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隆昌鎮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地處巴林左旗東南部,東與阿魯科爾沁旗先鋒鄉、雙勝鎮相連,南與巴林右旗寶日勿蘇鎮相接,西與查干哈達蘇木接壤,北與隆昌鎮毗鄰。隆昌鎮行政區域面積834.01平方千米。2018年末,隆昌鎮戶籍人口50542人。
清末隆昌屬於巴林右旗。民國時期劃歸林東縣屬三區,稱小街集。偽滿洲國時期,為巴林右旗德樂區。1952年7月,劃歸巴林左旗,改稱隆昌區。1956年,劃為大廟、隆昌、毛寶力格3鄉。1958年,建立烏蘭套海公社。1984年,改為隆昌鎮;同年,劃出半拉石槽、小二八地等7村組建毛寶力格鄉。2005年,白音敖包、毛寶力格2鄉併入。截至2020年6月,隆昌鎮轄33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隆昌村。
2018年,隆昌鎮有工業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88個。[1]
簡介
隆昌鎮位於遼陽縣南部,地處千山南麓的雙塔嶺腳下,是一個群山環繞、風景秀麗的山鄉小鎮。北與鞍山市唐家房鎮一嶺之隔,南與吉洞峪滿族鄉毗鄰,東與八會鎮相連,西與海城市接壤。
隆昌鎮政府設在隆昌村,與遼陽縣政府直線距離50公里,與鞍山市中心直線距離36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十分優越,道路四通八達,交通非常便利。鞍隆線、遼鳳線兩條省級公路在此交匯,是鞍山、遼陽通往丹東、鳳城、岫巖的必經之地。
全鎮總面積122.5平方公里(183750畝),"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村莊與河灘。一分田裡種莊稼,八分山上林果蠶。"這是對全鎮自然狀況的高度概括。[2]
歷史沿革
唐設隆昌州,1949年建隆昌區,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4年建鎮。1996年,面積189.4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轄王家、蘭鳳、柳家、邱家、祁愛、隆昌、郭家、林場、得勝、勝利堡、吉祥峪11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002年,鎮政府駐隆昌,人口1.36萬人,面積122平方千米,轄隆昌、吉祥峪、得勝、勝利堡、林場、邱家、祁家、王家、柳家、蘭風、郭家堡11個行政村。
區劃地理
隆昌鎮有7個行政村,分別是隆昌村、得勝村、郭家村、吉祥村、祁家村、邱家村、蘭鳳村。共有70個村民組,3986 戶居民。全鎮共有人口13545人。居民以漢族為主,間有少量的滿族人口。
隆昌鎮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溫和,多風少雨;夏季炎熱,南風偏多;秋季涼爽,西北風多;冬季嚴寒,北風居多。
隆昌鎮物候特點是四季分明,以清明和霜降為界。農作物穀雨開播,芒種開鏟,處暑收割,寒露入倉,作物年收一茬。全鎮地形略成方形,西北地勢較高,東南較低,河水東流。鎮內山脈都屬於千山山脈,雙塔嶺是千山風景區一角,有著名的景點武聖觀坐落在嶺上,自然風景獨特,吸引着省內外眾多遊客前去觀光。[3]
地方特產
隆昌鎮的氣候特點、土質結構、雨量分布等自然條件,非常適合南果梨的栽培與生長,因此,南果梨成為這裡的特產,也使隆昌鎮成為遠近聞名的南果梨之鄉。隆昌鎮的南果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資源十分豐富。隆昌鎮政府抓住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大做"山上文章",到2005年底,全鎮已建萬株果園11個,千株果園155個,年平均果品產量2500萬公斤。水果生產特別是南果梨生產,已成為具有標誌性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科學管,政策幫,枝葉繁茂果滿堂。",隆昌鎮的南果梨生產有了巨大的飛躍,一是果品質量創名優品牌,衝出遼寧,走向全國;二是擴大栽培面積,形成了規模。2006年全鎮擁有5萬畝無公害綠色南果梨生產基地,南果梨樹120萬株,南果梨產量突破2500萬公斤,僅此一項農民人均收入達2000多元。
隆昌鎮的山上開發大有潛力可挖。在現有的14.6萬畝林地面積中,國家生態公益林1.78萬畝,封山育林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1%,植被率達78%以上。
柞蠶也是隆昌鎮特產之一。隆昌鎮擁有豐富的放養柞蠶的天然資源。全鎮現有柞蠶場7萬畝,每年春秋兩季可放養柞蠶1000把,每把可產繭蛹350公斤,平均年產蠶繭220噸,產值可達220萬元。
農作物的主要品種是:玉米、水稻、高粱、大豆、兼有花生、雜糧、香瓜、蔬菜等,中草藥有黃芪、桔梗、五味子、丁毒豆等。[4]
水果產業
隆昌鎮是遼陽市南果梨生產鄉鎮之一。隆昌鎮南果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資源豐富,水果產量可達5.000萬斤,年產值5000萬元。占全鎮總戶數的77.5%,從事水果生產的勞力占全鎮農業勞動力的60%,水果收入占人均收入的80%,隨着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為適應入世的需要實現十六大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我們要進一步發揮水果生產的優勢,把水果生產儘快轉入到綠色食品無公害商品基地上來,向科學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把我鎮水果生產這一產業做大做強,創出隆昌鎮品牌,以適應入世需要,同時增強市場的競爭能力,使水果生產真正成為永不言敗的主導產業。
支柱產業
鄉鎮企業:利用交通便利、優惠措施,優化環境,加大招商及非公有制經濟的建設力度。隆昌鎮工、商、運、建、服有各類企業150家,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百萬元以上的10家,50萬元以上的15家。2004年,鄉鎮企業產值達0.4億元。
畜牧業發展:隆昌鎮肉食雞養殖戶120戶,年飼養量100萬隻,隆昌鎮在郭家村大力投入養殖莊河"大骨雞"5萬隻,生豬飼養量2.8萬頭,黃牛0.6萬頭,家禽飼養量3萬隻。
林業生產。隆昌鎮林地面積14.5萬畝,國家公益林3.78萬畝,封山面積1萬畝,隆昌鎮是湯河水庫的主要輸出支流,隆昌鎮長期很抓林業資源管護,使湯河水源得到了有效的保護。隆昌鎮不斷努力發展林業,重視林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經濟林、人工林、天然林等林業相關產業。林網空檔新植樹30萬株,植連片開發速生用材林1000畝(5萬株),溝、渠、河岸植樹10萬株。
蠶業生產:隆昌鎮柞蠶場面積為7萬畝,全年放養柞蠶1000把,產量220噸,產值220萬元。
招商優勢
招商引資政策、優勢:隆昌鎮與鞍山一嶺之隔,交通便利,鎮政府出台優惠政策,招商引資,鼓勵個人和私營企業家來隆昌創業。
隆昌鎮是以水果生產為主的鄉鎮,每年生產水果3000萬斤,其中"南果梨"產量為2000萬斤,非常適合在隆昌鎮投資建設以水果加工為主的企業,到隆昌鎮投資的企業可以獲得3年免稅政策,並將幫助投資企業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有關建設手續。隆昌鎮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在隆昌鎮投資的企業和個人跟蹤服務,其次,隆昌鎮礦產資源也很豐富,已經探明的郭家村石灰石礦、吉祥村鎂石礦、勝利村硫化鐵礦、王家村硅石礦等,正待開發。
工作重點
充分利用隆昌鎮礦產資源,以招商引資為手段,加快工業發展。重點抓好三個項目建設:一是隆昌鎮雙井東興300噸/日熒石採選項目。依託我鎮雙井村豐富熒石資源,協助雙井東興礦業新建日處理300噸選廠,力爭8月份轉車投產。二是隆昌鎮毛寶力格地下煤資源1000萬風險勘探項目。加強與福建連明投資公司的溝通與聯繫,協助其辦理有關探礦手續,力爭年內完成毛寶力格50平方公里區域內的煤資源勘查。三是隆昌鎮境內多金屬資源勘探項目。抓住旗礦產資源集中整頓有利時機,督促在隆昌鎮已進行勘查區域登記多年,遲遲未出資勘查的礦業公司出資勘查,探明儲量,儘快將地下資源轉化為現實的財稅資源。
加大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改善小城鎮面貌,提升小城鎮整體功能,推進城鎮化步伐。實施鎮區三化一排項目。採取受益人出一部分、鎮政府拿一部分、上級給一部分的措施,年內籌資150萬元完成鎮區排水、主街道路兩側的硬化、綠化和亮化。提升小城鎮檔次,擴充小城鎮規模,增強小城鎮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為招商引資搭建平台。
加強農畜產品專業市場建設,繁榮地區經濟。健全完善3個農貿市場,新建服裝專業市場1個,雜糧豆專業收購加工市場(小區)1個,加大區域農畜產品貿易量,鼓勵支持個體工商業發展,繁榮地方經濟。
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全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實施好五個項目。一是抓好大地和冷棚菜建設項目,充分利用省際大通道貫穿我鎮33公里這一交通便利優勢,引導廣大農民大力發展大地菜和設施農業。年內力爭新建冷棚500處,大地菜4000畝。二是抓好50萬袋食用菌建設項目。充分利用本地玉米芯、木屑和牛糞等便利資源優勢,以雞腿菇和木耳兩個品種為主,以抓專業村的方式,大力發展食用菌示範種植,年內力爭發展50萬袋。三是8萬隻優質絨山羊養殖項目。在大通道沿線建上規模、上檔次絨山羊良種繁育場一處,與上京種羊場相得益彰,共同承擔宣傳左旗絨山羊和育種任務,同時加大種畜和優良母畜品種更換力度,年內引進優質種公羊500隻,基礎母羊5000隻,充分調動養羊戶的積極性,力爭年底存欄優質絨山羊8萬隻。四是5萬隻肉驢養殖項目。在現有基礎上,鼓勵引導群眾從事肉驢養殖,力爭用一年的時間,使我鎮肉驢飼養量達到5萬頭,人均一驢。同時加大招商力度,引進肉驢深加工企業。五是農畜產品加工轉化項目。年內新上雜糧豆加工廠一處、飼料加工廠一處、食用菌加工廠一處。通過以上項目的實施,力爭有2-3年時間,使鎮成為瓜菜食用菌種植基地、優質絨山羊繁育基地、肉驢生產基地、雜糧豆等農產品加工基地。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鎮村兩級幹部隊伍建設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改進領導作風和工作作風,提升鎮村兩級組織的服務效率、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真正做到心繫群眾、服務群眾,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
旅遊資源
旅遊業的開發,成為隆昌鎮的新特色。郭家村後山坐落着一座革命烈士陵園,陵園裡安葬着為解放鞍山犧牲的126位革命烈士。1998年,隆昌鎮政府重新修繕了烈士陵園,如今,這裡既是全鎮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又是供遊人瞻仰、憑弔、緬懷英烈事跡的聖地。
2003年,由有關部門投資和贊助的郭家村"觀音閣"正式興建。如今,這座占地一萬平方米、總投資1000萬元的佛教聖地,主體工程已經竣工,其中高達九米的滴水觀音塑像和宏大的觀音大殿相應配套設施已經建成,2005年對外開放,並列入遼寧省主要旅遊景點之一。此外,祁家村雙塔嶺腳下的武聖廟,具有50多年的歷史,由於"文革"時期被破壞,曾一度荒廢,近幾年,在有關部門捐助下,重新進行了修繕,並已對遊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