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隋唐大運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隋唐大運河:是隋代統一南北以後,將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開鑿的運河組成了一條自江南一直到京城洛陽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運送首都所需的物資。運河以洛陽為中心。

隋唐大運河隋代統一南北以後,將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開鑿的運河組成了一條自江南一直到京城洛陽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運送首都所需的物資。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分別由公元584年開鑿的向西到陝西西安的廣通渠,603年開鑿的經山東臨清北上至河北涿郡的永濟渠,公元605年向南開鑿到江蘇清江的通濟渠和公元610年連接江蘇鎮江和浙江杭州的江南運河構成。

隋唐大運河是世界史上最長的運河。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隋朝大運河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隨後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運河(僅古邗溝江南運河等河段與隋朝大運河有重合)取代。

概況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隋朝開鑿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經過今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京七個省市,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後經元朝取直疏浚,全長1794公里,成為現今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朝大運河不少河段,縮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

隋代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位於目前的中國渭河平原,尤其是中原地區,在平定南陳期間,為了運兵南下,開始修建運河。待開皇九年(589年)三月平定南陳後,為了將江南的糧食和紡織品運送到北方,又陸續開鑿了數條運河。最終形成洛陽為中心,首尾相連的幾條運河。

隋唐大運河博物館。

歷史

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隋為興兵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犢,和廣通渠後又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東段自滎陽記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幹道。

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

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鎮江引江水經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錢塘江

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西接大興,南通餘杭,北通涿郡,全長折今2700餘公里的大運河。

唐興,還都大興城,渭水猶不足用,高宗間,常就食洛陽。天寶元載,以韋堅為使治渠。乃佔咸陽,壅渭為堰,絕灞、滻而東,因古渠,過望春樓,注永豐倉下,復與渭合,二年而成,名曰廣運潭。

是歲,渠漕山東粟四百萬石。天寶中,每歲水陸運二百五十萬石入關。

意義

大運河為後世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大運河修築成功和此後發揮作用的五百餘年時間之內成為溝通運河沿線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但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修建過程中過重的勞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負擔,隋煬帝太急著建運河使得民怨沸騰,成為隋末民變的誘因之一。[1]

遺址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大部分河段已經演沒成為遺址,僅存若干河段。

參考文獻

  1. 隋唐大運河「申遺」 結果明年出爐,亞太日報,2013年9月26日

外部鏈接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