝政和年間升為鎮江府。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位於江蘇溧陽旁邊,緊靠長江。

潯陽郡:西晉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置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期改九江郡為江洲,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河陽郡,至唐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江洲。

堂號

濟陽堂:以望立堂。

潯陽堂:以望立堂,亦稱九江堂、江洲堂、河陽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潤州堂、丹楊堂。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