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隨想錄》是巴金晚年創作的一部雜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 《隨想錄》是巴金一生的心血。他在晚年終於寫下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如果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實人格的塑造。 《隨想錄》收錄巴金先生文革結束後創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為《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共五集,統稱隨想錄。 晚年的巴金在《隨想錄》一書中,以罕見的勇氣「說真話」,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座豐碑。他對過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贏得了文化界的尊敬。從《隨想錄》里,人們又見到了那個熟悉的巴金,他開始獨立思考而不再盲目聽命,掙脫思想枷鎖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國過去「太不重視個人權利,缺乏民主與法制」,痛感「今天在我們社會裡封建的流毒還很深,很廣,家長作風還占優勢。」集中批判「長官意志」。 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正是因為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才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作者簡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鬥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後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樸實、感情真摯,充滿着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就題材而論,巴金的長篇小說以描寫家庭生活為主,並且帶有強烈的自傳性。他的短篇小說則題材多樣,涉及範圍相當之廣。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會,家庭是構成社會機體的細胞,家庭生活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巴金的創作實踐表明,他最喜歡通過描寫家庭生活情景來反映社會生活的狀況及其發展變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為著。《激流》通過描寫高公館的由盛轉衰及其分崩離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漸沒落的過程,表現了封建專制制度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謳歌了青年們的覺醒和反抗 ……
內容預覽
一 三年前我答應三聯書店在適當的時候出版《隨想錄》的合訂本,當時我是否能完成我的五卷書,自己並沒有信心。說實話,我感到吃力,又好像出了門在半路上,感到進退兩難。我知道老是嘮嘮叨叨,不會討人喜歡,但是有話不說,將骨頭全吞在肚裡化掉,我並無這種本領。經常有一個聲音催促我:「寫吧!」我不斷地安慰自己:「試試看。」只要有精神,有力氣,能指揮筆,我就「試試看」,寫寫停停,停停寫寫,終於寫完了最後一篇「隨想」。我擔心見不了天日的第五卷《無題集》也在嘰嘰喳喳的噪音伴送中,穿過荊棘叢生的泥濘小路,進入燈燭輝煌的「文明」書市和讀者見面了。 我做了我可以做的事。我做了我應當做的事。今後呢,五卷書會走它們自己的路,我無能為力了。這大概是我所說的「適當 …… [1]