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隆林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隆林各族自治縣位於廣西西北部,處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帶。是廣西僅有的2個各族自治縣之一和百色市12個縣(區)中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隆林是一個「老、少、邊、山、窮、庫」的縣份。1997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革命老區;是廣西僅有的2個各族自治縣之一和百色市12個縣(區)中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是廣西28個國定貧困縣之一;是電站庫區,「九五」國家重點工程天生橋一、二級水電站和平班水電站就在隆林境內建設。[1]

行政區劃

原稱西隆縣。1951年西隆縣劃分為西林兩縣和隆林縣。

1953年成立隆林各族自治區(縣級建置)。1955年改現名。 2000年,隆林各族自治縣轄3個鎮、18個鄉。

2005年,者隘鄉併入新州鎮;常麼鄉併入德峨鄉;長發鄉併入克長鄉;龍灘鄉併入岩茶鄉。隆林各族自治縣轄4個鎮、12個鄉:新州鎮椏杈鎮天生橋鎮平班鎮、沙梨鄉、隆或鄉、者保鄉、者浪鄉、革步鄉、金鐘山鄉、德峨鄉豬場鄉、蛇場鄉、克長鄉、岩茶鄉、介廷鄉。[2]

地理條件

地理位置

位於廣西西北部,處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帶。它東與田林縣為鄰,南與西林縣接壤,北以南盤江為界,與貴州省的興義、安龍、冊亨等縣市隔江相望,氣候屬亞熱帶高山氣候,四季分明,溫潤多雨。

地形

縣境地處雲貴高原,地勢高峻,山體巍峨,海拔多在800~1400米。最高峰斗烘坡海拔1951米。西南金鐘山1819米。山體高大,山峰如鋸齒,森林茂密。

自然資源

水利

隆林的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南盤江下接紅水河,有被譽為隆林經濟「命脈」的冷水河。水能資源除南盤江為國家重點開發外,境內小流域現已開發2.68萬千瓦,尚有14.97萬千瓦的電能可開發利用。

礦產

隆林的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有銻、黃金、煤、水晶、石灰石、等輝綠岩等。礦產種類多,儲量大,其中銻礦蘊藏量達6.3萬噸。

植物

植物資源有593種,僅國家、自治區重點保護動物就有112種,素有「土特產倉庫」和「天然藥材庫」之稱。現有森林面積155346.2公頃,木材積蓄量539685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3.6%。

段經濟建設

工業

近年來,隆林各族自治縣以資源為依託,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實施工業興縣戰略,工業發展勢頭強勁,成效喜人。2006年全縣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0億元,比上年增長52%。財政收入完成3.6867億元,同比增長6.61%;全縣共實施50萬元以上項目77個,已完成投資3.8億元,初步走出了一條以電力為基礎,走水電結合、礦電結合、硅電結合、鋁電結合、煤電結合的隆林特色工業發展路子。

隆林各族自治縣是廣西小有名氣的有色礦藏之鄉、全國銻礦主要產地之一、中國「西電東送」的重要基地,國家重點工程——天生橋一、二級水電站,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工程——平班水電站就建在此。圍繞資源和區位優勢,該縣確定了「以煤興電、以電興工、以工興縣」的工業發展戰略。隨着自治區「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年產50萬噸電解鋁廠、120萬千瓦裝機容量火電廠落戶該縣,隆林以此為契機,

先後出台了《關於在全縣實行重點項目建設目標責任制的通知》、《關於招商引資的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招商獎勵辦法,實行「一站式」、「保姆式」、「按時辦結」制度,着力營造招商、親商、安商、穩商的氛圍。 實施工業興縣戰略,全面推進該縣工業化進程。2006年以來,全縣開工建設了隆林電解鋁廠保安電源、那達河流域水電站等項目66個,總投資30.23億元;儲備隆林火電廠等項目119個,投資額達100多億元。目前,該縣已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屬冶煉和能源為主的東部工業經濟區域帶,並規劃建設占地約1500畝的工業集中區。工業集中區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場地平整並落實入園企業兩家,二期工程已完成征地227畝,臘仁橋頭能源工業基地已規劃土地面積800畝。年產4.5萬噸的鋁棒加工項目已完成95%工程量,鋁廠二期後續2.8萬噸電解槽的安裝工作已完成並進行投產;天生橋水泥廠企業改制工作完成。僅2006年1-11月底,該縣金屬冶煉行業繳納增值稅就達2074萬元,同比增長107.4%。引進廣東亨達利企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隆林鋁產品(鋁棒)生產線等項目17個,總投資達5.45億元。

農業

2005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341615畝,糧食總產80637.5噸,平均畝產236公斤,其中中稻播面87593畝,中稻總產量36117.7噸,中玉米播面169597畝,玉米總產量36540.3噸。經濟作物播面為203506畝,其中烤煙37700畝,產量3289.3噸,甘蔗11359畝,木薯1953畝,藥材(五穀等)7160畝,油料作物(油菜、花生)29205畝,蔬菜93488畝,香西瓜1390畝,其它經作物(芭焦芋)19446畝。茶園面積2386畝,產量391.8噸。水果面積(掛果面積)12105畝(不含板栗、核桃等堅果類),產量4465噸。水稻、玉米、烤煙、水果、蔬菜、油菜等作物已成為種植業中的支柱產業。目前,全縣水稻推優達94%以上,玉米推優57.6%,各種經濟作物良種推廣率達80%以上。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逐步形成,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達40%左右。 林業 全縣土地總面積530.6萬畝,其中土山面積367.7萬畝,占69.3%,石山面積162.9萬畝,占30.7%。林業用地面積320.88萬畝,有森林面積233萬畝,林木蓄積54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3.76%。2002年實施退耕還林以來,全縣共完成退耕還林造林26.85萬畝(退耕地造林12.85萬畝,荒山造林11萬畝,配套封山育林3萬畝),項目涉及全縣16個鄉鎮1個國有林場20080戶10.996萬人。完成「路、城、點」生態群帶建設工程3萬畝。國家級重點生態公益林面積157.7萬畝,完成珠江流域綜合治理防護林體系建設5.05萬畝(其中人工造林2.1萬畝,封山育林2.95萬畝)。

隆林縣有廣西金鐘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和廣西大哄豹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兩個。目前,正在開展介廷鄉境內的「九十九堡」縣級自然保護區調查規劃及籌建工作,廣西金鐘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已通過專家認證,現正申報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養殖業 「十五」以來,隆林縣積極調優水產畜牧業結構,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擇優發展,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在山區重點發展牛、羊等節糧型畜禽,在庫區重點發展網箱養魚和庫灣圍欄養魚,使水產畜牧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推動了水產畜牧業生產的快速發展。

2005年底,全縣漁業養殖面積達9.8萬畝,其中,大水面鰱、鱅魚養殖0.9萬畝,庫灣圍欄養魚0.5萬畝;網箱養魚達2226箱,比「九五」期末增長84.9%。漁牧業產值實現1.57億元(其中牧業13550萬元,漁業2191萬元),比「九五」期末增長15.2%,漁牧業產值在全縣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到了28.5%;農民在漁牧業方面純收入366元,比2000年增加100元,水產畜牧業已成為農牧民增收的主渠道。2007年來,隆林縣實施了圈養山羊、種草養豬和種草養牛等示範項目,建立健全隆林黃牛養殖示範場1個,種草養豬示範點5個,

隆林山羊養殖小區5個,山羊圈養示範戶50戶。至9月底全縣累計人工種草7000畝,利用農作物秸稈6.5萬噸,配套養畜9.5萬頭(只)。 非公經濟 隆林縣進一步加大引導扶持力度,放寬登記條件,優化辦事環境,提高服務質量,支持、引導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大力開發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鼓勵有條件的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承包、租賃、兼併、購買中小型國有企業,把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與下崗職工再就業結合起來。同時,努力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摒棄「輕商」的傳統觀念,鼓勵他們走出家門經商辦店,投入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成為推動本地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目前,全縣個體工商戶已從1995年的2000戶發展到3614戶,從業人員從1995年的3000人增加到6347人;註冊資金從1995年的1200萬元增加到2321萬元;私營企業從1995年的8戶增加到18戶,從業人員從1995年的150人增加到321人;註冊資金從1995年的320萬元增加到1296萬元。

民族風情

隆林各族自治縣聚居着苗、彝、仡佬、壯、漢等五個民族,具有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古樸奇特、濃郁的民族風情,被稱為「活的少數民族博物館」。隆林具有內容豐富獨特的民族風情節日。其中五個民族共慶的節日:春節、元宵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十四」。各民族傳統的節日有:苗族的「跳坡節」,彝族的「火把節」,仡佬族的「嘗新節」,壯族的「香根節」(農曆正月二十八)「三月三」或「排歌節」、「四月八」、「六月六」、「九月九」、「冬至節」、「灶王節」。而在這些節慶當中,影響最大,內容最豐富,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則是苗族的「跳坡節」,彝族的「火把節」以及仡佬族的「嘗新節」,每年當這三個節日舉辦的時候,吸引不少區內外及海外人士觀光旅遊。

「跳坡節」 苗族的「跳坡節」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

「跳坡節」這天,遠近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趕到坡場來,開展各種各樣的遊戲和競技活動,此時其他民族也蜂擁而至看熱鬧; 「火把節」 是彝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這天,白天彝族村民殺雞宰鵝、祭祀祖宗,入夜人們手持火把,繞着住宅和田垌轉,爾後人們圍着篝火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抹黑臉」 則是彝族男女青年交友或彝族人民喜迎賓客的特有習慣,冷不防的把鍋煙墨抹到對方臉上,然後相互追逐嬉戲。

「吃新節」 仡佬族的「吃新節」是他們最隆重的節日,每年夏收前後,田裡糧食成熟了,仡佬人都要舉行一次別有韻味的嘗新活動;

還有壯族的「三月三」排歌節、壯戲;高山漢族的婚嫁習俗等均別有風味。[3]

面積人口

隆林是多民族聚居區,全縣有苗、彝、仡佬、壯、漢等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9.41%,境內重巒疊峰,溝壑縱橫,石山面積占總面積的34.92%,土山面積占65.08%。土山面積369萬畝,農民人均11.2畝,有214.48萬畝草場可用於發展畜牧業。

全縣農業戶數74575戶,全縣鄉鎮人口345799人,其中農業人口336858人,農村勞動力190002人。2005年末有耕地面積293706畝,其中水田91119畝(保水田47058畝,望天田44061),旱地202587畝(固定旱地127399畝,不固定旱地75188畝),農民人均有耕地0.87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