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隨師東(李商隱詩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隨師東(李商隱詩作)

李商隱詩作
圖片來自搜狗網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

詩詞正文

東征日調萬黃金,幾竭中原買斗心。

軍令未聞誅馬謖,捷書惟是報孫歆。

但須鸑鷟巢阿閣,豈假鴟鴞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積骸成莽陣雲深。

注釋

詩詞類別:七言律詩,押侵韻。

大和元年(827年),李同捷盜據滄、景,時諸軍討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勝,則虛張首虜以邀厚賞。朝廷竭力奉之,饋運不給。滄州喪亂之後,骸骨蔽地,城空野曠,戶口什無三四。詩中所言,正是記錄了當時的情景。隨師東,即隋師東征。這裡,玉溪先生托古諷時,諷刺唐廷討李同捷之役中所暴露的唐廷軍事、政治腐敗現象。

詩的前兩句說,東征日調發黃金萬兩,竭中原之力,以買鬥志之心。三四句寫軍令不嚴,失機不坐,欺矇報捷。並援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是,《晉書》載:「杜預伐吳,軍入樂鄉,至(吳)都督孫歆帳下,生將歆詣預,王濬先列得歆頭,而預生送歆,洛中大笑。」五六局並指出,諸將之跋扈邀賞,其源蓋為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賂政策,而根本原因又在宰輔不得其人,蓋內無鸑鷟(君子),故外有鴟鴞(小人)。時年僅16歲的玉溪,畢竟生長在人治而非法治的封建社會,沒能從體制和法治的高度認識問題,不過有如此的見解,已難能可貴了。最後兩句說,一將成功而致枯萬骨,況功未成而先枯萬骨,可痛極矣!

生平簡介

李商隱(公元813—858),男,漢族,字義山,故又稱李義山,號玉溪(豀)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邠國公杜悰的表兄弟。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19歲因文才深得牛黨要員太平軍節度使令狐楚的賞識,引為幕府巡官。25歲進士及第。26歲受聘於涇源節度使王茂元幕,闢為書記。王愛其才,招為婿。他因此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後,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鬥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各藩鎮幕僚當幕僚,鬱郁而不得志,後潦倒終生,46歲便憂鬱而死。[1]


晚唐詩歌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個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並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有《李義山詩集》。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與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後抑鬱寡歡而死,死後葬於鄭州滎陽(今滎陽苜蓿窪村)。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傳。

出身家世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張采田考證,確認他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但是沒有官方的屬籍文件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係已經相當遙遠了。李商隱數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這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

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最高級的行政職位是美原縣令;曾祖李叔恆(一作叔洪),曾任安陽縣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李嗣任獲嘉縣令。(今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