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隋書·于仲文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隋書·于仲文傳出自《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原文

于仲文,字次武,髫齔就學,耽閱不倦。及長,倜儻有大志,氣調英拔。起家為趙王屬,尋遷安固太守。

高祖為丞相,尉迥作亂,遣將檀讓收河南之地。復使人誘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儀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擊,大破威眾,斬首五百餘級。以功授開府。迥又遣其將宇文胄渡石濟,宇文威、鄒紹自白馬,二道俱進,復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棄妻子,將六十餘騎,開城西門,潰圍而遁。為賊所追,且戰且行,所從騎戰死者十七八。仲文僅而獲免,達於京師。迥於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見之,引入臥內,為之下泣。進位大將軍,領河南道行軍總管。給以鼓吹,馳傳詣洛陽發兵,以討檀讓。

仲文軍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讓擁眾數萬,仲文以羸師挑戰。讓悉眾來拒,仲文偽北,讓軍頗驕。於是遣精兵左右翼擊之,大敗讓軍。檀讓以餘眾屯城武,別將高士儒以萬人屯永昌。仲文詐移書州縣曰:「大將軍至,可多積粟。」讓謂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選精騎襲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

迥將席毗羅,眾十萬,屯於沛縣,將攻徐州。其妻子在金鄉。仲文遣人詐為毗羅使者,謂金鄉城主徐善淨曰:「檀讓明日午時到金鄉,將宣蜀公令,賞賜將士。」金鄉人謂為信然,皆喜。仲文簡精兵,偽建迥旗幟,倍道而進。善淨望見仲文軍且至,以為檀讓,乃出迎謁。仲文執之,遂取金鄉。毗羅恃眾來薄官軍,仲文背城結陣,去軍數里,設伏於麻田中。兩陣才合,伏兵發,俱曳柴鼓譟,塵埃張天。毗羅軍大潰,仲文乘之,賊皆投洙水而死,為之不流。獲檀讓,檻送京師,河南悉平。毗羅匿滎陽人家,執斬之,傳首闕下。勒石紀功,樹於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書記,以英略自詡尉迥之亂,遂立功名。

譯文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就聰明靈活,小時候上學,就沉迷書中而不知疲倦。等到長大之後,卓異豪爽,胸懷大志,氣度超凡。從家中被徵召出來做官,擔任趙王的屬官,不久升遷為安固太守。 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時,尉迥發動叛亂,派遣部將檀讓攻占黃河以南地區。又派人誘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絕了他。尉迥對他不聽從自己非常憤怒,派遣儀同宇文威進攻他。于仲文迎戰,大破宇文威的軍隊,斬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開府。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將宇文胄渡過石濟,宇文威、鄒紹從白馬出兵,兩路並進,又進攻于仲文。于仲文估計自己支撐不住,就扔下妻子兒女,率領六十多個騎兵,打開城池西門,衝破重圍而逃。被賊兵追趕,邊戰邊逃,跟隨的騎兵戰死的有十之七八。于仲文僅一人死裡逃生,到達京師。尉迥於是殺了于仲文的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高祖見到于仲文,把他請到自己的內室,替他傷心哭泣。提升他為大將軍,兼任河南道行軍總管。把朝廷的樂隊給他,讓他乘驛車火速到洛陽去發兵,來討伐檀讓。

于仲文的軍隊駐紮在蓼堤,距離梁郡七里,檀讓擁有數萬軍隊,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來挑戰。檀讓全軍出動來抵抗,于仲文假裝失敗逃跑,檀讓的軍隊很驕傲輕敵。於是于仲文派遣精銳部隊從左右兩側夾擊賊兵,使檀讓的軍隊大敗。檀讓率領殘餘的軍隊駐紮在城武,部將高士儒率領一萬軍隊駐紮在永昌。于仲文假意下發公文到各州縣說:「大將軍來了,應多多聚集糧食。」檀讓還認為于仲文不可能馬上就到,正在殺牛犒勞士兵。于仲文知道他鬆懈了,於是挑選精銳的騎兵襲擊他,一天便趕到了,於是攻占了城武。

尉迥的部將席毗羅,擁有十萬軍隊,駐紮在沛縣,將要攻打徐州。他的妻子兒女在金鄉。于仲文派遣人假稱是席毗羅的使者,對金鄉城的守主徐善淨說:「檀讓明天午時到達金鄉,將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賞賜將士。」金鄉人認為真的這樣,都很高興。于仲文挑選精銳士兵,假豎起尉迥的旗幟,兼程前進。徐善淨望見于仲文的軍隊將要到達,還以為是檀讓到了,於是出城迎接謁見。于仲文捉拿住他,奪取了金鄉。席毗羅依仗人馬眾多,來迫近官軍,于仲文背城布陣,在距離軍隊幾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設下埋伏。兩陣剛剛交鋒,伏兵出動,他們都拖着柴枝擂鼓吶喊,塵埃布滿天空。席毗羅的軍隊大敗而逃,于仲文乘機追殺,賊兵都投進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斷流。俘獲了檀讓,用囚車把他送到京師,黃河以南地區全部平定。席毗羅躲藏在滎陽的一戶人家,被捉出斬首,把他的首級送到京師。朝廷為于仲文刻石紀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濱。

史臣說:于仲文博覽群 書,拿出眾的謀略稱許自己,平定尉迥之亂,功成名就。[2]

作者簡介

魏徵(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