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隨師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隨師東》

作品名稱: 《隨師東》

創作年代: 晚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李商隱

《隨師東》是唐代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1]此詩大致作於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橫海鎮節度使李全略病死,其子李同捷稱留後,朝廷經年不問。大和元年(827年),朝廷發兵征討,由於軍政腐敗,戰事日久,直到大和三年(829年)四月才初步評定,耗盡國家大量資財。

在詩中作者托古諷時,諷刺唐廷討李同捷之役中所暴露的唐廷軍事、政治腐敗現象。詩的前兩句說,東征日調發黃金萬兩,竭中原之力,以買鬥志之心。三四句寫軍令不嚴,失機不坐,欺矇報捷。五六句並指出,諸將之跋扈邀賞,其源蓋為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賂政策,而根本原因又在宰輔不得其人,蓋內無鸑鷟(賢人),故外有鴟鴞(割據梟雄)。最後兩句說,一將成功而致枯萬骨,況功未成而先枯萬骨,悲痛至極。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朝廷濫施厚賞收買諸將,中原的財富幾乎搜刮光。

諸葛亮斬馬謖軍令不見,謊報殺死孫歆以邀厚賞。

只要是賢臣在朝來執政,怎能讓藩鎮割據逞凶狂。

滄州景州地區戰雲密布,枯骨已成堆肅殺又荒涼。

作品鑑賞

此詩雖名為"隋師東",實則借古諷今,借隋煬帝東征高麗,暗指大和年間唐文宗討伐李同捷的戰爭,即"唐師東征"。全詩抒發詩人的傷痛之感,深化朝廷不重用賢臣的慨嘆。

詩的頭兩句寫唐王朝政策失誤。唐朝廷為了抵禦藩鎮,養了大量的軍隊,加重搜刮財物作軍費,百姓痛苦不堪。唐朝廷對軍費的開支很不得當,不是用它訓練軍隊、加強軍事設施,而是用它濫施賞賜買取官兵的鬥志,結果是得不償失。詩人在這裡批評了朝廷對平定叛亂的戰爭缺乏有效的措施。三、四句寫軍紀敗壞。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賂將領的政策,使得將領們對任意違反軍令的人不依法嚴懲,只知道虛報戰功,藉以得到厚賞。《資治通鑑·唐紀·文宗大和二年》記載:"時河南、北諸軍討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勝,則虛張首虜以邀厚賞。"

五、六句寫藩鎮割據得以存在的原因。唐王朝的腐朽政治,自安史之亂以後,不曾有改善。在朝廷,宦官擅權的局面進一步發展,他們甚至操縱起皇帝廢立生死的權力。詩人嘆惋朝廷不求賢才輔佐,致使藩鎮擁兵抗拒朝命。詩中形象地指出藩鎮割據的形成與長期存在,關鍵在於朝廷內部賢人失位,政事不修。這種看法顯然是比較深刻的。最後兩句寫戰後的悽慘景象。藩鎮割據是一幅群盜殺掠圖。《資治通鑑·唐紀·文宗大和三年》記載:"淪州承喪亂之餘,骸骨蔽地,城空野曠,戶口存者什無三四。"這"積骸成莽陣雲深"一句,則形象地描繪出滄、景地區戰後的慘狀。

這首詩一中間四句連用典故,比喻恰切,諷刺辛辣,正反相間,對照鮮明,還用"未聞"、"唯是"、"但須"、"豈假"等詞語加以串聯,新穎多變,一氣呵成。

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陽市)。 [2]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縣病故,死後葬於祖籍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3] 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4]

視頻

最美唐詩:唐之韻(李商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